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2025-09-26 11:07:04 责编:小OO
文档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备人     贺晨晴

学 校

界首国祯小学
单元第一单元复备人贺晨晴
课时第1课时

学科语文年 级

四年级2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生:北京长城。

生:杭州西湖。

生:……

师:人们常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现在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输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你们知道课题什么意思吗?

生:记录去金华城游玩这件事。

师:很好,课题意思就是记录去金华双龙洞游玩这件事,这个“记”就是记录记载的意思。同时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大家了解了课题和体裁,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遇到不会的生字生词,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扫清一下阅读障碍,开始吧。

    二、自由朗读,学习生字

1、师:好的,下面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然理解不了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向你的同桌请教。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向不出声的字典老师请教了。教师巡视看学生在查什么词语,提醒学生可以把查到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写在书上。)

2、这些词语同学们认识吗?大屏幕出示词语:

(1).浙江,油桐,或浓或淡,上源,石钟乳(2).擦伤,蜿蜒,孔隙,突兀森郁 (3) 拥挤,仰卧,臀部,额角,稍微

3、指名学生读词语。(纠正字音)

4、指名学生领读,全班跟读2遍

5、给学生简单介绍下“石钟乳”“蜿蜒”的形近字、意思及造句。

6、指导学生读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解释明艳)

(2)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理解突兀森郁)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试着用“即使…也…”造句)

三、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笔,圈出表示地点的名词。

2、读完,指名答(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在讲什么了。默读课文1-3段,看看作者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划出有关词语?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4、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5、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四、情景再现

  1、观看游山上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路上的景色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五、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作业设计
1.课后搜集一下有关双龙洞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板书设计

                         12.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