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作业疗法重点整理
2025-09-26 11:08:11 责编:小OO
文档
作业疗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作业疗法(OT):是让人们通过具有某种目的性的作业和活动,来促进其健康生活的一种保健专业,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过程中让患者积极参加活动。

2.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3.骨折:骨或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引起的骨组织部分或全部连续性中断。

4.脊髓休克:或者受伤后,脊髓功能处于暂时性抑制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二.填空

1.作业疗法的功能评定是一个:获取患者作业能力信息、发现存在问题、形成想法、提出治疗目标和计划的过程。

2.按作业活动对象和性质分类,作业疗法可分为:功能性作业疗法、心理性作业疗法、精神疾患作业疗法、儿童作业疗法、老年人作业疗法。

3.作业疗法的对象:神经科疾病、骨科疾病、外科疾病、儿科疾病、内科疾病、精神科疾病。

4.常用的作业评定器械和设备:手指精细活动能力测试器具、感知觉测试器具、认知功能测量器具、职业能力测试器具。

5.作业评定包括:治疗前评定、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和治疗后评定。

6.常见脑卒中的类型: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7.颅脑损伤的分类方法:根据损伤方式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根据损伤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8.脑卒中的良好康复姿势: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

*9.PTA伤后遗忘(颅脑损伤):受伤后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时间。

10.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

11.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常见的关节畸形:手指天鹅颈畸形、手指畸形、琴键征、钮扣花畸形、鳍形手、(望远镜手、槌状指、扳机指)

12.骨折愈合可分为六个阶段:撞击期、诱导期、炎症期、软骨痂期、硬骨痂期、重建与改建期。

13.肩周炎医疗体操的主要内容:伸展双肩、弯腰摆肩、摸墙、梳头、体后抬手、器械体操。

三.简答

*1.作业疗法的特点(OT)

①目标指向性;选择的活动有目的和理由。

②对患者而言在某些水平有意义;

③在某些水平上要求当事人参与(精神方面或身体方面);

④预防功能减退及维持或改善生活质量;

⑤要反映患者的生活课题(日常生活、游戏、工作)

⑥与患者的兴趣有关;

⑦可变更或调节水平;

⑧基于作业治疗师的专业知识决定。

2.脑瘫儿童的作业疗法目的

减轻致残因素所造成的后果,通过专业化的训练、游戏、文娱活动、集体活动等,促进患儿感觉运动技巧的发展,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言语、认知和社会活动能力,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和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或特殊教育,为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3.颅脑损伤作业疗法的目标

系统细致地评价患者在进行各种作业活动时的障碍,以及残障的功能,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这些功能,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提高随意运动的能力和耐受力。

②增强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统合。

③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④提高注意力、思维、记忆力、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⑤改善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⑥学习必要且合适的各种代偿方法。

⑦提高生活、职业技能,回归社会。

4.作业疗法的目的

①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②维持现有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残存的功能;

③提高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理能力;

④为患者设计及制作与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各种辅助用具;

⑤提供患者职业前技能训练;

⑥促进工作能力恢复;

⑦改善精神状态;

⑧强化患者的自信心,辅助心理治疗。

5.作业疗法治疗原则

①选择作业治疗的内容和方法需与治疗目标相一致(包括恢复实用功能目标、恢复辅助功能目标、恢复功能目标、发挥代偿功能目标);

②根据患者的愿望和兴趣选择作业活动;

③选择患者能完成80%以上的作业活动;

④作业治疗在考虑局部效果时要注意对全身功能的影响;

⑤作业治疗的选择需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结合。

6.治疗性作业活动的特点

①治疗目标明确,有助于改善或预防患者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②选择性作业活动是科学的、合理的,是以作业疗法的理论为基础的。根据治疗师的专业经验,在活动分析和功能评定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开展能适合患者功能状况的作业活动。

③与患者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有关,符合患者兴趣和需求,能被患者接受。活动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由患者自己选择。

④患者的主动参加课调动机体的积极性,并可从作业结果中得到一定满足。

⑤活动量可调节,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功能情况、从活动时间、活动强度、间歇次数和时间等方面,循序渐进地或及时增减活动量。

⑥有助于改善或预防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⑦活动的性质及其作用以科学知识和治疗师的专业经验作为依据,不是盲目的、不合理的。

7.骨折后作业疗法的目的

①促进肿胀消退;

②减少肌肉萎缩的程度;

③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④促进骨折愈合过程的正常进行;

⑤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对运动的调整

8.心功能分级标准

1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呼吸困难、心绞痛。

2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安静是正常,一般体力活动引起疲劳、呼吸困难、心绞痛。

3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度体力活动即引起疲劳、呼吸困难、心绞痛。

4级——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完全丧失,休息时即有心衰症状或心绞痛。任何体力活动都会加重症状。

9.心血管疾病康复目的

Ⅰ期康复:针对住院高危患者。适当活动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绝对卧床的不利影响,让其逐渐适应和恢复功能活动。康复治疗目标达到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或正常节奏连续行走200m或上1、2层楼无症状。

Ⅱ期康复:从患者出院开始到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达4~6 METs,提高生活质量。

Ⅲ期康复:针对病情处于长期较稳定状态的冠心病患者。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状态,达到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

10.周围性神经损伤的分期和作业治疗原则

I期(伤后0~3周)康复目的: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保护修复后的神经。

方法:理疗、功能位固定。注意:神经修复术后3周,禁止运动疗法。

II期(伤后3~6周)康复目的:预防粘连、挛缩和继发畸形,提高神经的抗张力,改善感觉功能。方法:开始关节活动、按摩、压力治疗。注意:伤肢仍疼痛,有开放性伤口,或肿胀过敏,需脱敏药物止痛,后感觉再训练。

III期(6周以后)康复目的是:矫正畸形,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继续增加活动度和肌力,以及感觉再训练。

四.详述

1.运动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的区别

2.脊髓损伤第一阶段(即卧床阶段)作业治疗的主要内容P265

①良姿位保持,在患者的卧床期,全身姿势和夹板的需求的评定就应该开始。作业师必要时应选择适当的夹板类型,并准确地组合和使夹板适合患者的功能需求。

②卧床时体位的变换,对于卧床期的患者应定时变换体位,一般没2小时翻身一次,每次翻身时应注意检查皮肤有无压红,以防止压疮形成。

③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包括主动和被动的ROM训练

1)主动的ROM训练,早期就应开始培养患者自主训练的习惯。

2)被动的ROM训练,做除严禁活动部位外的所有关节的所有方向的运动。

④预防手部浮肿,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