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5-09-26 11:00:17 责编:小OO
文档
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为了适应水陆运输的需要,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逐渐建立, 后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继汉口通商后,码头林立,各种帮派也随之建立,码头成为兴盛一时的主要货物和人员的集中地。除了保留初建时的货物运输等需要,码头的客运量逐渐增大,而搬货卸货产生的劳动号子更是层出不穷。同时,作为“火炉”的武汉,人们纳凉的首选地便是这依托长江水的码头边,万家灯火为码头这粗犷的轮廓增添一份细腻。这样,码头文化便在这亦商亦娱的功能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随着城那市化的发展,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为这九省通衢的武汉更增添一份活力。  

关键词:码头 码头文化 长江

(一) 汉水改道与汉口镇

明朝中叶以前,武汉一直都是武昌、汉阳的地理位置的统称。 那时候,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车船林立,人潮拥挤的汉口只是一个四周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地。每每到洪水暴发的季节,犹如一片汪洋,看不见陆地,而到了洪水退潮的季节,更是野草丛生。这样的蛮荒之地怎么会是现在的汉口?这一切,都要感谢“汉水改道”。    汉水发源于山西宁强县大巴山系,自西北向南流入湖北,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如此,就可以理解在洪水时期,犹如一片汪洋的原因了。大概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70),汉水的下游连年大水,堤防总是决口,而这就使汉水下游的水文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他入江口淤塞,形成了一个主河道入江口,汉水流至汉阳县西排沙口,郭茨口间集中水流,径直而下,经过龟山北麓注入长江,形成今天的景观。

    “汉水改道”结束了汉水下游河道飘忽不定的历史。新的水口的南岸仍称之为汉阳,而北岸,后则成立为汉口镇。新的水口两岸地域开阔,港湾水域条件良好,再建立坚固的堤坝,很快便成为“占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

(二)近代港口和码头

    明确记载的民船码头是在乾隆元年(1736),天宝码头。从此以后,在汉江沿岸的硚口到龙王庙一带,人们陆陆续续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码头,像杨家河、老水港、彭家巷、小硚口、五显庙、大王庙、龙王庙等,多达20多处。但是,这些码头都是根据自然坡岸而建,设备非常简陋,如缆桩,跳板都是直接取材,少有坚固加工,安全性也小。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轮船事业的兴起,受长江水位变化大,风浪大的影响,轮船码头也出现在世人眼前。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汉口建立了宝顺栈五码头-----第一座洋行码头。    1871年,即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的第三年,在汉口经营砖茶的茶商在汉口专门建立顺丰茶砖栈码头,即汉口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17年,汉口马家墩建立了第一座民族工业专用码头----燮昌火柴厂码头。这些近代船码头,和汉水、长江原有的自然坡岸码头相比,码头泵船的设置,不仅扩大了码头的规模,而且使逐渐都具有了客货两用的性能。

    同时,近代的库场也随之兴起。由于轮船相比之前民船落后的技术,载重量大,一座轮船所载的货物可以满足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的货主的需求,要加快轮船的周转速度,就必须要有周转的设备,而库场便是随着轮运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反之又为轮运业创造了更大的商机。

    和库场一样,栈房也是伴随着轮运业的发展而兴起发展的。最早在汉口设置栈房的人是英国人韦伯,时间是1861年,但是这只是韦伯从居民手中租到一处栈房。第一个在汉口自主修筑栈房的是美商,金能亨。他将他所属的金利源仓栈设于长江各口,并给出“十日之内,不计栈租”的优惠条件。

后来,中国航业公司招商局在汉口设栈,19年俄商在今合作路、洞庭街口新建了新泰栈,一时之间,轮运业风生水起。 这些修建的码头、库场和栈房的设置,以及一些港埠设施,促进了码头的发展,推动了汉口镇的兴繁,同时也构成了近代汉口港鲜明的特色。

(三)汉口码头于秘密社会

    码头与秘密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说到近代城市的秘密社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旧中国上海滩上的青洪帮。而武汉实际上也是一个秘密社会聚集地,比如著名的天地会。

    汉口开埠以后,随着租借的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运的日益发展,长江沿岸相继拓建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类码头发展到14个,其中8个在租界内,6个在于租界相连的江边。由外国洋行经营的洋码头,也占据着重要部分。

    码头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近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个近代大都会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而这个与码头施行的“把头(头佬)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于各码头对装卸工的需求时多时少,招聘装卸工常常因外商对武汉劳工市场的种种隔膜而难以措手。外商为经营方便起见,一般通过包工头来招揽码头工人。这些包工头居中收费“引荐费”,无本起家,形成附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种次生型雇工制,这就是“把头制”。而这种“把头制”下的封建把头,自然会进行层层剥削工人。

    第一, 出卖“空扁担”。随着码头业务的发展,更需要更多的人手,把头门就大肆卖出“空扁担”(即码头工作权)。这样的话,以码头“肥瘦”(活路多少)为标准,标出价格,卖出。买的人再次出卖,层层叠叠,剥削系统慢慢成熟。

    第二, “吃空名”,所谓的“批股”。跟股份制类似的,根据头佬的权势大小承认他们在码头上拥有若干名额分账的权利,每个人分得不等的空名字。而这种情况下,造成实际参加劳动的人远远低于分账的情景。

    第三, “雇三筹”。那时候,那些没有“法定”的工作权,且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的劳动工人便是散筹工人,俗称“满天飞”。就相当于现在的兼职,没有合同的,再加上,每个把头和包头工再剥削一点,可想而知散筹工人得到的工资少之又少。

在这种“把头制”下,码头头佬与地皮流氓、帮会势力相互勾结,分块割据,把头之间的利益冲突自然而然成为了各个帮派之间的斗争,地方当局根本无法管理。于是便出现了“打码头”。“打码头”事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头与把头之间的争斗,而另外一种则是帮会与帮会之间的群体事件。

    近代武汉,码头时秘密社会势力景象登台演出各种黑剧目的大舞台。大码头上各帮派的冲突、残杀,是武汉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衍生出的变态,这种现象可以说不是什么好的现象,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但是却成为那些年代码头上的标志性事件,成为码头文化不可抹去的历史。

(四)码头的延伸

码头运作产生的附属产物一方面是这码头号子,另一方面则是这游泳纳凉功能。劳动号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而码头号子却是国家的文化遗产。码头号子以人力搬运的号子为主流,根据搬运方式的不同,分为肩运和扛运两大类。肩运类的号子又分为搭肩号子、肩运号子和堆装号子;扛运类的号子可以分为扛棒号子、单抬号子和扁担号子三种。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创作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中脍炙人口的《码头工人歌》,就是码头号子的结晶。过了一闪又一山,层层步步很艰难;汉阳有个鹦鹉洲,日晒黄金夜晒银......”“哎!搬哪!搬哪!唉咿哟喂嗬......”这些充满斗劲,高亢激昂的汉口码头号子,是武汉市首批市级非遗项目之一。作为汉口码头号子的传承人之一的熊建生曾说过,如果没有人继承下去,这也许会成为“绝唱”。

    长江边新建的江滩就是延续了码头的纳凉功能。码头作为客运工具的时候,一些等待船只的时候,在长江边上席地而坐,本身武汉就是“火炉”,夏天的温度极高,普通人可以在家里呆着,但是作为商人,特别是船商,一年四季就就需要与船为伍,炎炎夏日,也得进出货物。随着轮运业的兴盛,码头边上的空地上边出现了小商贩,有卖水果的,茶水的,这样一来,本身在水边,湿度也相对马路大,添上商贩,这白天商人可以说是比之前好过得多。渐渐的,商贩多了,晚上来此地玩水,纳凉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时之间,码头边上也繁兴起来。大人带着小孩散步,游泳的处处可见,而也是这样,码头更是越来越为人们所知。

码头从兴起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我们也看到,码头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它的商业化,它的娱乐性,慢慢地在融合升华。只是渐渐的,城市化脚步加快,科技的发展足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可以享受纳凉的舒适感,更多的交通工具也代替了码头的一些功能。或许,只有码头商人,码头工人才对码头有着依恋之情。但是汉口的发展,武汉的发展,码头何时邀过功?就算被人们遗忘,它仍然在不停地运作。在面对码头工人的时候,与他们交谈时,谈起码头,他们脸上泛起的的一种亲切感。多少年与码头作伴,与船与这不竭的长江水为伴,他们见证着码头,而码头也一点点地充实着他们的记忆。俗语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长江与汉水会和的时候,当“汉水改道”的时候,当汉口镇从蛮荒之地蜕变而出的时候,谁会想到如今的繁华与兴盛。就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般,武汉也不能没有这些码头,不能没有码头文化。让码头文化和城市化一起走,去填补那些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空白历史,让这个城市更加完整,更加美丽和谐。

参考文献:

涂文学,刘庆平. 图说武汉城市史[M] . 武汉: 武汉出版社,2010.8

皮明麻,邹进文. 武汉通史晚清卷(上)(下)[M] .武汉: 武汉出版社,2006.6

皮明麻. 近代武汉城市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曾祥顺. 汉口商人[M].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