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人教屈原列传教案
2025-09-26 11:01:52 责编:小OO
文档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人教屈原列传教案

1 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

直,敢于同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

2 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

的写法。

3 加深对若干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

读史传文的能力。

4 复习、拓展学生的有关秦以后的历史散文的知识。

教学设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这篇课文,远不及教《廉颇蔺相

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等课文那样能使学生

达到入迷的程度。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动形象的故

事情节取胜,而是以具有《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取胜,要学

生领会这样的文情笔意,很不容易;

二是本文的难度较大,特别也是较大的。但是仔细分析^p 课文就可发现,本文所具有的《离骚》那样的文情笔意,所反

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几

处议论段节;至于叙事部分,不但文笔平实,语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较小。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上;记叙部分,只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时,疏通少许难句,略作点拔就够了。要精心设计几处议论段节的导读,通过导读,使学生不但掌握本课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而且能充分体会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种眷顾祖国、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缠绵悱恻之情,回肠荡气之情。

本文词语异解颇多。为了避免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词语诠释上,应基本上以课本上的注释为准,只在课本注释明显欠当,或涉及内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适当介绍点别解。

本文是学生中学阶段最后讲读的一篇秦以后的史传文。教完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拓展一些秦以后史传的有关知识,是为了给他们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后自学指点一点门径。

本课用4课时教完。

课前布置如下预习: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实词表》和“思考和练习”中所提出的词语和句式。

2 给课文划分大段,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写法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救赵》等课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说明本文是史传文“变体”,宣布研读方法;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说这篇史传文与我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拔、提示。

关于中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