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
2025-09-26 11:14:07 责编:小OO
文档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14分,每题2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______.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_______,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_______.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

       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B.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D.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

B.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 得警惕。

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

D.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

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

C.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2.(2分)下列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同时,“孟、仲、季”还可以表示月份顺序,如:阴历一月可称为“孟春”,八月可以称为“仲秋”。

B..“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和每月第一天,“三五之夜”中的“三五”和“七月既望”中的“既望”都是指农历每月十五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宫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徙”“升”等。“授”“拜”“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的谦虚与尊敬。如:帝王多自称“孤”、“寡”,人们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时常用“鄙”或“愚”等。

3.(2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表推测,大概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随从

C.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自夸

4.(2分)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杳不知其所之也之二虫又何知

C.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借古讽今”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六国灭亡的故事,阐释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道理,借以规劝宋朝的统治者。杜牧的《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

B.“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体现了儒家“以礼治国”的观点,而在《庖丁解牛》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主张。

C.《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作者李白俯仰天地,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流露出他当时仕途不顺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于是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追求宴饮享乐。读来虽有旷达,但也低沉阴郁。

D.我国现代文学史有“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体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几位大师级现代作家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的作品分别有《狂人日记》《女神》《子夜》《家》《四世同堂》《北京人》

二、(4分,每题2分)

6.(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诗歌、神话传说和天文学(节选)

       在古代的传说中,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高辛氏是传说时代的古帝王,叫帝喾,据《左传•昭公元年》,帝喾有两个儿子叫阏伯与实沈,兄弟俩互不兼容而不断寻衅厮杀。于是帝喾派阏伯往商丘去主管大火,因此大火也叫做商星;派实沈去大夏主观参星。参和商在天空中恰好遥遥相对,一个升起,另一个就会落在地平线以下,他俩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他们死后,成为参商二神,还是永远不能相见。

       实际上夏族对参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原因,每当参于黄昏后落向地平线快看不见的时候,恰是大地回春之际。参去寒冬尽,农家备耕忙。它成为夏族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

       参与大火都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公元前2400年左右,大火在春天傍黑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其光荧荧,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单是因为它亮,也不光因为它酷似原始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火种,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当它于黄昏后出現于东方时,它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昐望播种的希望之火。可以说,在我国传说的三代,它是天空中一朵红色的报春花。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大约指向大火,故大火黄昏初见之际,北斗就指向东方。

       对大火和北斗的观测延续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后来,由于测量了子午线,并观测星是否到了子午圈,预报季节的准确度得到了提高,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到公元前11世纪,大火仍然是人们报时的一个依据,但内容又改变了。《诗经,幽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黄昏,大火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的时候,妇女们就该赶制棉衣,为亲人们准备冬装了。

       西周时期,人们关于天象的知识更多了。《诗经。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诗中,“定”指像锄头的四颗星,他们是室宿二星和壁宿二星,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每当农事基本结束的时候,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定星中天,正是营房屋的大好时光。

(1)“在古代的传说中,阏伯和实沈的故事是具有天文背景的一个”,这里所说的“具有天文背景”的含义是   

A.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B.说明阙伯和实沈的故事源于对参商二星不同时出现这一天象的观察

C.说明阔伯和实沈的故事形成过程中受到与参商二星有关传说的影响

D.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善于把有关的天文知识当作民间传说的背景

(2)下列四种天象中,与其余三种含义不同的一种天象是   

A.参于黄昏后将落向地平线以下

B.大火于黄昏后出现于东方

C.黄昏后定星出现在子午圈附近

D.北斗七星的斗柄连线指向东方

三、(6分,每题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灭,尽。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务:从事,致力
B.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审:明白,知道
C.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中:合乎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他植者则不然。
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亡国之廷无人焉置杯焉则胶
D.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4)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②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③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四、(18分)

8.(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棚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本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为闲职。

(1)下面各项中对于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和额联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

B.“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D.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了眼前实景,又含虚写想象。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2)有人认为,正确理解“闲”是理解本诗的关键,题目中有“闲饮”,诗中有“闲征”谈谈你的理解。

9.(8分)根据情境,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文人笔下的“水”饱含意蕴,它是李煜笔下《虞美人》“   ,   ”的愁情;也是韦庄笔下《菩萨蛮》“   ,   ”的惬意。

(2)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开琼筵以坐花,   ,陶渊明“   乐琴书以消忧”,鲍照却只能无奈发出“心非木石岂无感,   ”的悲叹。

(3)对音乐的描摹,诗人有着丰富的创意,李贺巧妙的用“   ,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乐音的多重变化。

五、(12分)

10.(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四个假想敌

余光中

  二女幼珊在港参加侨生联考,以第一志愿分发台大外文系。听到这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从此不必担心四个女儿通通嫁给广东男孩了。

  我对广东男孩当然并无偏见,在港六年,我班上也有好些可爱的广东少年,颇讨老师的欢心,但是要我把四个女儿全部让那些“靓仔、“叻仔”掳掠了去,却舍不得。不过,女儿要嫁谁,说得洒脱些,是她们的自由意志,说得玄妙些呢,是姻缘,做父亲的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何况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等到做父亲的惊醒过来,早已腹背受敌,难挽大势了。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

  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一任时光催迫,日月轮转,再揉眼时,怎么四个女儿都已依次长大,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一关,再也回不去了:四个女儿,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简直可以排成一条珊瑚礁。珊珊十二岁的那年,有一次,未满九岁的佩珊忽然对来访的客人说:“喂,告诉你,我姐姐是一个少女了!”在座的大人全笑了起来。

  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我当然不会应他。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我像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根绊你一脚!

  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树怪行人不该擅自来摘果子,行人却说是果子刚好掉下来,给他接着罢了。这种事,总是里应外合才成功的。当初我自己结婚,不也是有一位少女开门揖盗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不错。不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现在是轮到我来开车。

  好多年来,我已经习于和五个女人为伍,浴室里弥漫着香皂和香水气味,沙发上散置皮包和发卷,餐桌上没有人和我争酒,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戏称吾庐为“女生宿舍”,也已经很久了。做了“女生宿舍”的舍监,自然不欢迎陌生的男客,尤其是别有用心的一类。但是自己辖下的女生,尤其是前面的三位,已有“不稳”的现象,却令我想起叶慈的一句诗:一切巳崩溃,失去重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去。无形的敌人最可怕,何况我在亮处,他在暗里,义有我家的“内奸”接应,真是防不胜防。只怪当初没有把四个女儿及时冷藏,使时间不能拐骗,社会也无由污染。现在她们都已大了,回不了头;我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鬼鬼祟祟的地下工作者,也都已羽毛丰满,什么力量都阻止不了他们了。先下手为强,这件事•该乘那四个假想敌还在襁褓的时候,就予以解决的。至少美国诗人纳许(OgdenNash,1902﹣1971)劝我们如此。他在一首妙诗《由女婴之父来唱的歌》之中,说他生了女儿吉儿之后,惴惴不安,感到不知什么地方正有个男婴也在长大,现在虽然还浑浑噩噩,口吐白沫,却注定将来会抢走他的吉儿。于是做父亲的每次在公园里看见婴儿车中的男婴,都不由神色一变,暗暗想道会不会是这家伙?”想着想着,他“杀机陡萌”(Mydreams,Ifear,areinfanticiddle),便要解开那男婴身上的别针,朝他的爽身粉里撒胡椒粉,把盐撒进他的奶瓶,把沙撒进他的菠菜汁,再扔头优游的鳄鱼到他的婴儿车里陪他游戏,逼他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而去,去娶别人的女儿。足见诗人以未来的女婿为假想敌,早已有了前例。

  不过一切都太迟了。当初没有当机立断,采取非常措施,像纳许诗中所说的那样,真是一大失策。如今的局面,套一句史书上常见的话,已经是“寇入深矣!”女儿的墙上和书桌的玻璃垫下,以前的海报和剪报之类,还是披头,拜丝,大卫•凯西弟的形象,现在纷纷都换上男友了。至少,滩头阵地已经被入侵的占领了去,这一仗是必败的了。记得我们小时,这一类的照片仍被列为机密要件,不是藏在枕头套里,贴着梦境,便是夹在书堆深处,偶尔翻出来神往一番,哪有这么二十四小时眼前供奉的?

       当然,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但是那一天真要来到时,我一定又会懊悔不已。我能够想象,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宋淇有一天对我说真羡慕你的女儿全在身边!”真的吗?至少目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羡之处。也许真要等到最小的季珊也跟着假想敌度蜜月去了,才会和我存并坐在空空的长沙发上,翻阅她们、小时的相簿,追忆从前,六人一车长途壮游的盛况,或是晚餐桌上,热气蒸腾,大家共享的灿烂灯光。人生有许多事情,正如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的。这样一想,又希望那四个假想敌,那四个生手笨脚的小伙子,还是多吃几口闭门羹,慢一点出现吧。

(有删改)

(1)文中下列加点的词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鬼鬼崇崇(suì)

腹背受敌(fǔ)

迁回曲折(qū)

B.蹑手蹑足(niè)

屏声止息(bǐng)

果实累累(léi)

C.不胜负荷(hè)

里应外合(yīng)

暝暝之中(míng)

D.嗫嚅其词(niè)

开门辑盗(yī)

惴惴不安(zhuì)

(2)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昔日的童话之门砰地一关,再也回不去了

(3)本文以“我的四个假想敌”为题,有什么高妙之处?

(4)本文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一种独特、微妙的父爱心理。请从文中举出两处艺术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五、《红楼梦》阅读专项检测(6分)

11.(2分)下面对《红楼梦》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宝玉看到“正册”中有这样的诗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诗暗示了两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黛玉虽有才情却终究无法善终,宝钗也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B.在“撕扇子作干金一笑”的情节中,贾宝玉为讨晴雯开心,让她撕扇子玩。这不仅表现了晴雯泼辣烂漫的性格。也表现了贾宝玉对丫鬟关心体贴,可以伏低做小的平等心态。

C.“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令宝玉为刚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各处亭台楼馆题写匾额对联,贾宝玉应对自如、才情横溢,但是贾政对宝玉不是训导就是呵斥,可见他对宝玉的厌憎以及贾政的不学无术。

D.“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惜春义正辞严,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晴雯脾气刚烈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E.“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是脂砚斋对香菱的评价。“幼年罹祸”是说她幼年时被拐,“致为侧室”是说她只能委身于呆霸王薛蟠。

 

12.(4分)《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钟灵毓秀又各具特色的女子形象,如果每位女子都可以用种花来形容,将会有哪些花入选,汇聚在这宅院深深的贾府呢?

请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女子,用花来设喻,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六、作文(40分)

13.(4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歌手朴树在《平凡之路》中唱到:“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而在一档访谈节目《我想和世界谈谈》中,主持人马薇薇也说到:

“我们要原谅自己平凡的一生,然后在平凡的一生中寻找亮光。”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75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14分,每题2分)

1.(1)A。

(2)D。

(3)C。

2.【解答】B.“既望”是每月十六。

3.【解答】A.盖:通“盍”,何,怎样。译文: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4.【解答】A.前一个“为”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为”是动词,作为。

B.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后一个“之”是代词,这。

C.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连词,用来。

D.前一个“其”是语气副词,一定;后一个“其……其”是语气副词,是固定结构,是……还是。

故选:C。

5.【解答】C.“低沉阴郁”错误。《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高亢明朗的。

二、(4分,每题2分)

6.(1)A“具有天文背景”指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参商二星不会同时出现在天宇的知识,

(2)C.原文中为“黄昏后在子午圈附近就能看到定星”是说的宇宙现象,ABD三项都与农事开始相关。故选C。

三、(6分,每题2分)

7.【解答】(1)D.过,过失,罪过。译文: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

(2)A.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

B.都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的;

C.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了\兼词,兼“于之”;

D.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3)B.“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分析有误,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是为了证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观点。

(4)①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来

②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举荐人才。

③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

 

参考译文: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强大,也不可能永远衰弱。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庄王曾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三千里疆域;楚庄王抛下国家死亡之后,楚国便随之衰弱。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燕襄王死后,燕国也因此衰弱。魏安釐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睢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国的遍布天下,威风传遍中原文明的国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国随之衰弱。所以有了楚庄王、齐桓公,楚、齐就可以称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衰败了,是因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国家动荡而不是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本已经混乱衰弱了,他们的群臣又都丢掉国法而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会更加混乱和衰弱。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荐,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如果像这样,群臣就会废弃法度而设法捞取个势,不把国家的法令当回事了。屡次进出奸臣的家门,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去;天天想着自己的好处,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国家的利益。君主的下属官吏虽然很多,但都不是朝廷所需用来尊崇君主的;各种虽然一应俱全,但却不是君主所需用来承担国家大事的。所以下臣我说:衰亡的国家朝廷中没有人。朝廷里没有人,不是朝廷中的臣子少了;私家致力于互谋私利,不致力于富强国家;大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国家的俸禄去培养私交,不把职责当回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君主在上面不依法决断政事,而听凭下面的大臣胡作非为。所以圣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用人;按法制来考核臣下的功绩,而不靠自己的主观来推测。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坏人坏事无从掩饰,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那么君主就能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而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依法办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测度木材也合乎绳墨的标准,但首先一定要用规和矩作为标准;智慧极高的人虽很快就把事情做得合乎要求,但必须用先王的法制作依据。所以用法令来治国,就是用法令作为标准衡量事物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混乱而判断谬误,统一人们的行为使其合乎规范,没有比法令更好的了。整治官吏而威慑民众,遏止过于懈怠的行为,制止诈伪的发生,没有比刑罚更顶用的了。刑罚严厉,臣下就不敢凭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人;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君主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势而掌握治国的要领,所以先王把法令看得很重并将它传下来。君主如果放弃法制而用私意办事,那君臣就没有区别了。

四、(18分)

8.【解答】(1)D.“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了眼前实景,又含虚写想象”错误,此句没有眼前实景,不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2)“闲征”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经史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派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不是仁人志士的不幸吗?这两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译文:

       少年时尚不知为生计而忧虑,到老来谁还痛惜这几个酒钱?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醉眼相看都已七十只差三年。闲来征求酒令穷搜经书史籍,酒醉聆听吟咏胜过领略管弦。待到菊花黄时自家的酒酿熟,我再与你一醉方休共乐陶然。

 

9.【解答】故答案为:

(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重点字:船)

(2)飞羽觞而醉月  悦亲戚之情话(重点字:觞)

(3)昆山玉碎凤凰叫(重点字:凰)

五、(12分)

10.【解答】(1)A.“鬼鬼崇崇”应写作“鬼鬼祟祟”;“腹背受敌”的“腹”应读作“fù”。

B.正确。

C.“里应外合”的“应”应读作“yìng”。“暝暝之中”应写作“冥冥之中”。

D.“开门辑盗”应写作“开门揖盗”。

故选:B。

(2)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女儿一直不长大,一直依恋父亲说成是美丽的童话,从童话回到现实,女儿一天天长大成人是不容改变的,表达父亲的失落之感。

(3)幽默诙谐,吸引读者的注意:既表明四个未来的女婿并不是真正的敌人,也展现出一个父亲明知女儿成年后会嫁为人妻,但内心却割舍不下的深爱。

(4)①内心独白,“从此不必担心”“并无偏见”“舍不得”“自然不欢迎”等等,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即将被男孩儿追求,可能离开这个家,离开自己的不舍、懊恼、无可奈何、失落等情绪。

②比喻,把自己比作一棵果树,把女儿比作果子,果树不愿行人摘走果子,淋漓尽致地传达出将女儿养大成人的不易,对将要离开自己的女儿的不舍,对未来女婿“坐享其成”的微恼,以及对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③类比联想。想象将假想敌在襁褓时予以解决,并由此联想到美国诗人纳许的诗歌中的情景,并进行类比,表现了对假想敌的懊恼、无奈、微怒。

④引用。材料中引用叶慈的诗句“一切已崩溃,失去重心”,表达了对既成事实的失落、伤感、无奈;引用史书中“寇入深矣”的话,表达了对没能及早控制局面的后悔,对既成事实的无奈,对败局已现的失落、伤感,等等。

五、《红楼梦》阅读专项检测(6分)

11.【解答】A.正确。

B.正确。

C.“对宝玉的厌憎以及贾政的不学无术”错误,这表明贾政是对儿子不客气地反驳自己、流露出叛逆的性格的不满;也是想在众人面前体现自己教子严厉,维护自己大家长的威严形象。

D.“惜春义正辞严”错误,义正辞严的是探春。

E.正确。

故选:CD。

 

12.

探春,玫瑰花,玫瑰花娇艳明媚,花茎上却带刺。这与探春为人爽朗精明却不容冒犯的性格非常相似。在“抄检大观园”时,只有探春强烈反抗,义正辞严地怒斥王善保家的,痛惜家族的内部争斗。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