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2025-09-26 11:12:28 责编:小OO
文档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一、要把握人物的名、字、号

    人物传记类的开头几乎是一种公式化的开头,如2004年选的许逖传:(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2008年选的白居易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2010年选的胡叟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2011年选的张文瓘传: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都简略地介绍人物的字和哪里人,特别是单个的字,在下文中常常会出现,因此你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如果是断章取义就会出现翻译的错误,所以一开始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就要留心人物的字,这对考查时出现在翻译的句子里是很有用的。

    如2009福建卷考的是《张自新传》,其中有要求翻译的句子: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如果你注意到人物传记的开头: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就很清楚句中的“鸿”是张自新的原名,翻译成: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如果不仔细阅读,翻译的时候就容易望文生义了。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一般由意义上的联系。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代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二、要熟悉官职变动常用的词语。

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中,往往会写主人公一生的身世沉浮,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官职的变动的词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是有助于阅读和理解的。

2008年浙江卷中考了白居易传,在实词的解释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13.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14.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15.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如果你熟悉人物传记中官职的变动,你会很快判断出“致仕”的意思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变动有:

(1)表授予官职的:除(任命、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授(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荐(由地方官向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等;

(2)表罢免官职的:罢(免去、解除官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等;

(3)表提升官职的有:擢(在原关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加(加封)、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等;

(4)表降低官职的:谪(因罪降职或流放)、贬(降职)、左迁(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废(废黜)、黜(贬退)等;

(5)表官职调动的: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变换官职)、出(京官外调)、转(调动官职)等;

(6)表辞去官职的:悬车(辞职居家)、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等。

三、要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综合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中,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够把握住人物在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功绩,因为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时间前后倒置”的命题陷阱。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作者记载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内容要点,概括文本的中心。

    当然,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还应该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把握基本的特殊句式,这跟阅读所有的文言文是一致的。从以上三方面去阅读传记类文言文,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

                                  【北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使酒:因酒使性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过岐亭,适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好饮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们骑着马讨论起用兵方略及古今成败之事,以一代豪侠自居。

B.方山子世代有功勋,河北地方有田庄,每年可以得丝绸上千匹,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乐,可是精神上受到了打击,终于成了一名隐士。

C.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D.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突出表现了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河 北 有 田 岁 得 帛 千 匹 亦 足 以 富 乐 皆 弃 不 取 独 来 穷 山 中 此 岂 无 得 而 然 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德传

                                    【北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复恤矣   恤:体恤

B.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辄:每每、总是

C.德自分死矣  分:料想、意料

D.乃使为自告者   自告:自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为候者所执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D.世之君子皆有所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生活。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但是他对大自然非常热爱。

B.孟德得了十多次,出现过呕吐、痢疾、腹胀、胸懑,但是都治愈了,几个月以后,就像吃这些如吃五谷的平民一样健康平安。

C.后来孟德来到商州,被哨兵抓住,差点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看他是个有道之人,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众人却感觉到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德 具 道 本 末 乃 使 为 自 告 者 置 之 秦 州 张 安 道 适 知 秦 州 德 称 病 得 除 兵 籍 为 民 至 今 往 来 诸 山 中 亦 无 他 异 能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2)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参】

(一)

1.C.矍然:惊视的样子2.D.助词,的(A.代词,他/语气词,还是,还要B.代词,他/兼词,于此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地)3.B.“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无中生有4.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1)(等到他)长大后,一改以前的兴趣而发愤读书,想以此做一番大事业,但始终不得志,

(2)我听说光州和黄州地方有很多才能特异的人,常常假装颠狂来污辱自己,人家不能够看见他们。

(二)

1.A.恤:忧虑  2。A介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被/动词,是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A“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错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4。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5。(1)只管向山的深处去。他的饼已经吃完了,(于是)采草根和树的果实来吃。(2)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