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编制依据
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令第13号,2014年)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⑷《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令第393号)
⑸《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令第493号)
⑹《安全生产许可条例》
规范及规程:
⑴《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⑵《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2007)全技术规范》(JGJ 46-2012)
⑷《工程测量规程》 (GB50026
⑸《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2010)
⑹公路水运工程其它技术标准规范
浙江地方行规及规范文件:
⑴《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
⑵《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省令300号,2012)
⑶《浙江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实施细则》
⑷《浙江省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浙交[2009]30号)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本合同段设岙里山隧道1座,为长隧道,双向六车道,隧道双洞长度累计1992米。详见下表。
序号 | 隧道 名称 | 隧道类型 | 起讫桩号 | 隧道长度(m) | 净宽/净高 (m) | 洞门形式 | |
进口 | 出口 | ||||||
1 | 岙里山 | 分离式 | ZK113+180~K114+540 | 1360 | 14.5/5.0 | 削竹式 | |
YK113+152~K114+545 | 1393 |
图2.01 岙里山隧道地理位置平面图
2.2、工程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本项目地处浙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项目区域内主要由侵蚀剥蚀丘陵及滨海平原组成,部分为坡洪积斜地。
本隧道位于浙东沿海侵蚀剥蚀丘陵区,所处山体海拔高程5~143.5米,相对高差约100m。隧道区丘陵沟谷较发育,局部沟谷切割较深,顺沟向长大节理发育,向下风化较深,雨季有水流。进洞口自然坡度约25~30°,风化较强烈,植被发育;出洞口所处斜坡自然坡角约为30~35°,强~中风化基岩直接裸露。
2.2.2 区域地层岩性
1、第四系残坡积层(Q1el+dl): 岩性以灰黄色~黄褐色含碎石粉质黏土为主, 可塑状。分布于山麓斜坡及坡脚,厚度 0.00~3.50m。
2、侏罗系上统(J3)凝灰岩:浅灰色、褐黄色、浅黄色,玻屑熔结凝灰结构, 假流纹构造,为隧道的主要围岩,按风化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 中风化三个风化带。
全风化凝灰岩:浅灰色、褐黄色,原岩风化呈砂土状,局部夹强风化岩块, 结构松散,易塌,进口段与坡顶分布,揭示厚度 0.00-7.00m。
强风化凝灰岩:浅灰色、褐黄色,玻屑熔结凝灰结构,假流纹构造,节理裂 隙极发育,多呈张开~微张,岩石被节理裂隙分割成碎石、碎块状,揭示厚度0.50-1.60m。
中风化凝灰岩:浅灰色、褐黄色、浅黄色,玻屑熔结凝灰结构,假流纹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浅部呈微张,深部多闭合,裂隙中多为石英脉充填。岩体较完 整,岩芯呈柱状~长柱状。揭示厚度 23.00-54.00m。
2.2.3 水文地质评价
⑴地表水
岙里山隧道隧址区域中部沟谷常年有少量流水,水流速度和流量受季节控制明显。雨季坡面因大气降水而形成暂时性流水直接汇于沟溪,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小。
⑵地下水
主要由浅部松散层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丘陵的表浅部,含水层为残坡积层,由于松散层总体较薄,其水量相应贫乏,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无稳定的地下水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富水性较差,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体的风化裂隙中,该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残坡积层孔隙水的补给,季节性动态变化大。因凝灰岩风化裂隙连通性较差,地下水的富水性较差,赋存于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一般顺风化界面顺坡向下在坡脚处渗出,故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2.2.4 气候条件
本项目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无严寒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7.8℃,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4.5℃;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98mm,实测最大降水量为2919.8mm,实测最小降水量为1136.9mm,年降雨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5~6月梅雨期份和7~9月份的台风暴雨期,以梅雨、台风雨为主,间有秋旱出现。年平均蒸发量1310.5mm,7~9月份蒸发强烈;每年3~4月份多大雾;年平均相对湿度81%;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偏东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在7~9月台风期台风较为频繁,其风力一般为8~12级,最大可达12级以上。工程区域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83%,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10%左右,各月相对湿度变化幅度不大。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
测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为台风、龙卷风、飑线、冰雹、雷暴。其中,台风的影响最大。台风一般在7~9月发生几率较高,占全部台风的90%以上。少数台风在5、6月或10月份发生。
3、施工准备
3.1人员准备
我部立即组建项目经理部,并组织充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部分作业人员进场开展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办理用水、用电、用地等手续,施工临时设施,为项目尽早开工创造条件。首件施工人员配置如下表3-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见图3.01。
表3-1人员配置表
序号 | 工种 | 人员数量 | 工作内容 |
1 | 管理员 | 2 | 现场管理 |
2 | 技术人员 | 3 | 技术保障 |
3 | 测量工 | 4 | 现场测量 |
4 | 材料员 | 1 | 现场材料保障 |
5 | 钢筋工 | 10 | 隧道钢筋加工及安装 |
6 | 模板台车操作工 | 4 | 施工操作 |
7 | 电工 | 2 | 发电及用电安全 |
8 | 焊工 | 4 | 现场焊接 |
9 | 混凝土工人 | 8 | 隧道支护 |
10 | 普工班 | 8 | 安全文明施工 |
11 | 司机 | 8 | 运输砼 |
图3.0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图
3.2技术准备
在施工前复核设计图纸、资料,熟悉项目合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对施工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优化。
施工前对所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操作规程培训,以提高作业人员技术和操作水平。
3.3设备与材料准备
投入工程的机械设备、材料按计划提前准备、采购,确保工程需要时可及时运送到场。对进场的机械设备提前进行维修、养护,以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正常运转。
表3-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设备规格 | 设备数量 | 备注 |
1 | 10.1m液压台车 | 2 | ||
2 | 插入式振动器 | 75kw | 2 | |
3 | 砼输送泵 | 2 | ||
4 | 砼运输车 | 4 | ||
5 | 柴油发电机 | 1 | ||
6 | 钢筋切断机 | CQ-40 | 2 | |
7 | 钢筋弯曲机 | Ф32mm | 2 | |
8 | 钢筋滚丝机 | 螺旋升角40型 | 2 | |
9 | 电焊机 | ZX7-400 | 6 |
4.1、施工工艺
明洞洞口段施工顺序及工艺流程图
1、施工准备
采用明挖法施工,边坡按设计坡比开挖,并施做锚喷网防护。明洞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并应线做好边仰坡外的截(排)水沟及洞口排水、截水处理。截(排)水沟中线距边仰坡开挖边缘不小于5m。
2、仰拱砼施工
仰拱采用整体钢模分段施工,仰拱超前明洞洞身衬砌施工,并分段整体灌注,确保仰拱及底部施工质量。仰拱浇注前要清除仰拱开挖面的松散杂物,排除积水并清洗干净,设计有钢筋的应按设计要求制作绑扎钢筋,然后支立模板并支撑牢固,混凝土浇注应由中间向两侧对称进行。砼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配合比拌制,施工过程中充分用振动棒振动密实。砼浇筑完成后要及时养护,仰拱砼的养护可采用履盖土工布(膜)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小于7天。
绑扎钢筋加工制作及安装时应注意:除锈、去油污,确保钢筋质量符合要求。钢筋铺设时,应随混凝土初喷面起伏敷设,要求与铺底混凝土面间隙控制在30~50mm之间。钢筋的节点焊接牢固。
4、仰拱回填施工
隧底充填混凝土前,应清除仰拱面的碎渣、粉尘,并冲洗干净,不得有积水。仰拱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浇注隧底填充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充分用振动棒振动密实。施工时按设计要求预埋路面下的横向盲沟、纵横向排水管等排水设施。
5、二衬台车定位
明洞衬砌施工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一次性浇筑。台车定位要借助测量仪器,要用全站仪将隧道衬砌中心线测出,并用钢钉钉点做好标记,找出衬砌台车的中心,用吊垂找出台车中心线与衬砌中心线的偏差后进行调整,直至两中心线重合。再用水平仪测出衬砌台车中心顶面的标高,算出与衬砌中心顶面标高的差值后调整高度。分别测出左右两个脚点的方位,与设计方位对比,找出差值后进行调整。至此,台车的位置就定位完成。将台车的支撑螺旋杆全部撑开并扭紧,每根螺旋杆必须都由专人负责检验,以防松动(砼浇筑过程中也要不定时的进行检验).绑扎钢筋完毕后用钢模板将台车端头封闭,封闭后的端头要密合,不能出现较大的缺口,要保证砼施工过程中,外模及堵头模板不漏浆。
6、洞身衬砌钢筋
绑扎钢筋加工制作及安装时应注意:除锈、去油污,确保钢筋质量符合要求。钢筋铺设时,应随混凝土初喷面起伏敷设,要求与铺底混凝土面间隙控制在30~50mm之间。钢筋的节点焊接牢固。
7、砼的浇筑与养护
所有工作都准备完毕后,便可施工衬砌砼。将台车上所有的小窗口全部打开,从衬砌台车的一侧接入砼输送泵的输送管道,调试砼搅拌设备及砼配合比后开始浇筑。灌筑边拱混凝土时,应由下向上对称灌筑,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边墙部位混凝土应采取埋管式浇注,由液压泵直接顶压入模,挤压顶升式浇注。拱部先采取退出式浇注,最后用压入式封顶。混凝土用附着式振捣器和插入式振捣器联合捣固,安排专人负责,保证混凝土内部密实,外部光滑。在施振过程中要注意对预留及预埋件的保护,以免将其损坏,失去作用。在弧顶部位的砼可采用附着式振捣器对其进行的振捣。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砼的坍落度及良好的流动性以填充拱部的剩余空间。要配足备用捣固机具,防止因捣固机具发生故障,造成漏捣或捣固不实。混凝土灌筑必须连续进行,因故不能连续灌筑,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必须按规定进行接茬处理。砼施工完成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拆模,以防止时间过长,砼附着于模板表面,不易拆除,最终导致粘连,影响砼表面的美观。泵送混凝土的拆模待混凝土强度达到8MPa后进行。砼拆模后,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养护,以保证砼的强度按期增长。在实际施工中,可采用履盖土工布(膜)浇水养护。待砼强度达到要求时,方可取消对砼的养护
七、 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7.1组织措施
7.1.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我部成立以总包项目经理杨宝定为组长负责岙里山隧道施工总体安全工作。总包项目总工刘金峰、生产经理李建、安全总监徐建如为副组长,具体实施人以分部项目经理刘建敏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严格按GB/T2800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制订管理程序,明确各职能、层次的职责,制定完善的保证措施。领导挂帅,全员参加,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贯穿施工全过程。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见下图:
图7.0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图
7.1.2安全保证体系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为制定、实施、审核和保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满足工程项目部自身安全生产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相关方(、投资者、业主、保险公司、社会)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持续改善和安全生产保证能力的信任。安全保证体系框图详见下图所示:
图7.02 安全保证体系框架图
7.1.3安全管理职责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在开工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明确到人,奖罚分明,具体如下:
⑴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负主要责任。
⑵生产经理对施工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
⑶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和审核,安全技术的交底和安全技术教育。
⑷配置2名专职安全工程师,随道进出口各1名,负责协调和处理现场的安全事宜,总体协调、信息汇总。
⑸各作业队长对本作业区内安全生产负责,对本作业区内施工过程的安全负主要责任。
⑹安全管理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安全操作规程细则、制度的编制和审核,安全技术交底、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并落实。
⑺各施工管理人员对分管施工范围的施工安全负责,认真落实安全操作规程细则、制度、措施。
7.1.4安全管理制度
⑴安全技术交底制
根据安全措施和现场实际情况,各级管理人员需亲自逐级进行书面交底。
⑵班前检查制
区域责任工程师和专业安全工程师必须督促、检查施工作业队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⑶周一安全活动制
项目部每周一要组织全体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对上一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本周的安全重点和注意事项做必要的交底,使广大工人能心中有数,从意识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⑷定期检查与隐患整改制
项目部每周要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查处的安全隐患必须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员整改,并做好安全隐患、整改消项记录。
⑸管理人员实行年审制
由项目统一组织进行,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考核,增强安全意识,避免违章指挥。
⑹实行安全生产奖罚制与事故报告制
危急情况停工制:一旦出现危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险情,要立即停工,同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
⑺持证上岗制
特殊工种必须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操作。
7.1.5安全教育培训
对新进场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既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
⑴安全教育的特点
①安全教育的全员性;②安全教育的长期性;③安全教育的专业性。
⑵安全教育制度
为了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特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如下:
①新工人、作业人员入场安全教育
凡新分的学生、工人、实习生,都应由劳资或人事部门通知质安部门进行安全教育,使接受教育人员了解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及施工现场的一般安全知识。
凡新进场的作业人员,应由通知质安部门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②变更工种工人的安全教育
凡有变更工种的工人,应由劳资员通知质安部门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③班组、建筑队安全活动
各班组、建筑队在每日上班前,结合当天的情况,对本班组或队的人员进行针对的班前安全教育。各班组、建筑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学习活动。
④安全生产宣传
施工现场各临边等地方都要挂设安全警示牌或操作规程牌。
项目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广播、海报、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对广大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