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38页)
2025-09-26 11:13:26 责编:小OO
文档

教案序号:             课题:20、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析课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小组抽查。2、全班随机抽查

二、赏析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鉴赏课文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识记词语为朗读课文做准备。

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理解重点词句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深刻理解研读文意。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品读《左传》的艺术特点。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案序号:             课题: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素养。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难点: 疏通课文,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素养。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  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納谏 

二、解析课题: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齐威王也接受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读音。(课件)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译课文(注意课件中的重点实词),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答。

4、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中的重点实词及重点句。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① 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提醒: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明确:“王之蔽甚矣!”根据自己受到的蒙蔽。

2、请你概括邹忌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蒙蔽?邹忌又是怎样总结原因的?(课件)

    明确:他的妻子、妾、客人都说他比徐公美,而据他自己观察,他并没有徐公美,所以总结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他“孰视之”“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所以结论就是:“王之蔽其矣”。

3、邹忌总结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课件)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思考: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他采取了哪些除蔽的方式?除蔽的结果是什么?(课件)

明确:第三段中三令,三变。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三、赏读课文,欣赏讽谏艺术。

1、讨论: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这样有着怎样的效果,你能说说看吗?

    明确:邹忌“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2、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直接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3、讨论:如果邹忌没有用“讽”这样的劝谏方式,你觉得能有这样好的效果吗?请你说说看。(提示:分别思考同类词“讥”、“ 诽”、“谤”、“刺”、“谏”、“说”的含义)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如果不用“讽”的劝谏方式,那么可能要不效果没达到,要不就招来杀身之祸。其实,“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五、揭示课文的内涵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六、学生活动

两活动任选一种:

甲: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乙:补全下列名句:

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 魏征)

七、背诵课文

① 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 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九、板书设计:

   

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采取多种形式读课文,通译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意。

分清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把握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联系实际,领悟道理。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实际活动,是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掌握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教案序号:             课题:22、出师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 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一探究竟吧! 

二、解析课题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青年时耕读于南阳郡,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促成孙刘联盟和建立蜀汉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封爵位武乡侯,任蜀国丞相,辅佐刘禅,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的实际领导者。先后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之代表。

2、文本简介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宋陆游《书愤》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读

1.听读

2.正音

崩殂(cú)    陟(zhì)罚臧否(zāngpǐ)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 

行(háng)阵   和睦     倾颓(qīngtuí)    猥(wěi)自       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夙(sù)夜忧叹          以彰其咎(jiù)    咨诹(zōu)善道

3.断句

(二)自读

1. 生自由朗读课文。任务: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注意几个古今异义词。

2. 学习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生谈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师点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3—4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范读

1.师范背,生听读。任务:勾画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体味作者感情。

2.挑读并译、评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

(四)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理读3段

1.生齐读3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隆中对》第一段、第二段前五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读析表现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句子。

理读4段

1.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问:第一个句号能否改为分号?以此引导学生译读文句

3.理解文意。

四、课堂小结

1.试背读3——4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本班情况,讨论班级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明确:集思广益、严格纪律、任用能人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在课文哪些段?(第3-4段)

二、读文释义

 理读

1.读第2段“侍中——优劣得所”。

2.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哪些人?他们有何特点?

3.对比阅读。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在内容和表述上有什么异同?

研读

1.全班分为三组,分组学习1和第2段的前两句和后三句。

任务:

(1)读一读。每人读一遍文段。

(2)问一问。每人就本段提出一个问题。

(3)译一译。合作翻译本段。

(4)说一说。归纳文段内容。

2.全班交流,师点拨指导。

3.明确诸葛亮给后提出了哪些建议?哪一个是最主要的? 

品读

1.挑读文句段落,从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

2.为电视剧《三国演义》设计有关《出师表》这部分内容的镜头。

3.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进行写话并交流。

以陆游《书愤》引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拓展延伸

1.选读注释。

2.选背课文。

通过谈话的形式自然导入新课。

解析课题为学习本文做好背景铺垫。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

谈话式自然导入新课。

采取各朗读方式,达到读文释义的目的。

联系实际,领悟道理。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案序号:             课题: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解诗题  知作者  晓字义  明诗意   悟诗情  拓视野)

2.导入: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每一首诗都像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乐府诗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解析课题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当兵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意

1、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1、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说说你读完诗歌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或者词语来形容?

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齐读

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诗歌预习了,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和大家分享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不要忘记结合插图。(生自己说一说)评价: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四、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怎样的一生? 

3、 在这长长的65年里,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

4、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A、听到什么--------------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读一读

B、看到什么---------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指一名生与教师一起: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回答老人少年时,家中的情景。

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引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这是何等的凄凉呀!

C、做什么--------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D、小结,想象--------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他会想什么?(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有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活着还有什么希望?他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能将那凝聚着65年的艰辛、思念、期盼,沙场风尘、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画面中的老人的眼中,你看到了什么?(绝望、茫然、无助、精神恍惚、表情呆滞…….)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E、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正是

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

F、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八十始得归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G、和同桌背一背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

1.掩卷沉思,内心感慨颇多啊。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2.师总结: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因此,渴望和平,古今中外,是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3. 作业布置:课后把本首诗改写成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归        喜          满怀希望

家破人亡        悲          希望破灭

潸然泪下                    彻底绝望

通过谈话的方式,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再读诗词,感悟诗意。

通过对诗词句意的品味理解,感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整体感悟诗词的深刻内涵。

教案序号:             课题:习作: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目标:学习作文中有创意地进行表达的方法,能够从选材、角度、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 珍视个人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生成问题

大家平时在写作时,最头疼的问题应该是怎样才能使作文有创意吧?哪怕你有最好的素材,但是不会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往往平淡无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该如何有创意地表达。

二、合作交流 生成能力

创意作文是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把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文字或符号,快速地自由地表达出来。

知识板块一 创意训练,培养能力。

(1)表象创意训练。①闭眼回想,努力回忆过去发生的事的一些情节;②理顺记忆的画面,可以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整理。③口头表达,在脑海中想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④书面表达,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如图形、符号、文字等。

(2)联想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联想(联想要合理);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编成有趣的小故事;

(3)想象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③把想象的意境描绘出来;④编写成童话或故事。

(4)幻想创意训练。①确定幻想主题;②教师讲述幻想要领;③把幻想内容绘成图画;④学生用笔记写成幻想故事。

(5)“脑圆”创意训练。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把题旨写在中心;②在中心点引出分支,把任何有关这一题旨的论点写上;③有不同类别的资料时,便另开新的分支;④整理归类,写成文章。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技法指导。

例文赏析

明天以后

阳光依旧炽热而叛逆,蓦然回首,倔强的我已不再。

明天,一定比今天更残忍,所以注定了每个人都活在昨天的回忆里。

我们注定要被岁月的悠长所征服,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感觉。昨天的我们在今天走远,站在十字路口,抉择那通往明天的路。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经历过生离死别,才发现时光的打麿,也无法掩盖我们脆弱的心灵,太多的人在匆匆的时光中离我们而去。人,总会有那么一天。若是我,便有太多东西放不下,舍不得。

在用尽全力跑向终点时,便发现遗失了太多,找到了,却遗失了更多。明天,在哪里,我很迷茫。

很悲凉地,我们长大了。

黑暗侵蚀着还很暖的阳光,多怕,再也走不出黑暗,很怕很怕,怕跌倒后再也爬不起来。

悲伤弥漫了整个天际,岁月一点一滴地酝酿。

听着牛奶咖啡的歌《明天,你好》,便有了一丝丝安慰,也不那么悲伤了。

“看昨天的我们走远了,站在命运广场等待,那模糊的肩膀,越奔跑,越渺小。曾经并肩往前的伙伴,在举杯祝福后都走散。只是那个夜晚,我深深地都留藏在心坎。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含着泪微笑,越美好,越害怕得到。”

星光,燃烧自己发亮。种下一个渴望,总有一天,我们会端坐于霜天,为自己默默点亮希望,跌倒后再次站回自己曾经誓言过的地方。我们将站在一起,向着明天奔跑。

明天以后会怎样?

岁月可以磨灭我的倔强与叛逆,却永远麿不灭我内心渴望明天的信念。

明天以后,将会怎样?

我期待着,那黎明破晓的曙光!

【名师点评】

作者借助时间这个平台,发挥想象,由表象的时间联想到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黑暗与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在叛逆中成长,终将真正长大成人。立意新颖,表达的方式有创意。

三、展示共赏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通过谈话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升写作能力。

通过赏析例文,学会有创意的写作技法。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通过教师的点评深入理解本文表达的创意所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