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的产生及其抑制方法综述
2025-09-26 11:14:40 责编:小OO
文档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的

产生及其抑制方法综述

苏陈云,杨向宇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广州 5100)

摘 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中存在转矩脉动大、逆变器开关不恒定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优化或改进措施。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采用直接转矩控制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以及抑制脉动转矩方法的优缺点。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转矩脉动

中图分类号:T M351;T M341;T M30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6848(2010)0320081205

Torque R i pple Reducti on and Genera ti on of Per manen tM agnet

Synchronous Ba sed on D i rect Torque Con trol

S U Chen 2yun ,Y ANG Xiang 2yu

(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Guangzhou 5100,China )

Abstract:Due t o the p r oble m of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f or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related t o the t orque ri pp le and the uncertainty of s witching frequency,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p r oposed many i m p r oved or op ti m ized methods .I n this paper,su mmarized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ex 2p lained the reas ons f or the occurrence of t orque ri pp le,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 ous methods were analyzed .Key W ords:P MS M;DTC;Torque ri pp le

收稿日期:2009203219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84)

0 引 言

直接转矩控制(DT C )采取定子磁链定向,利用两点式(Band 2Band )进行调节直接对电机的磁链和转矩进行控制,使电机转矩响应迅速[1]

。直接转矩控制方法最早是针对感应电机(I M )提出的,其在感应电机中的应用研究已比较成熟[2]。永磁同步电机(P MS M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优点,鉴于DTC 在感应电机中的成功应用和永磁同步电机研制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将DT C 控制策略拓展应用于永磁同步电机,以提高电机的快速转矩响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传统P MS M 直接转矩控制具有结构简单、响应快速、对

电机参数不敏感、系统鲁棒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电流、磁链和转矩脉动大、逆变器开关频率不恒定等问题。其中转矩脉动大是其在工业中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永磁同步电机的特性与异

步电机有很大不同,在P MS M DT C 中无法直接照搬I M DT C 的理论,故有必要专门讨论P MS M DT C 转矩脉动抑制问题。下面将分析P MS M DTC 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并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一下介绍。

1 永磁同步电机DT C 基本原理及转矩

脉动分析

111 传统DTC 的基本原理

DT C 是采用定子磁链定向和空间矢量概念,

通过检测定子电压、电流,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观测电机的磁链、转矩,并将此观测值与给定磁链、转矩相比较,差值经2个滞环控制器得到相应控制信号,再综合当前磁链状态从开关表中选择合适的电压空间矢量来控制逆变器的电子开关的状态,直接对电机转矩实施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18・

图1 P MS M DTC框图

112 DTC转矩脉动分析

传统DTC(图1)中滞环比较器有两个控制状态,在一定范围内无论误差大小,滞环比较器都具有相同的输出,在整个开关周期内,所选择的电压矢量作用于电机,定子电流、转矩等量始终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即每个采样周期只输出单一的电压矢量。在转矩差较小的情况下,所选择的电压矢量使转矩在一个开关周期的较短时间内就达到参考值,而余下的时间未发生逆变器开关状态转换,所选择的电压矢量仍作用于电机,使转矩继续沿原来的方向变化,超出转矩滞环的范围,从而产生较大的转矩脉动[3]。另外,逆变器开关频率不固定也是加剧转矩脉动的一个原因。

虽然可以通过减小滞环的宽度来减小转矩的脉动,但这将提高电压矢量的切换频率,导致开关器件的开关损耗增加。针对P MS M转矩脉动大的问题,国内外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2 开关表优化法

211 采用零电压矢量的方法

永磁同步电机DT C和感应电机DT C有较大差异,例如零矢量的应用,故有必要深入研究零矢量的表现。文献[4]明确指出在P MS M DTC中,不用零矢量参与控制,只使用6个电压空间矢量,并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建立了开关表,从仿真波形可以看出,电机获得了快速响应,但是转矩脉动仍然很大。文献[5][6]对零矢量的作用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分析,证明在低速条件下,零电压矢量对转矩影响非常小,可以用来保持转矩值,但是当转速很高时,零电压矢量会减小转矩,实验证明合理利用零矢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转矩脉动。文献[7]根据零电压矢量的特点,在系统低速稳态运行时选用零矢量减小转矩、在低速瞬态运行时选用有效电压矢量来减小转矩脉动,优化了开关表,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转矩脉动,但只增加的2个零电压矢量,对转矩脉动的抑制有限。

212 定子磁链细分法

文献[8]将磁链细分法引入到永磁同步电机DTC中,将定子磁链平面分成12个扇区,并且奇、偶扇区对应角度不一样。这样划分后,在奇数扇区存在与定子磁链矢量垂直的电压矢量,其对磁链矢量的作用比较明显;当电压矢量与定子磁链夹角小于90度时,将使磁链幅值增加,大于90度时,磁链幅值减小。在偶数扇区存在与定子磁链矢量平行的电压矢量,其对电磁转矩的作用比较明显。磁链分区后,矢量选择更加细致化,仿真结果显示转矩脉动比传统DTC要小,而且减小了开关损耗。但是没有使用零电压矢量,仍只有6个矢量可以选择,无法同时满足系统对转矩和磁链的要求,而且磁链矢量位置信号的细分也存在边界划分的问题。

213 离散空间矢量法(DS VM2DT C)

传统DT C在一个采样周期内只能选择一个开关电压矢量,但若将一个采样周期分为几个时间段,尽管每个时间段仍只能选择一个开关电压矢量,却可以在一个周期内组合成多个不同的电压矢量,这就扩大了对电压矢量的选择范围,增大了选择合适电压矢量的机会。文献[9]将一个采样周期分成三个相同的时间段,得到了更多的空间矢量,由于每个电压矢量的作用强度差异较大,考虑按转矩偏差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电压矢量。同时考虑转矩稳态变化和瞬态变化对电压矢量的不同要求,采用五位滞环比较器,并且还考虑了转速的影响,将转速分为三个区域,即高、中、低速区,再对这三个不同速度区域分别拟定不同的开关表。仿真结果表明,在稳态情况下,DS VM2 DTC有效抑制了转矩脉动,而且保留了传统DT C 响应快的特点,但是只能提供有限的离散的电压矢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转矩脉动。

3 采用多电平逆变器

传统两电平功率变换器只有6个非零电压矢量和2个零矢量,而采用多电平功率变换器可以得到更多的电压矢量。文献[10]采用NPC三电平逆变器代替传统DTC中的两电平逆变器,获得更多的电压矢量,矢量选择范围更大。考虑到逆变器中点电压的平衡和零矢量特殊性问题,只选择了12个短矢量和6个长矢量,并且利用中点电流的方向

2

8

来选择合适的短矢量来控制中点电压偏移,使控制简单化,并根据短矢量和长矢量作用强度的差异选择4位的滞环控制器,充分利用了短、长电压矢量的特点。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转矩脉动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只使用了18个电压矢量,没能充分利用中矢量和零矢量,而且对于中、小功率设备,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它增加开关器件,增加了系统的控制成本和电路复杂性。

4 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 VM 2DTC )

上面几种方法选择的电压矢量有限,利用空间矢量的调制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连续变化的电压空间矢量,进而实现对电机磁链、转矩更准确的控制。根据这种控制思想,文献[11]采用双闭环方式,通过检测的电流和电压估算出定子磁链和转矩值,分别与给定的定子磁链和转矩相比较,再经过2个P I 控制器,生成参考电压和,参考电压经过坐标变换后,产生控制S VP WM 的输入电压,进而驱动电机。框图如图2所示

:

图2 基于S VP WM 的P MS M DTC 系统原理框图

由S VP WM 技术知,电压矢量可以由相邻的两个非零矢量和一个零矢量来合成,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的区域内可以获得任意的开关电压矢量,因而S VM 2DT C 方法比上面提到的几种基于开关表优化方法在转矩脉动抑制方面效果更明显。从仿真和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基于S VM 2DT C 转矩脉动明显减少,而且这种方法保证了逆变器开关频率恒定,改善了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性能,但两个P I 调节器使系统结构复杂,参数调节也变得困难。文献[12]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 VM 2DT C 方法—基于

参考磁链电压空间矢量调制的DTC (RF VC 2DTC )。系统只采用一个P I 控制器和一个参考磁链矢量计算模块去获得一个参考定子磁链矢量,这个参考定子磁链与预估的定子磁链相比较,得到一个磁链偏差,利用S VM 技术,选出3个合适的电压矢量,然后驱动逆变器进而对这个偏差进行补偿。当预估的电磁转矩小于参考转矩时,控制器将会

迫使定子磁链以一个更高的速度旋转,增加定、转子磁链的夹角,从而使转矩偏差为零。文献[13]用DSP 实现了参考磁链矢量补偿法在P MS M DTC 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文献[14]提出采用对称的S VM 调制方法,保证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恒定,同时提出估计器的简单设计方案用以确定能完全补偿电机转矩、误差磁链所需的电压空间矢量,仿真及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从相关文献的仿真和实验波形可以看出,采用RF VC 2DT C 和传统S VM 2DTC 可以明显减少转矩脉动,而且保证了开关频率恒定,缺点是使用P I 控制器,引入了P I 调节器的共同缺点,即特定的P I 系数对电机参数、转速和负载变化敏感,而且P I 调节器本身具有相位滞后效应,系统鲁棒性变差。

5 基于现代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

511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P MS M DT C (VSS 2DT C )

由于RF VC 2DTC 中仍然使用转矩P I 控制器,导致系统延迟,影响系统的响应特性。文献[15][16]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对系统参数摄动和干扰

鲁棒性强、结构简单、响应快的特点,将滑模变结构引入到P MS M DT C 中。文献[15]用转矩和磁链两个滑模控制器来替代传统DT C 中的两个滞环比较器和开关表,结合S VM 技术,保证了逆变器开关频率基本恒定。为减小滑模切换时的高频抖

动,采用连续函数替代常规滑模控制器中的开关函数,当系统状态运动到切换面时,保证了实际磁链和转矩能够跟踪各自的给定值,并且与RF VC 2DTC 做了对比实验,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减小转

矩脉动、系统响应、谐波、磁链脉动方面,VSS 2DTC 获得更好的性能。但是,满足广义滑模条件

的参数设置比较复杂,而且也没有使用零电压矢量。文献[16]采用变指数趋近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抖振,为了进一步削弱到达原点前状态变量运动轨迹的抖振,对符号函数采用平滑处理,从仿真图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大幅度减小转矩脉动,而且保证了开关频率不变,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512 基于模糊控制的P MS M DT C

模糊控制在P MS M DTC 中减小转矩脉动的应用主要有以下2种:①用一个模糊控制器取代传统DTC 中的两个滞环控制器和开关表;②用模糊控

制器决定一个采样周期中非零电压矢量的占空比

38・

1)调节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策略

文献[17]结合最优化控制理论,在传统DTC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转矩脉动控制器,通过计算求得一个最优t

a

值,从而合理分配非零矢量和零

矢量的作用时间,保证在一个采样周期t

s

内,转矩脉动最小。这种方法结构简单,基本上保证了逆变器开关频率恒定,理论上可以将转矩脉动在最小,但是需要实时计算,计算复杂,不易实现。文献[18]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调节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策略的控制方法,即根据转矩偏差和转矩偏差的变化率,构造模糊调节器来调节每个采样周期内电压矢量的作用时间,以减小转矩脉动。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这种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抑制转矩脉动,但是这种控制系统仍然采用了2个滞环控制器,只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转矩脉动,而且模糊控制器在线进行模糊推理计算工作量大,难以实时控制。

2)模糊控制器取代滞环和开关表

文献[19]设计了一个3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器取代传统DT C中的滞环和开关表,采用定子磁链角度映射技术,将6个扇区变换到一个扇区进行计算,只使用一个模糊控制规则表,大大减少了模糊规则的数量,提高了模糊推理的计算速度,并结合S VM技术,可以选择更多的电压矢量,能更有效地减小转矩脉动。从与传统DT C、传统F UZZY2DT C的仿真对比中看出,这种方法减小转矩脉动效果最明显,缺点是没能利用零电压矢量。针对文献[19]中模糊控制器输入变量多、控制器设计复杂的问题,文献[20]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模糊DTC方法,采用两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取代传统DTC中的滞环比较器,并根据转矩偏差和磁链偏差的大小和正负以及定子所在的扇区来确定施加的电压矢量以减小转矩脉动,这种方法降低了模糊控制器的输入维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

模糊控制的控制规则主要来源于专家经验,控制规则和隶属度必须反复整定才能投入应用,且由于规则不再改变,了其自适应能力,可以将其与神经网络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减小P MS M DTC转矩脉动方面着手,分析了传统DTC产生转矩脉动的原因,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比如占空比控制法、软开关法,还有一些组合方法:如模糊控制+RF VC DTC法[21]、神经网络+S VM DTC法[22]等。P MS M DTC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虽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只限于仿真阶段,没能实用化,而且还存在电流谐波、噪声、磁链观测、电阻特性、系统响应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也都需要解决。

今后的研究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面的优秀方法,将其引入到永磁同步电机DT C中;②充分利用软开关损耗低的特点,结合软开关技术改善性能;③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包括变结构控制、转矩脉动最优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

④组合方法的应用。今后的发展将是全面提高系统总体性能,单独采用一种控制方法很难满足系统要求,故将集中方法组合控制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而且随着数字处理器运算能力的大幅提高,组合控制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⑤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相结合,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Takahashi I,Noguchi T.A ne w quick res ponse and high efficien2

cy contr ol strategy of an inducti on mot or[J].I EEE Trans on I n2

dustrial App licati ons,1986,22(5):8212827.

[2] Kang Jun2koo,Sul Seung2ki.New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of induc2

ti on mot or f or m ini m um t orque ri pp le and constant s witching fre2

quency[J].I EEE Trans on I ndustry App licati ons,1999,35

(5):107621082.

[3] 孙笑辉,张曾科,韩曾晋.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的感应电动机

转矩脉动最小化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

22(8):1102112.

[4] L.Zhong,M.F.Rahman,W.Y.Hu,et al.Analysis of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in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drives[J].I EEE Transacti ons on Power Electr onics,1997,12

(3):5282536.

[5] Hu yuwen,Tian cun,Gu yikang,et al.I n2dep th research on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of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C].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 EEE I ndustrial Electr onics Socie2

ty,2002:106021065.

[6] Hu Yuwen,Tian Cun,You zhiqing,et al.D irect t orque contr ol

syste m and sens orless technique of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J].Chinese Journal of Aer onautics,2003,16(2):

972102.

[7] 冯江华,许峻峰.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转矩调节

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3):1512157. [8] LANG Baohua,L I U W eiguo,ZHOU Xi w ei,et al.Research on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of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based

on op ti m ized state select or[C].I EEE I SI E,Montreal,Que,

4

8

・2006:210522109.

[9] David Ocen,Luis Romeral,Juan Ant oni o O rtega,et al.D is2

crete s pace vect or modulati on app lied on a P MS M mot or[C].

Port or oz:12th I nternati onal Power Electr onics and Moti on Contr ol

Conference,2006:320–325.

[10] K.E. B.Quindere,E.Ruppert F,M ilt on E.de O liveira

F.D irect t orque contr ol of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drive with a three2level inverter[C].Jeju:37th I EEE Power

Electr 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6:1–6.

[11] Gilbert Foo,M.F.Rahman.A novel s peed sens orless direct

t orque and flux contr olled interi or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drive[C].Rhodes:I EEE Power Electr 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8:50256.

[12] L.Tang,L.Zhong,M.F Rahman,et al.A novel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sche me for interi or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achine drive syste m with l ow ri pp le in t orque and flux and fixed

s witching frequency[J].I EEE Transacti ons on Power Electr on2

ics,2004,19(12):3462354.

[13] J iefan Cui,He m in W ang.Research on high perf or mance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system based on DSP[C].Chongqing:Pr oceed2

ings of the7th World Congress on I ntelligent Contr ol and Aut oma2

ti on,2008:149421497.

[14] 孙丹,贺益康.基于恒定开关频率空间矢量调制的永磁同

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

(12):1122116.

[15] Xu Z,RahmanM F.D irect t orque and flux regulati on of an I P M

synchr onous mot or using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 ol app r oach[J].

I EEE Transacti ons on Power Electr onics,2007,22(6):

248722498.

[16] 童克文,张兴.基于新型趋近律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滑模变

结构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1):

1022106.

[17] L.Romeral, A.Fabrega.Torque ri pp le reducti on in a P MS M

driven by direct t orque contr ol[C].Rhodes:I EEE Power Elec2

tr 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8:474524751.

[18] 刘军,刘丁.基于模糊控制调节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策略的

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仿真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04,24(10):1482152.

[19] Mengjia J in,J ianqi Q iu,Cen wei Shi,et al.A fuzzy DT C meth2

od with a S V M defuzzificati on t o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achine[C].Pusan:The30th Annual I EEE Conference of the

I ndustrial Electr onics S ociety,2004,3:319623199.

[20] 杨向宇,朱卫华,姚佳.永磁同步电机模糊直接转矩控制

仿真[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

51255.

[21] 李军,李毓洲.无速度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S VM2DT C控制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28234.

[22] J ian W ang,Honghua W ang.A novel direct t orque contr ol f or

per manent magnet synchr onous mot or drives[C].W uhan:I n2

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 onics Machines and Syste m s,

2008:1102114.

作者简介:苏陈云(198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气传动及其智能控制。

(上接经63页)

[6] T.Matsuo,T. A.L i po.A r ot or para meter identificati on sche me

f or vect or2contr olled inducti on mot or drive[J].I EEE Trans.on

I ndustry Applicati ons,1985,I A221(4):6242632.

[7] T.H.Chin.App r oaches f or Vect or Contr ol of I nducti on Mot or

without Speed Sens or[J].I EEE Trans.I ndustrial Electr onics,

1994,3(4):6242632.

[8] 沈滢,郝荣泰.感应电机矢量控制解耦算法的研究[J].北

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27(2):55256.

[9] J inhwan J.A Dyna m ic Decoup ling Contr ol Sche me for H igh2Speed

Operati on of I nducti on Mot ors[J].I EEE Trans.I ndustrial Elec2

tr onics,1999,3(3):1002110.

[10] Texas I nstruments.“T MS320F28X Syste m Contr ol and I nter2

rup ts Peri pheral Reference Guide”,May2002.

作者简介:陈顺中(1982-),男(汉),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

谈龙成(1980-),男(汉),博士研究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

5

8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