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形势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2025-09-25 17:38:47 责编:小OO
文档
题目: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摘 要:从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这五个方面对云南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出评价。并针对长期以来云南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铺摊子、平均用,全面平推,急于求成、一口吃出一个胖子的观念,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高原的省情和优势,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云南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进一步聚焦到“打特色牌、走跨越路、筑桥头堡、建彩云南”四个重点上。

关键词:云南省 经济发展 策略

1.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

结论:从纵向来看,云南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中。

但从纵向来看,云南省在省、区、市GDP排名中一直处于靠后的位置。

2.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所谓进步,就是“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有可能实现更理想的状态”。所以,经济的进步就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产生更理想的经济状态。经济进步对区域经济而言,有意义的基本上包括五个方面:生产的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进、资本积累、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所以,以下对云南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从这五个方面进行。

2.1生产的增长

生产的增长在经济进步中占有中心地位。生产增长的水平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测定,此处用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来测定。以下是2001—2010年云南省GDP及其增长率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云南的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中。

2.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包括工具和机械的发明改良、生产技术方面的只是增加、新产品的开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效益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大批量生产技术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由分工和大规模生产而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引用《TFD、技术进步与云南经济增长》一文的分析结果:云南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相对明显。资本和劳动投入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说明投资和劳动投入是云南省最重要的增长要素。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1992 年以后云南省无论是整体技术进步、体现式技术进步还是纯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都在零值附近徘徊,有些年份甚至在零值以下。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这可能对云南未来的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挑战。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率是云南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云南省需要逐步地从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技术进步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从目前来看,虽然云南省采取了以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设备引进等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模式,但对研发的投入不足。尽管这种技术进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但要实现经济赶超,则必须通过加大对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成功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也是云南省进一步保持持续增长潜力的重要措施。

2.3产业结构的改进

产业结构标志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实施的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是产业稳步的向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增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按照1978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的1992年~2007年云南生产总值及各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基本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41.97%开始上升至1998年的46.18%,此后出现下降,2001年后有所上升,但2005年又出现下滑,此后的两年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92年出现大幅度上升,但1993年便由于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而出现了波动。从目前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除1999年之外,一直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在第三产业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波动。这充分说明云南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在以工业化为主要方向的同时,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2.4资本积累

积累就是把产品的一部分不作为消费,而用于工具、机械设备、工厂、建筑物库房等的投资,从里昂和质量各方面扩大生产能力。上述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现象,都是与投资活动有联系的,这些投资来自于资本积累。所以说,把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转换为生产设备的资本积累,是引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并由此扩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在此处,资本积累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描述。

以下是1990~2007年云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07年间,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曲线与国民生产总值曲线的形状基本相似, 特别是2001年以来, 固定资产投资额几乎与国内生产总值平行变化。这说明: 对于云南省来说, 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 并且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 要使云南省地方经济保持永久活力和长足发展, 继续加大投资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2.5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与周边地区、国外有稳定的协作关系,是一个地区经济成熟的标志,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这些联系、协作是有原则的,也是互惠互利的。不能只讲协作,不顾区域本身的物质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关键是要在发挥自身的优势、生产出有竞争能力产品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市场,讲信誉,守合同,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

云南有8 个地州,25 个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总长4060 千米。其中中缅段1997 千米,中老段710 千米,中越段1353 千米。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地处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结合部。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2 个,出境公路20 多条,80 多条边民互市的通道。近年来,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形势下,逐渐完善了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网络,形成了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三条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彰显了云南具有开展周边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区位优势。澜沧江从云南省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昆明巫家坝机场是国家一级机场,目前拥有190 余条航线,其中国际航线12 条,地区航线3 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经济布局如继续遵循着单一的中心城市推移模式,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势必会延缓云南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云南省对新加坡、美国、、、韩国等主要传统市场出口仍保持两位数增长;11个重点地州和28家重点企业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均取得好成绩。云南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产品进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云南将成为首选的物资集散地或出口转内销的加工基地。一大批企业,为了扩大云南市场份额,必然会采取在云南投资的战略,把云南,特别是昆明作为他们企业的基地来建设。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就会纷纷流入云南,从而促进云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3.策略

3.1打独具优势的特色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为什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呢? 原因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独具特色的。其实,与其说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还不如说是越是独具特色的,越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讲的是文化领域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其实经济领域也是如此,越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往往越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我们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很快,影响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南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也就没有市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要实现云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打边疆、民族、山区、高原等特色牌。云南的基本省情我们历来讲“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八个字,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高原”两个字。在这十个字中,除了“贫困”这两个字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被“富裕”两个字所替代以外,其余的“边疆、民族、山区、高原”八个字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八个字是我们云南最基本的省情,也是我们云南最大的实际。

有些人把“边疆、民族、山区、贫困、高原”看作完全的劣势、当作沉重的包袱、视为发展的障碍,这是极端错误的,至少是非常不辩证、不科学的。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山区面大、贫困突出、位于高原的省情,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但同时,也使我们具备了很多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因为地处边疆,所以我们对外扩大开放、加强交往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区位优势就更加明显;因为民族众多,所以我们开发民族资源、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就更加优越;因为山区面大,所以我们发展风光旅游业、实行城镇上山战略、建设七彩云南就更加可行;因为贫困程度深,所以我们追赶的动力、发展的空间、后发的潜力就更加凸显;因为是地处云贵高原,所以使我们发展高原特色优势农业、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一言以蔽之,“边疆、民族、山区、贫困、高原”这十个字,既是云南最大的省情,也是云南最大的实际,更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得天独厚的最大优势。

我们必须真正吃透自己的特色优势、努力做大自己的特色优势、切实做强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既是云南实现科学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切入点。不从云南的实际出发,既不可能科学发展,也不可能和谐发展,更不可能跨越发展。

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全面平推,在战争年代会打败仗,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会“打败仗”。在战争年代,处于劣势地位的要取得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制胜之道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与沿海等其他地区相比,发展的基础更差、经济的规模更小、人员的素质更低的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也只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把非常有限的资源、资金、人才等尽可能集中到最有特色、最有潜力、最有优势的方面,并凝心聚力把它做大、做精、做优、做强。

不要说像我们这样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经济,就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经济领域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美国是电视机消费大国,美国也是牛仔裤消费大国,但美国自己不生产电视机也不生产牛仔裤,因为在美国人看来,这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不是美国的特色优势所在,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的优势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以及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

其实,全世界,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人都一样,在切实找准自己的真正特色优势的前提下,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为。因此,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山区面大、贫困程度深、高原特色浓的我们云南省的经济建设,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展示亮点,在切实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上寻求突破,千万不能四面出击、平均用力、全面平推、按部就班。

3.2走产业带动的跨越路

秦光荣多次强调指出:“产业发展不足是我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产业发展是壮大发展实力的核心和关键。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把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重视产业、研究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产业的浓厚氛围。”这段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精辟论断,切中了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症结,点到了云南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要害,指明了云南尽快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招。在很大程度上,云南经济发展滞后就是产业发展滞后,也就是说云南的穷是产业的穷,云南的弱是产业的弱,云南的落后是产业的落后。

无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归根结底都要靠发展产业来支撑、来实现。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马路再宽、大楼再多、照明再亮、绿化再好,也很容易成空壳城市,很难做到跨越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村,房子再新、马路再硬、资源再多、村容再好,也很容易变成空壳新村,也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城市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产业的繁荣;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靠产业的发展;城乡统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靠产业的统筹。

云南过去的发展得益于产业的培育和壮大,云南今后的跨越也取决于产业的培育和提升。云南过去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发展,除了党的理论方针的英明正确、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等更根本性的原因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具体原因就是我们有效培育和着力发展了有色金属、烟草、旅游、花卉、药物、茶叶、蔗糖、水电等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没有这些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云南就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云南的产业发展较之内地,尤其是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依然非常缺乏特色优势产业。

抓产业,就是抓中心;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抓关键;抓产业,就是抓核心;抓产业,就是抓市场;抓产业,就是抓跨越。这是中国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经验,也是美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给予我们的重要启迪。在美国,几乎所有事业都产业化发展,不仅日常的商品生产都走产业化的道路,而且诸如军工生产、举办奥运会、组织篮球联赛等很多在其他国家很难产业化的事务在美国毫无例外都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要实现云南的跨越发展,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有所跨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但是依笔者拙见,最关键、最核心的跨越应该是产业的跨越崛起,尤其是特色优势的工业产业的跨越崛起。如果没有产业的跨越崛起,其他的跨越就无从谈起。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是增强云南经济发展后劲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是实现云南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云南的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云南产业的跨越崛起,我们就必须突出“特色优势”这一要点、重点和难点,在“特色、规模、档次、品牌”八个字上下功夫、花精力、做文章、求突破。

3.3筑四通八达的桥头堡

如果说桥头堡的“桥”就是通道,桥头堡的“头”就是前沿,桥头堡的“堡”就是基地,那么,我认为建设桥头堡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建设四通八达的通道。没有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通道,既成不了前沿,更成不了基地。交通条件差、物流成本高,是我们云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畅通的交通,桥头堡很可能会成为碉堡。要真正建成桥头堡,需要做好的工作很多,需要破解的难题也不少,但依笔者拙见,其中,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建设是关键。

从古今中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启迪:要致富,先修路。要建桥头堡,也应该先修路。古今中外,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交通便捷的地方,几乎没有一个交通不便却发展很快、发展很好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能建成四通八达、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就很难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桥头堡。云南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必先要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要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我们交通建设的重点要突出、投入要加大、质量要提高。

(一)重点要突出

交通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平推,而是要战略聚焦,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投向通边、达海、出境、干线交通网络建设上,要坚决避免那种到处开工,却到处因资金不能完全到位等原因而竣不了工的现象。在战争年代,常说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十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讲的就是突出重点、战略聚焦;改革开放之初,同志通过设立沿海经济特区,使其发挥带头、示范和窗口的作用,也是突出重点,也是战略聚焦。这些成功的好做法,我们学习不够;这些有效的好经验,我们借鉴不足;这些科学的好方法,我们用得并不好。突出重点不是不顾面上的工作,而是要善于点上突破、以点带面、以点促面、以点活面,最终达到点面双赢的目标。

(二)投入要加大

要进一步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自己与自己的过去纵比,我们云南交通建设的投入逐年在增加,交通条件也不断在改善,但是,要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资金投入还很不足,基础条件还很不好,工作力度还很不够。因此,还要通过“投资、银行贷资、利用民资、盘活存资、对外引资、扩大融资”等多种方式,切实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增加交通投入,改善交通条件。

(三)质量要提高

交通建设的规划要切实科学,建设要适度超前,等级要不断提高,工程质量要切实确保。通航不久的机场就要扩建,竣工不久的公路就要加宽,建成不久的桥涵就要翻修等现象,在我们云南省并不少见。要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我们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放眼未来,做到周密谋划、适度超前,切实避免通航不久就要扩建,竣工不久就要加宽,建成不久就要翻修等不良现象。

3.4建和谐美丽的云南

山青、水秀、人朴实,曾经是云南很多地方的一大特点、一大优势、一大亮点。遗憾的是,过度的资源开发、粗放的生产经营、严重的环境污染,使我们不少地方的山不太青了、水不太秀了,也使不少人变成了“只要金山银山,危害青山秀水”的唯利是图的败家子。过度开发资源、粗放生产经营、严重污染环境等“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败家子行为得不到有效根治,不仅享誉全球的云南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优势将会丧失殆尽,而且云南各族人民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按照党的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建设和谐美丽云南不仅关系全省经济社会的永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福祉。

(一)要在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生态优美是云南的第一优势的观念

我们云南省在全国全球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除了民族风情独特以外,很大一部分来自山青、水秀、自然生态环境的优美。大理的苍山洱海、丽江的玉龙雪山、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香格里拉的雪山草地、腾冲的火山热海、红河的哈尼梯田等等,无一不是云南享誉全球的靓丽名片。没有这些招牌性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云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全省上下都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美是云南第一优势的观念,不断强化生态意识、绿色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切实的美化。

(二)要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各项工作力度

我们应该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重视医治自己身上的疾病一样重视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毋庸讳言,森林被破坏性地砍伐、草场被粗放利用、矿山被无序地开发、江河湖泊被无节制地污染等现象,在我们云南不仅过去很多,而且现在也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加以保护、加以修复。

(三)要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各种

违法行为无论是领导干部个人,还是一级,一要做好事,二要办实事,三要解难事,四要管坏事。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只想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想管坏事,因为解难事、管坏事,一是难度大,二是得罪人。如果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事、修复生态环境是解难事,那么,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就是管坏事。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管坏事的意义一点也不逊于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因为管不住坏事,就很难高效优质地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说得再直白一点,管坏事本身既是做好事,也是办实事,还是解难事。所以,我们必须出实招、动真格、下大力,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行为,使那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败家子们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参考文献:

①黄梅.云南省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特区经济.2010.(01).195—197

②王凯庆. 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7)

  155—161

③司维,关博. 云南省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0.(16).

90—92

④李兴波,刘焕鹏. TFP、技术进步与云南省经济增长[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2)

⑤王国忠. 云南经济发展战略再聚焦[J]. 学术探索.2013年9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