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75112B
中文名称:数字电子技术
英文名称: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
总 学 时:
总 学 分: 4
适用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课程性质:《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熟悉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的能力,为数字系统的硬件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并能在控制、信号处理等复杂系统及工程应用中加以利用。
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数制、码制,熟练掌握逻辑运算及逻辑函数的化简,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常用中规模组合逻辑器件的功能及应用,掌握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常用中规模时序逻辑器件的功能及应用,理解脉冲波形产生及整形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存储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了解常用ADC和DAC芯片的技术指标。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每章布置相关习题,并安排适当的习题课。该课程与《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电路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数制和码制(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数制、码制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算。
2、教学要求
(1)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等表示。
(2)理解二进制数算术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4)掌握8421BCD码、5421、2421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进制、十六进制、8421BCD码。
2、教学难点:
二进制的算术运算。
【教学内容】
1.1 概述
1.2 几种常用的数制
1.3 不同数制间的转换
1.4 二进制算术运算
1.5 几种常用的编码
第二章 逻辑代数基础(1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逻辑运算和复合逻辑运算,理解逻辑代数的常用公式,掌握逻辑函数的表示和化简,
2、教学要求
(1)了解与、或、非、异或、同或等运算。
(2)理解代入定理、反演定理等。
(3)掌握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4)掌握逻辑函数表示方法及相互间的转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转换及卡诺图化简。
2、教学难点:
具有无关项逻辑函数的化简。
【教学内容】
2.1 概述
2.2 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运算
2.3 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和常用公式
2.4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
2.5 逻辑函数及其描述方法
2.6 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
2.7 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2.8 逻辑函数形式的变换
第三章 门电路(8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各种门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电气特性。
2、教学要求
(1)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2)理解二极管门电路的结构、原理。
(3)掌握TTL与非门的逻辑功能和电气特性。
(4)掌握OC门、三态门的逻辑功能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TTL与非门、OC门及三态门的逻辑功能。
2、教学难点:
TTL与非门的静态输入特性和输出特性。
【教学内容】
3.1 概述
3.2 半导体二极管门电路
3.3 CMOS门电路
3.4 TTL门电路
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1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结构、特点,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
(1)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
(2)理解常用MSI组合逻辑器件的逻辑功能及应用。
(3)掌握SSI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4)掌握由MSI器件构成的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MSI模块的应用。
2、教学难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常用MSI模块的灵活应用。
【教学内容】
4.1 概述
4.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4.3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4.4 若干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模块
4.5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第五章 半导体存储电路(8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工作原理等,掌握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描述方法等。
2、教学要求
(1)了解静态RAM和动态RAM的基本工作原理。
(2)理解触发器、RAM和ROM的结构、原理。
(3)掌握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
(4)掌握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基本工作原理及容量扩展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及描述方法。
2、教学难点:
触发器的空翻、时序图的画法。
【教学内容】
5.1 概述
5.2 SR锁存器
5.3 触发器
5.4 寄存器
5.5 存储器
第六章 时序逻辑电路(12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结构、特点,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
(1)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现象。
(2)理解MSI时序逻辑器件的逻辑功能及应用。
(3)掌握SSI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4)掌握MSI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MSI时序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2、教学难点:
电路自启动的设计,时序与组合混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教学内容】
6.1 概述
6.2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6.3 若干常用的时序逻辑电路
6.4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第七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脉冲波形产生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555定时器。
2、教学要求
(1)了解施密特触发电路、单稳态电路和多谐振荡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
(2)理解555定时器的结构、原理及功能。
(3)掌握555定时器构成典型脉冲电路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555定时器的功能及应用。
2、教学难点:
555定时器构成典型脉冲电路的方法。
【教学内容】
7.1 概述
7.2 施密特触发电路
7.3 单稳态电路
7.4 多谐振荡电路
7.5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
第八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D/A和A/D相关概念,理解D/A和A/D电路的结构、原理。
2、教学要求
(1)了解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在数字技术中的作用。
(2)理解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的结构、工作原理。
(3)掌握DAC0832、ADC0809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教学难点:
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8.1 概述
8.2 D/A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8.3 D/A转换器的转换精度与转换速度
8.4 A/D转换的基本原理
8.5 取样-保持电路
8.6 A/D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8.7 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与转换速度
五、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 学分:4
章节 |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配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讨论、习题等 | ||||
第一章 | 数制和码制 | 4 | 3 | 1 | |||
第二章 | 逻辑代数基础 | 12 | 10 | 2 | |||
第三章 | 门电路 | 8 | 7 | 1 | |||
第四章 | 组合逻辑电路 | 12 | 10 | 2 | |||
第五章 | 半导体存储电路 | 8 | 7 | 1 | |||
第六章 | 时序逻辑电路 | 12 | 10 | 2 | |||
第七章 |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电路 | 4 | 3 | 1 | |||
第八章 | 数-模和模-数转换 | 4 | 3 | 1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考虑引入相关仿真软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路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推荐教材: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教学参考书:
[1] 康华光. 《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江晓安. 《数字电子技术》(第四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 欧阳星明. 《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 杨颂华.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八、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课程考核方式由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相应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平时考核和期中考核详细考核方法详见课程考核方案。
制 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教研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
执笔人:邵桂荣 审定人:邵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