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 测试卷附答案
2025-09-25 17:36:47 责编:小OO
文档
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 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2.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汽化为水蒸气

C.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冬天的早晨辽河边出现美丽的雾凇,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3.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上,常德分享了“海绵城市”建设——水治理的成功经验。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为减少水体污染,农药、化肥要合理使用

C.工业上应该对废水做处理,使之符合标准后再排放

D.为节约用水,农业、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4.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认为此实验(  )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5.夏天,人们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先降低后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升高

6.舞台上常用干冰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这种白雾是(  )

A.二氧化碳  B.小水滴  C.空气  D.水蒸气

7.将冰块放进外壁干燥的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可以看到易拉罐外壁出现了白霜。白霜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升华

8.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有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D.它们均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9.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中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10.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11.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液化形成雨水

12.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会变干,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液化

13.现有100 g 2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含溶质20 g  

B.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1:4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1:5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5:4

1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正极产生氢气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

C.负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1 2

15.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底部还留有硫酸铜晶体)加入一定量的水,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一定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所得溶液颜色变浅  D.溶质溶解度变大

16.小科同学做了一个名为“当气球遇上橘子皮”的有趣小实验:取新鲜橘子皮,挤出汁液滴在吹起的气球上,气球马上爆炸。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原来橘子皮外面有一层油脂腺,内含柠檬烯,其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精油(液态)中。柠檬烯是一种无色液体,易溶于乙醇,不溶于水,同时也能溶解气球表层的橡胶。下列关于柠檬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与水混合后能形成溶液  

B.与乙醇混合后一定形成乳浊液

C.少量橡胶加入柠檬烯中可形成溶液  

D.把植物精油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即可分离得到柠檬烯

17.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 ℃时,冰、水、水蒸气可以同时存在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C.铁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汽水瓶上会出现小水滴

18.如表是不同温度时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20406080100
溶解度/g

13.331.663.9110169246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的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 g钾饱和溶液中含有钾63.9 g

C.100 ℃的水能溶解的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钾多

D.0 ℃的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19.现有下列仪器:①酒精灯 ②量筒 ③试管 ④胶头滴管 ⑤烧杯 ⑥药匙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若实验室要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0 g 15%的氯化钠溶液,则上述仪器中多余的是(  )

A.②④  B.①③  C.⑤⑥  D.⑦⑧

20.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D.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许多化学实验都要用到水。

(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冰块  B.干冰  C.食盐  D.酒精

(2)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序号)。

A.有色、有味  B.能支持燃烧  C.能够燃烧  D.易溶于水

22.下列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过程。

(1)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__________。

(2)从冰柜中取出冰棍,常会看到冰棍冒“白气”:__________。

(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______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

23.实验室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NaCl)溶液。如图是小明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________(填“10 mL”“50 mL”或“100 mL”)量筒。

(2)用上图所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配制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___。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24.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点燃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当水沸腾时,往瓶口的上方倾斜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_______,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要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在盘内盛放适量的________(填“冰块”或“热水”)。

(3)实验时,握住金属盘的手明显感觉到金属盘的温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下列生活中的哪个事例与此现象原理一致________(填序号)。

A.夏天饮料里加冰块  B.通过洒水,给地面降温

C.蒸笼蒸馒头        D.北方储存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桶水

2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________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当甲中溶有少量乙时,可以用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法提纯甲。

26.分别指出下列各种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消毒酒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所示,玻璃管中有色液体的左右移动可反映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铵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左移动,这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28.如图所示为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所示溶液为某温度下氯化钠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B点所示的溶液升高温度到40 ℃(忽略水的蒸发),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B点代表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 g,若将满足B点的溶液恒温蒸发

10 g水,则会有________g氯化钠晶体析出。

29.如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用大塑料瓶截去瓶底,留瓶口一段约8~

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外往里塞紧)。A、B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的,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

(1)其所用电源为________电,由图可知A端为________极。

(2)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与B端相连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为8 mL,则与A端相连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mL。

(4)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的氢氧化钠(NaOH)溶液,测得了分别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生成气体的体积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min

12345678910
负极生成气体体积/mL

6122029394955657585
正极生成气体体积/mL

24711162126313641
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4分钟内负、正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而雪花是由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冰晶。

三、综合题(每题6分,共18分)

31.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进行如下实验:

(第31题图2)

(1)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_____。

(2)下列操作使D中溶液质量分数改变的是________。

a.加入20 g甲  b.加入50 g水  c.升高温度

d.加入100 g 30 ℃时甲的饱和溶液,再恢复到20 ℃

32.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器材装配的合理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①烧杯;②酒精灯;③温度计;④铁圈及石棉网)。

(2)图乙中读数的错误之处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________。

(3)图丙是正确实验后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________(填“不变”或“升高”)。

33.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________(填“Ⅰ”“Ⅱ”“Ⅲ”或“Ⅳ”)区域。

(3)实验室需要将35%的浓盐酸稀释为7%的稀盐酸。现要配制500 g该浓度稀盐酸,需要35%的浓盐酸________g。

四、计算题(6分)

34.现有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钠溶液,要使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15%。求: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多少克钠固体?(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

一、1.C

2.B 提示: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时从人体吸热,故A正确;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故B错误;刚从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D正确。

3.A

4.D 提示: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发现t1>t2,可能是由于酒精蒸发吸热造成的,也可能是酒精本身温度比手的温度低造成的,所以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故选D。

5.B 提示:人们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但并不会降低空气的温度。所以,如果把一支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不变。故选B。

6.B 提示: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白雾,以渲染气氛。故选B。

7.B 8.D

9.B 提示: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选项A说法错误;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B说法正确;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中上层、下层浓度相同,故选项C说法错误;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D说法错误。

10.B

11.A 提示: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使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当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会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珠,故B、C错误;小冰珠相互聚集变大变重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生热,小冰珠吸热熔化成水,与小水滴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雨,故D错误。

12.B 提示: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很快变干,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选B。

13.A 提示:20%的蔗糖溶液100 g中含溶质质量=100 g×20%=20 g,故A正确;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20:100≠1:4,故B不正确;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20:(100-20)=1:4≠1:5,故C不正确;20%的蔗糖溶液中,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20:(100-20)=1:4,故D错误。

14.D 提示:“正极产生氢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且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故选项A说法错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小,故选项B说法错误;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大,能燃烧,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选项C说法错误;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大,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 2,故选项D说法正确。

15.A 16.C 17.B

18.D 提示:20 ℃时,钾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故A错误;40 ℃时,163.9 g钾饱和溶液中含有钾63.9 g,故B错误;100 ℃的水能溶解的钾不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钾多,因为没有说明水的质量,故C错误;0 ℃的钾的溶解度比60 ℃的钾的溶解度小,因此0 ℃的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故D正确。

19.B 提示: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0 g 15%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药匙用于取用固体,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和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搅拌。故不需要的是①③。

20.C 提示:稀溶液也有可能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故B错误;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有的吸收热量,例如铵溶于水吸热,故C正确;不是所有的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D错误。

二、21.(1)A (2)B 提示:(1)冰块就是水,冰放入水中属于纯净物,无法形成溶液,故选A。(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能支持燃烧,是O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2.(1)升华 (2)液化 (3)凝华;吸

23.(1)50 mL

(2)④①③⑤②

(3)偏大

(4)D

24.(1)小水珠;液化 (2)冰块 (3)升高;C

25.丙;降温结晶 提示:由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26.(1)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2)溶质是氢氧化钙,溶剂是水 (3)溶质是氯化氢,溶剂是水 (4)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提示:(1)碘酒就是碘的酒精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2)澄清的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溶剂是水。(3)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溶剂是水。(4)消毒酒精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27.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铵溶于水吸热

提示:向右移动说明瓶内温度上升,所以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而向左移动意味着温度下降,所以铵溶于水吸热。

28.(1)不饱和 (2)不变 (3)3.6

29.(1)直流;正

(2)氧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4

(4)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提示:(1)其所用电源为直流电,由图可知A端为正极。

(2)A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若与B端相连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为8 mL,则与A端相连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为4 mL。

(4)1~4分钟内负、正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大于2 1,可能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

30.汽化;放出;凝华;凝华

三、31.(1)A、C;B、C、D (2)b

提示: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知识的应用问题。(1)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甲的溶解度是40 g,所以,在100 g水中先加入20 g甲,甲物质会全部溶解,所得A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0 g甲,甲物质全部溶解,所得的B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由于30 ℃时甲的溶解度是60 g,故升高温度至30 ℃,水的质量还是100 g,溶质的质量是40 g,所以C为不饱和溶液;再降低温度至20 ℃,所得的D溶液恰好饱和。

(2)D溶液恰好是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加入20 g甲不会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a选项不正确;加入50 g水使溶液的质量增加,而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b选项正确;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只会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选项不正确;加入100 g 30 ℃时甲的饱和溶液,再恢复到20 ℃,此时依然是20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选项不正确。

32.(1)②④①③ (2)相平 (3)不变

提示:(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顺序为②④①③。(2)由图乙可知,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3)由图丙可知,水在99 ℃开始沸腾,之后水温保持不变。

33.(1)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

(2)Ⅲ (3)100

提示:(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0.9%的生理盐水浓度小,所以是稀溶液;而且也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26.5%。所以应该属于Ⅲ区域。

(3)设需3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

500 g×7%=35%×x x=100 g。

四、34.解:设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固体钠的质量为x。

×100%=15%解得:x≈11.8 g

答:需要向此溶液中加入钠固体的质量为11.8 g。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