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经历严密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感悟到从多个测品中找一个重一些或轻一些的次品的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能用简洁的方法记录设计方案,并能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找次品中,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发现并感受“分成三份,尽量平均分”是最快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课题:找次品。
2、如果有2个乒乓球,有一个是正品,有一个是次品,次品轻一些, 那么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哪个是次品吗?
3、如果有三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轻一点是次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二、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例题教学
出示:9个 乒乓球,有一个较轻的是次品,要保证找到次品,可以怎么称?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几次? 〔1〕 猜测; 〔2〕 尝试:
①思考:你是分成几份来称的?这种分法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共有几种不同的分组方法用称一称来找次品? ②可以用简洁的记法表示出来,也可以用小正方体操作一下。
③交流:向小组介绍分几组?这种分法至少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3〕汇报: 师板书:9(3,3,3)3(1,1,1)2次 9(1)2(3次 9(1)4(2()3次 9(1,)4次
〔4〕观察: 提问:同样是9个乒乓球,要找出一个次品,因为分成的份数不一样,所以需要的次数也不一样。观察这几种分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分成三份,平均分。
〔5〕感悟: 观察:在平均分成二份、三份、四份、五份中,称一次后剩下可能含次品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尝试练习
有27个乒乓球,其中有一个较轻的是次品,保证找到次品,最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 3、概括规律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练习,升华提高
1. 8个球中,有一个轻一点的是次品,保证找出一个次品至少需要几次?〔10个,13个,26个,80个〕 板书:
3(1,1,1)1次 9(3,3,3)2次 27(9,9,9)3次 81(27,27,27)4次
8 13 80
2. 那么观察这些数据,你还知道什么呢?如果待测物品是100个呢?200个呢?300个呢?如果称5次就找到那个次品那待测物品可能是多少个?最多是多少个?
四、回顾全课,总结梳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附板书: 找次品 2(1次
3(1)1次 9(3,3,3)2次 27(9,9,9)3次 81(27,27,27)4次 243 8 13 80 100 9(3,3,3)3(1,1,1)2次 8(4,4)4(2,2)2(1,1)3次 (,1)2()3次 (2)2次
(4,4,1)4(2,2)2(1,1)3次 (2,2,2,2)2(1,1)3次 (1,1,1,1,1,1,1,1,1)4次 (1,1,1,1,1,1,1,1)4次
《找次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 找次品
(教材第134页的例1题和例2题及课本第136页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关键
1.重点: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3.关键: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四、教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五、学法:使学生通过猜测、实验、推理、归纳,概括出找次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六、教具准备
天平、小瓶子、圆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木糖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师: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 .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少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出示: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
(2)汇报交流。
(3)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五)推导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小组讨论: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学生猜测。
2.验证。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如果有20个零件呢?
3.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六)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师生共同订正。
2、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2 题。 学生完成,集体交流。
(七)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新设计:
1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九)课后反思:
(十)板书设计:
找次品 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找次品
教学内容:找次品。(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受找次品的方法:老师买了三瓶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是自己的,另两瓶是帮两们朋友买的。其中有一瓶被我吃了两片,粗心的我把它和其它两瓶混在一起了,你能想办法帮老师找出这瓶吗?
生:数一数,掂一掂,称一称...... 师出示天平,请学生说操作过程。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板书:3(1,1,1) 1次
师:在生活当中,有些物品中掺杂了一个重量不一样的物品,在表面上看来一样,用手也掂不出来,我们要把它找出来,这一类问题我们都称之为“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探索 “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1.进一步感受找次品的原理
刚才我们是从三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如果我们要们要从243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呢?大家猜一猜要称几次?(学生随便猜)
师:到底要几次,大家认真学这节课,之后你会很惊讶。那么同学们不要急,我们一步一步来。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吃了两片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小组讨论:让生根据讨论题在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 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师据生回答板:5(2,2,1) 2次 5(1,1,1,1,1) 2次
2、自主探索。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让学生拿出九个圆片,把它当作这几个零件,自己根据刚才的讨论题,说说方法,如果想到有几种方法的,都将方法说出来。 然后让生说说方法,师据生回答板: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9 3(4,4,1) 平
不平4(2,2) 不平2(1,1) 3次
9 3(3,3,3) 平 3(1,1,1)
不平3(1,1,1) 2次
9 5(2,2,2,2,1)平(2,2)平 不平2(1,1)
不平2(1,1) 3次
9 9(1,1,1,1,1,1,1,1,1) 4次
3、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好,刚才我们在9个零件里找次品,方法就有四种了,如果待测物品更多一些,那方法也会更多,如果每次都这样找的话就比较?(麻烦、复杂)对,那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规律呢?”
“同学们观察表格,那种方法最简便、最快的?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那这种方法我们分成几份?是怎么分的?”(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 4、我们再往前一步,27个,想想要称几次?
27 3(9,9 ,9) 4次 81个呢?
81 3(27,27 ,27) 5次 猜一猜,我们接下来要称几个?(学生根据前面的规律,能说出是243个) “243个要称几次?你怎么知道?”
243 3 (81,81 ,81) 6次 与同学们前面猜的次数比较,怎么样?数学神奇吧? 六、小结 师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但是像3、9、27„都比较特殊的数据,如果要称14个、100个„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课外去探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天平、瓶装口香糖、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合格的物品称为正品,不合格的零件称为次品,在生活中往往次品与正品相差甚微,有些从外表根本无法辨别。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找次品。
二、学用天平,了解原理
1、师:我这里有3瓶口香糖,观察外观有什么特点?其中有一盒少了3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盒少的找出来吗? 教师积极评价各种方案,例如: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用天平称等。 板书:用天平称 师:你会用天平称吗?怎样找出少的那瓶?谁来说一说? 能不能一边放1个,另一边放2个呢? 指名学生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特点。 师:那么随意拿两盒放在天平上,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看课件示意图,能否判断次品在哪个盘里?为什么?
2、教学例1 师:接下来老师这里有5盒钙片,其中一盒少了3颗,怎样利用天平保证把它找出来,你准备先怎样称?需要称几次呢? 请试试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你的想法清晰地表示出来,再和同座说一说。 (1)教师巡视指导找的方法。 (2)指名学生汇报: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可以结合自己的示意图讲。 (3)还有别的称法吗?指名说一说。 (4)有没有简明快捷的方式可以记录下来呢? 课件演示,教师: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5(①、①、3) 3(①、①、1) 2次 师:请你试试用这样的快捷记法把第二种称法表示出来。 展示学生记录方法 师:第一次称时次品在是在几个里面找?第二次呢?总共称了几次? 谁能说说第二种称法的情况? 师:一共几种称法?这两种称法有什么不同?(1个1个称,2个2个称)有什么相同地方?(次数,分法)强调:分成3份——左边、右边、旁边各1份。 师: 第一种称法称第一次时,你最希望看到什么情况?为什么?称了几次? 那么为什么还要称第二次呢?(考虑全面:不顺利的情况)
三、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出示例2:有一些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1)你们准备从几个里面找? 学生回答后,师:我们从较少的开始9个去探寻其中的规律。 请用快捷记法把你想的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想到几种就写几种。 看哪一组写的多,找得快! 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生1: 9(①、①、7) 7(①、①、5)……4次 生2: 9(②、②、5) 5(②、②、1)……3次 生3: 9(③、③、3) 3(①、①、1)……2次 生4: 9(④、④、1) 4(②、②、0)……3次 (4)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有几种称法?哪种称法次数最少?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二次次品所在范围,为什么第三种称法次品所在范围最小?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三种称法与其他各种称法每组数量。 板书:最好平均分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四、应用策略,拓展提高(1)有12瓶水,其中11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 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2)如果有27瓶水,其中2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比其他的水略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呢? 指名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重点表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瓶水?
五、课堂回顾,知识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优?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总数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这一类找次品问题,总数不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找次品问题下一课时再继续研究。 还有一些这类问题,比如说:次品不止一个;不知是较轻还是较重;总数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等等。果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研究研究。
板书: 找 次 品 用天平称 分成3份 平均分——最优 5(②、②、1) 2(①、①、0) 2次
《找次品》说课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天平、瓶装口香糖、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合格的物品称为正品,不合格的零件称为次品,在生活中往往次品与正品相差甚微,有些从外表根本无法辨别。有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找次品。
二、 新知学习
(一)出示前置性作业
1、老师这里有5盒钙片,其中一盒少了3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盒少的找出来吗?
2、你认为你的那种方案比较好?(归纳策略,体会最优)
3、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4、如果用简明快捷的方式记录下来,你是怎样记录的?有几种写几种。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四、观察分析,寻找规律。
五、应用策略,拓展提高
(1)有12瓶水,其中11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
(2)如果有27瓶水,其中2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比其他的水略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呢?
(3)243个要称几次?你怎么知道。27 3个呢?{(9,9 ,9) 4次 81个呢? 81 3(27,27 ,27) 5次},
六、课堂回顾,知识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最优?
板书: 找 次 品 用天平称 分成3份 平均分——最优 5(②、②、1) 2(①、①、0) 2次
9(①、①、7) 7(①、①、5)……4次 9(②、②、5) 5(②、②、1)……3次 9(③、③、3) 3(①、①、1)……2次 9(④、④、1) 4(②、②、0)……3次)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