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history 泛音乐研究
肖邦钢琴练习曲《冬风》演奏探析
郑思华 王 毓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肖邦作为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他的钢琴练习曲摆脱了传统钢琴练习曲的桎梏,在艺术上表现出很高的审美内涵,为人类钢琴发展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对后世钢琴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冬风》为例,探索其复杂艰深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把握,希望能够使广大钢琴学习者和爱好者对《冬风》这首钢琴练习曲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肖邦;创作背景;演奏技巧;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233-03【本文著录格式】郑思华,王毓.肖邦钢琴练习曲《冬风》演奏探析[J].北方音乐,2020,11(21):233-235.
肖邦是钢琴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受到了J.C的影响,所创作的体裁大多以钢琴作品为主,如:练习曲、夜曲、谐谑曲、玛祖卡舞曲、前奏曲和圆舞曲。与此同时肖邦也为钢琴练习曲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旋律优美新颖、和声色彩丰富,充满诗意。打破了长期以来练习曲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和枯燥,将技术性和音乐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练习曲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Op.25Nr.11《冬风》是肖邦二十四首练习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充满了民族主义色彩,从和声结构、旋律分布中表达出被压迫的人怒的心声和反抗的决心。文章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钢琴演奏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科学而具体的演奏诠释。
一、创作背景及曲体分析(一)创作背景
《冬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枯木》。著名钢琴家封·彪罗对此曲的评价是“在你能够想象的范围内展现着最丰富的音”。练习曲中速度飞快的音群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冬天里的狂风,毫不留情的将枯叶卷向空中,使之在空中凌乱的飞舞。肖邦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巴黎度过的,但是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波兰,他的思乡之情从未停止。波兰的两次失败,使得他的爱国之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极度悲愤和抗争的情况下,他创作了《冬风》这首曲子,在弹奏中能够明确的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悲愤、抗争而又无奈的感情,表现出了强大的震撼力。
(二)曲体分析
《冬风》练习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图示如下:
引子呈示部三声中部B 再现部A (1-4)
(5-40)
(41-68)
(69-96)
二、《冬风》的演奏要点分析(一)演奏技巧1.引子部分(1-4小节)
整曲的中心,Lento慢板。慢板非常考验演奏者手指的触键,稍有偏差就会变成另一种风格。引子部分(1-4小节)犹如暴风雨前的宁静,直击听众的心灵,引起了听众无限的遐想。全曲的主题动机蕴藏在了这四句乐句当中,是整首曲子的重中之重。(如图)
第一第二小节的力度是p,肖邦安排的非常巧妙,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悄悄的诉说给大家听,却犹豫不决、欲言又止。在演奏前我们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工作,先踩下弱音踏板与置音踏板,营造出一种连绵不绝的感觉,使用弱音踏板让我们对力度p有了更好的控制,虽然力度是p,但是在实际演奏时下键要深,沉到底,掌关节大胆的积极的往下,音却不能突兀,贴键演奏,靠钢琴的反弹力进行连续的演奏,从而达到延绵不绝的效果,第三第四小节力度由p转到了pp,表现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暴风雨前的宁静,为马上来临的暴风雨做了一个铺垫,同时这两小节对力度的控制要求也变
得更高了,这个乐句继续以四声部载体的形式重复着第
1-2小节,左手弹奏的低音轰鸣声一直撞击着听众的听觉,右手弹奏的高音旋律更明确的向大家再一次诉说,有了柱式和弦的加入,这种诉说变得更加的坚定。第四小节又出现了一次延长音,给人一种举棋不定的感觉,接下来以一个减三的开放和弦开始了冬风的呼啸,在延长音结束后,立即放开弱音踏板与置音踏板,为后面的狂风呼啸做好准备。
2.呈示部(5-40小节)
演奏完引子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随即而来的带给我们的是狂风的怒吼,风格变成了Allegro con brio有活力的快板。右手十六分音符如倾盆大雨般的快速跑动跟随者左手如同钟鸣号角声一样的动机不断的变换重复和移调。《冬风》这首曲子的十六分音符由两种不同的动机不断变化而来。
其中第5-8小节运用到了半音阶叠加下行。 在这种音型中,右手的训练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力度从pp转到了f,这巨大的转变给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的冲击。半音阶的级进下行,给演奏者增加了不少的技术难点。音阶的级进下行不仅要求演奏者要把每一个音符弹奏的轻盈,有弹性、有颗粒性,还要求演奏者的大手臂、小手臂、肘关节、手腕、掌关节和手指达到一个互相平衡的状态。虽然是半音阶级进下行,但我们也要关注半音阶当中隐藏的音符,它的存在非常重要,反复不断的出现主和弦中的三个音,使得这段半音阶叠加下行的音型更加的坚贞不摧,赋予了它更加立体的结构。在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肘关节和手指的一个力度平衡点,以肘关节为中心,掌关节积极向下。右手弹奏时,手指的触键要干净利落,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榔头击弦点,利用击弦点对琴键的反弹,达到省力的效果,让演奏者更加流畅的演奏十六分音符。
这首练习曲的狂啸,给演奏者带来了不少的考验,为了演奏者能够达到音符连贯而有颗粒性这一效果,可以将右手的音型用不同的节奏进行练习,尽可能弹奏的连贯。
另外还可以通过负重法和跳音训练法来训练,负重法是在琴键的最里面进行弹奏,琴键越往里,需要的力量就更大,每天进行一次负重慢练训练,可以增加手指的力量,在正常的演奏时就会感觉游刃有余。而跳音训练法顾名思义就是每一个音都用跳音来进行短促的弹奏,用来训练我们的音符准确度,如果跳音都能够弹的快速、准确,那么连奏就能够更加的准确更加的快速了。
接下来是左手,这与我们通常记忆中的曲子结构有所不同,大多数曲子都把左手作为乐曲中的伴奏,右手演奏乐曲的旋律。但在《冬风》这一首乐曲中,改变了以往乐曲的结构,左手演奏主题动机,变成了整首乐曲的旋律要点,右手一直连绵不绝跟随着左手旋律的流动。在这首曲子中左右两手的配合缺一不可,右手作为横向流动,左手作为纵向支撑,搭起了一个坚固的支架。因此,左手有必要进行单独的练习。当第一个低音落下去时,要坚定的积极往下沉,这是一首气势恢弘的曲子,演奏时要把这种气势展现出来。连接到后面和弦的时候,从低音到和弦,需要运用到“荡”这一技巧,通过低音的反弹力把手送到和弦的位置,就像小猴子抓藤蔓的感觉,从这一根跳到另一根,运用重力与手指的支撑向下沉,使得音和音之间,始终保持在一条线上,来回移动。同时也要注意和弦的立体性,特别关注和弦的中音区,这样弹奏出来的和弦才具有共鸣,才有支撑点,让和弦不再单薄。
第9-12小节运用了回旋琶音音型。在这一动机里,音符的反复上下起伏,让听众紧绷着弦的心得到了放松。同样的,演奏者在这连接段落里,手指机能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放松。“转指”是这一乐句中的技术难点,在弹奏第一个音符的时候,大拇指就要开始做好提前转指的准备,以大拇指为轴心,连续的演奏整个乐句,不能听到由于“转指”而带来的断断续续的突兀的感觉,整个乐句要一气呵成。上行演奏时,要利用无形的向左的反作用力拖住,不让手指快速的冲出去,达到一个缓冲的作用,大拇指“转指”的时候,利用大半个指甲盖支撑,把手“送”到下一个音区,继续往右进行。下行演奏“转指”时,不能有抽动的动作,同样的以大拇指为轴心,像运动会的撑杆跳,辅助的“送”出去,提前的助跑就是我们“转指”前的准备动作。
3.三声中部B(41-68小节)
41-44小节为了右手能稍作短暂的休息,肖邦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主题进行了再一次展开,核心材料在右手d小调上进行了再现。如奔驰般飞驰的右手开始进行缓冲,演奏主旋律,左手开始变成了右手的辅助,这与前面的左右手反过来了。这里进行了一次转调,无限的变换使得曲子非常的生动。左手的音阶级进下行要遵循“轻盈、弹性”,右手的和弦则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通过对和声色彩性的安排所造成的冲突与对比来表现焦虑不安频繁波动的情绪。第41-42小节,右手的和弦进行疯狂的宣泄,却显得有些平淡。但第43-44小节,有了变化音的加入,这种宣泄的情绪变的更加的猛烈,更加的激动。在这里右手要搭好架子,做一个支
234 Northern Musicmusic history泛音乐研究
撑,把和弦弹出辉煌气势。(61-小节)中,肖邦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左右手一起弹奏十六分音符,两个ff,情绪非常激动,这要求左右手要有非常强的耐力。65-68小节,右手一直以同样的音符出现,由浅入深 ,一点一点的从p渐强到f,弹奏时下键要深且轻,这对演奏者无疑地增加了难度,左右手相互的配合显得非常完美。而67-68小节,右手在快速的弹奏相同音符慢慢的渐强,配合着左手的半音阶下行整首曲子到达了高潮,弹奏时要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手指和掌关节配合着积极向下,半音阶要注意指法,在一条线上把它的气势弹奏出来。
4.再现部(69-96小节)
肖邦将呈示部进行了再现,将听众引了回来,后面运用转调将音符进行了变换变换再变换,音符的美被呈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右手依旧是半音阶级进叠加下行,展现出听众窃窃私语,说不尽的情感,而左手在这里采用了分解和弦,两个ff的力度把宣泄点达到高潮,左手不断的强调低音,仿佛肖邦在怒吼,怒吼着自己的不满,对民族的愤怒。右手的演奏方法依旧按照前面所写的方法进行演奏,而左手需要张开,由2指或者3指作为支撑,手臂带动手指进行更好的移动,手臂带动着手指落下,后面三个音顺势演奏,低音撞击着听众的心灵,万分悲痛涌入心头。
在乐曲的结尾,三个fff把音乐情绪推向了最顶峰,仿佛在这一刻,情绪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强大的力度和轰鸣般的音响织体被展开部分最后的4小节诠释的一场完美,精炼简短的尾声正是整首曲子的点睛之笔。简短的a小调的主和弦呼应了主题,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和弦需要手掌有很好的支撑,支起一个大的架子来进行弹奏,要注意中低音区,这是和弦具有立体感的根本。利用大手臂的带动,把力量传送到每一个指尖,到达琴弦。最后以a旋律小调从低音弹奏到了高音la,在一片音阶的宁静中完成了整首曲子,仿佛又把心境拉回到了现实,令人心潮澎湃,意犹未尽。
(二)情感把握
肖邦在简单的织体中缝缝补补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后,这首《冬风》变得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使它异常的激情澎湃,经过了肖邦之手的a小调变得更加的具有悲剧性。在演奏时要把自己带入到肖邦的情感当中,体会波兰失败后爱国的肖邦悲痛、愤恨的情绪,将它们带入到演奏当中。
演奏者在弹奏《冬风》这首作品时,要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弹奏时保持一种紧凑感,让听众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丝毫不吞吞吐吐的感觉,使人眼前一亮并释放出巨大的演奏空间。从引子部分的思绪万千、轻轻细语到呈示部冬风凛冽的怒吼给演奏者情感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时而平静时而猛烈的情绪表现对演奏者的手指机能和自身情绪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奏者需要在音乐表现中反复的变换情绪,使听众能够完全的沉浸在肖邦设计的巧妙的情感当中,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
三、结语
《冬风》在肖邦的所有练习曲中是篇幅最长的一首曲子,气势磅礴、激情澎湃,技术上难度很大,因此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它摆脱了传统钢琴练习曲的机械性与枯燥性,融入了很强的艺术性,因此对演奏者音乐理解和把握也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冬风》练习曲的演奏探析,详细的研究了曲子中的细节,希望演奏者在弹奏该曲时可以解决这首曲子特有的技术难点并掌握它,经过演奏者的思考后能够变为自己独特的东西,在演奏技巧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在风格的把握与情感表达上更加的细腻,使钢琴爱好者能够体会到《冬风》所独有的魅力,真正理解《冬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熊梅梅.探究肖邦钢琴练习曲《冬风》的审美内涵[J].艺术研究,2014(4):132-133.
[2]徐伟均.肖邦钢琴练习曲《冬风》的审美内涵探微[J].北方音乐,2014(7):49.
[3]李傲翼.肖邦练习曲《冬风》的基本特征[J]. 艺术教育,2013(6):84.
[4]钱杨杰.完美的融合——论肖邦24首钢琴练习曲中的旋律化音型特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5]常桦.让音乐带动技巧 让技巧展现音乐——《肖邦练习曲》的学习与探索(十九)[J].钢琴艺术,2008(10)53-54.
[6]方怀群.试论肖邦练习曲在钢琴艺术史中的开创性
[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郑思华(1996—),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16级学生;王毓(1982—),女,汉族,硕士,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Northern Music 235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