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 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__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在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斯宾塞
D:卢梭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B: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教育
D: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和理想教育
E:重视个别差异
4、卢梭、洛觅,裴斯泰洛齐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泛目的论
5、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学校教育制度
B:教育
C:社会教育制度
D:业余教育制度
E:重视个别差异
6、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__。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7、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儿童而言是通过实现的。
A:遗传
B:教育
C:社会
D:实践
8、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__。
A.稳定性较好
B.分配能力较强
C.范围较大
D.选择性较强
9、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实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A: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
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
C: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D: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2、《教师职业道德》第四条是( )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以身作则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____
A:自发性
B:异质性
C:创造性
D:自为性
14、5~6岁儿童已经会用____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A:语言
B:动作
C:修饰词
D:感叹句
1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注释】①大学就是治邦的学问。②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③明第1个“明”作动词,为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④明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⑤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⑥亲亲近、体察、尊重;⑦止于至善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治理好国家的必要条件是有良好的社会风气
B:做治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弃旧图新
C:治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D:只要实施德政就能治邦
16、金兹伯格认为从11岁到17岁是职业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将这一阶段称为____
A:幻想阶段
B:尝试阶段
C:现实阶段
D:探索阶段
17、一个国家的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这说明。
A: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B: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D: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1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9、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____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20、”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是教师成长历程中哪个阶段的表现__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2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__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E:重视个别差异
23、一般说来,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形态阶段的是( )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大的《教学与发展》
24、情绪所反映的是____
A:客观事务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务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务间的关系
D:客观事务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5、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__
A.教育目标
B. 教育目的
C. 教育方针
D.教育策略
26、能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发表见解,探索新的解答方案的理解是 ( )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二、多项选择题(共 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这种教学过程软情境通常是指____
A:自卑感
B:内疚感
C:勤奋感
D:主动感
2、教育学上称“跳一跳,桃子到”,这是说____
A:最佳期和敏感期
B:转折期和危险期
C:关键期
D:最近发展区
3、下列哪一方法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__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B.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_。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6、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影响较大的迁移论述主要有()。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干扰理论
D.概括化理论
E.关系理论
7、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包括__。
A.决定了人们对学习生活的选择和坚持性
B.影响了人们对学习困难的态度
C.影响新行为的表现
D.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E.影响学习的效果
8、以下属于退行的有__。
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C.因不满弟弟、妹妹的出生而尿床
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E.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9、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需成分的是__。
A.目的
B.方法
C.障碍
D.途径
10、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时计划的差异表现在__。
A.专家教师课时计划更简洁
B.专家教师课时计划更灵活
C.专家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来制订课时计划
D.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具有预见性
E.专家教师注重细节
11、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____
A:一般迁移
B:正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2、在封建社会里,儿歌往往被人用作改朝换代的工具,因此也就成了中国古代儿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A:游戏娱乐
B:思想意识
C:迷信色彩
D:政治色彩
13、关于自卑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____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14、小学生在学习较长时间后,发觉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__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15、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____,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16、属于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
A:教学相长
B:“预”“时”“孙”“摩”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E:复习资料
17、表扬或批评应该遵循的原则有__。
A.教育性原则
B.实事求是原则
C.及时性原则
D.适当性原则
E.儿童化原则
18、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____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9、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比古代社会学校体系更完备和更先进的地方体现在以下方面:__。
A.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B.创办幼儿园并纳入到学制中
C.创办实科中学,工科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
D.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
E.创办了一批现代大学,形成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完备的学制系统
2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_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爱弥儿》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21、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22、Tom got very angry when the other boys played a____ on him.
A:role
B:trick
C:part
D:card
23、双轨制在( )表现得非常典型。
A:美国
B:英国
C:苏联
D:中国
24、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 )阶段。
A:非专门化专门化一专业化
B:专门化非专门化一专业化
C:专业化一专门化~非专门化
D:非专门化一专业化一专门化
2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6、能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发表见解,探索新的解答方案的理解是 ( )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