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与实践。 | ||
二、总复习教材分析 “总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整体梳理与回顾,重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既有以问题驱动学生回顾梳理相关知识,又有针对性的“巩固与应用”,这样的编写方式“利学利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 ||
三、总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出核心概念及其价值,巩固知识技能,查漏补缺。 2、通过总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习迁移。 3、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巩固。 4、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 ||
四、总复习教学重点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平时相对学习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办法串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落实好“四基”,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渗透基本思想。 | ||
五、总复习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深化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2、数的认识和计算。 3、几何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4、分析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5、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七、总复习教学进度计划 总课时数: 29节 | ||
时 间 | 教学内容 | 节 次 |
第11—14周 | 数与代数 | 20 |
第15—16周 | 图形与几何 | 6 |
第16周 | 统计与概率 | 2 |
第16周 | 综合与实践 | 1 |
课 题 | 数的认识 | 总 37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数的认识 | ||||
教学目标 |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 ||||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 ||||
教学难点 | 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温故互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然后教师说:“既然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合作探究: 出示教材中提供的知识网络图。 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清楚的把这些数表达出来吗?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 | 回顾学过哪些数? 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知识网络图。 |
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 零
负整数
数:
真分数
分数(小数)
假分数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63页(2)小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拓展延伸:
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这句话对不对?举例说明 | 汇报交流 完成 举例说明 | |||
板书设计 | 数与代数
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数: 分数 (真分数、假分数) (小数)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整数 | 总 38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整数(一) | |||
教学目标 | 1、比较系统地理解整数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的意义、数位,计数单位、读写法。 | |||
教学重点 | 准确掌握整数的各种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在实际中准确的运用,通过交流和运用,形成知识体系。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 5、 0、 31、 7 -28 有理数有:( ) 整数有: ( ) 负数有: ( ) 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 1、整数的意义、读写法、改写、比较。 2、自然数。 3、计数单位。 4、数位。 5、十进制计数法。 学生交流回答。 | 完成 学生交流回答。 |
汇报点评:
1、我们在数物体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2、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一个自然数从右往左数有几位,就是它的位数。
巩固练习:
六千七百零五万七千零六十写作( ),它是由( )个千万,( )个百万,( )个万,(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
拓展延伸:
8837中从左到右的两个8分别在什么位上,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分别表示什么? | 区别计数单位和数位。 填写 完成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整数 1、整数的意义、读写法、改写。 2、自然数:0、1、2、3…… 3、计数单位。 4、数位。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整数 | 总 39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整数(二) | ||||
教学目标 | 1、尽一步理解整数的各种特征。 2、在实际运用中准确运用。 | ||||
教学重点 | 掌握数的整除、正负数等特征。 | ||||
教学难点 | 掌握数的整除、正负数的特征,并进行灵活运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一个三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而且又是5的倍数,这个三位数最大是( ),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 )。 2、1——20里的质数和合数分别是哪些数? 合作探究: 1、数的整除。 (1)倍数和因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奇数和偶数。 (4)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5)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2、正数和负数。 | 完成 反馈交流 小组内交流 |
分组汇报。
1、整数A除以整数B(B不是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巩固练习:
一幢楼一层记作+1层,五层记作+5层,那么地下二层记作( )。
拓展延伸:
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偶数又是质数,十位上的数是奇数又是合数,百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个三位数是( ) | 分组回报 完成 反馈交流 | |||
板书设计 | 整数 整数A除以整数B(B不是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整数 | 总 40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整数(三) | |||
教学目标 | 对整数部分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 | |||
教学重点 | 准确掌握整数的各种特征。 | |||
教学难点 | 应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填一填 (1)在2、6、0、1.2、5、-78、 51、32%、-21、311这些数中,自然数有( )、负数有( )、奇数有( )、 偶数有( )、质数有( )、合数有( )。 (2)与最小的四位数相邻的两个数是( ( )和 ( )。 (3)一个数是由5个亿,个万,27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 ),省略万后的尾数记作(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 (4)给一个自然数的末尾加上两个零,所得的数比原数多297,这个自然数是( )。 | 完成 反馈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
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汇报点评:
第4小题你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
巩固练习:
1、有一包糖果,如果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剩下2粒;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也剩下2粒。这包糖果有多少粒?
2、判断
(1)两个不同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比最小公倍数小。
(2)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3)相邻的自然数只有公因数1。
拓展延伸:
填质数:
21=( )+( )=( )×( )
=( )-( ) | 重点交流第4小题的解决方法,末尾加上两个零就是扩大100倍。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交流订正 | ||
板书设计 | 整 数 2、6、0、1.2、5、-78、51、32%、-21、311 自然数有( ) 负数有( ) 奇数有( ) 偶数有( ) 质数有( ) 合数有( )。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 总 41课时 | ||
教学内容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一) | |||
教学目标 |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认识百分数,能认、 读、写小数和分数。 2、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 | |||
教学重点 | 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分数、小数、百分数会灵活转化。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师提问:整数在生活中用处这么大,那为什么还要出现分数和小数呢? 学生回答。 合作探究: 组内四人讨论以下问题: 1、分数、除法和比的意义。 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解释四分之三的含义。 2、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3、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4、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 | 思考、回答问题。 四人小组讨论 |
1、与除法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2、与分数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除法是一种运算。
巩固练习:
化简:
30:120 0.5:3.2 2.5:6
25: 0.5 3/4: 2/7 0.3:3/4
拓展延伸:
2 :( )=0.4 = = =( )%
1÷( )=0.25=( )%=
= 5:( ) | 交流分数、除法、比之间的关系。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分数、小数的产生及意义 用多种方式解释分数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 总42课时 | ||
教学内容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二) | |||
教学目标 | 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 | |||
教学重点 |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 | |||
教学难点 | 在解题过程中实际运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4/9的分子加上8,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 1、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汇报点评: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 完成 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是一致的。
巩固练习:
两个数相除的商是2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8,那么商是( )
A、 160 B 、 20
C、16 D、200
拓展延伸:
把15/20的分子减去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减去( ) 。 |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商不变的规律与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 总 43课时 | ||
教学内容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 |||
教学目标 | 进一步巩固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知识。 | |||
教学重点 |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 |||
教学难点 | 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之间的关系。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小数点( ),同时在后面添上(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 ),同时小数点( )。 2、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 0.23=( ) 0.7=( ) 0.375=( ) 3、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 38%=( ) 73%=( ) 83.5 %=( ) 合作探究: 1、“五·一”黄金周商店打折促销。原来原来一件上衣卖150元,现在卖120元,原来一条裤子卖80元,现在卖56元,求现在上衣和裤子各打几折出售。 | 完成 反馈交流 小组内合作完成 |
3、六年级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8:9,这学期又转来了3位男生。这时男生和女生人数恰好相等,那么六年级原来有学生多少人?
汇报点评:
以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各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巩固练习:
判断
1、某商品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 85% 出售。 ( )
2、一折就是原价的10%。 ( )
拓展延伸:
一个分数、分母比分子大25,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后得4/9,原来的分数是多少? | 以组为单位汇报解题方法。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小数、分数、百分数、比 120÷150=0.8=8折
56÷60=0.7=7折 答:上衣打8折,裤子打7折。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运算的意义 | 总 44课时 | ||
教学内容 | 运算的意义 | |||
教学目标 | 1、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 |||
教学重点 |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怎样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完成课本第70页第一题。 合作探究: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加法呢? 2、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乘法呢? 3、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减法呢? 4、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到除法呢? 5、加减法、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6、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7、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估算呢? 8、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 根据信息自由提问,并解答,然后交流使用了哪些运算,是怎么想的? 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列举运用四则运算的例子。 |
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差+减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乘数×乘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巩固练习:
307×71≈ 698×36≈
2×28≈ 448÷27≈ 278÷38≈ 323÷16≈
拓展延伸:
飞机能乘客112名乘客,候机大厅有2018名春节回乡的乘客,搭乘19架这样的飞机吗?你能估算出来吗? | 先分别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算式各一个,然后说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再说说每种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运算的意义 1、运算的意义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2、估算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运算的意义 | 总 45课时 | ||
教学内容 | 运算的意义 | |||
教学目标 | 1、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 | |||
教学重点 |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准确的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什么是四则运算? 2、四则运算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加法?减法? 合作探究: 1、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2、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汇报点评: 1、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相同。 | 回答问题 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
3、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是多少。
4、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巩固练习:
5/6×7和7×5/6的( )
A、积相等,意义不同
B、积不等,意义不同
C、积相等,意义相同
D、积不等,意义相同
拓展延伸:
每根树苗36元,买3棵送1棵,如果一次买3棵,实际每棵便宜多少元? |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各种运算的意义。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运算的意义 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表示求这个数的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运算的意义 | 总46课时 | ||
教学内容 | 运算的意义 | |||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 |||
教学重点 | 掌握一些探索问题的策略。 | |||
教学难点 | 真正掌握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能灵活运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填空: 1、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8,除数至少是( ),如果除数是14,被除数是( )。 2、把315+453=768改写成两道减法算式分别是( )和( )。 3、把2000-350=1650改写成一道加法算式是( ),一道减法算式是( )。 4、估算2793-252吋,先求出2793的近似数( ),252的近似数( ),再把这两个近似数( ),得( )。 5、8÷4/7 表示( )。 6、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原来的2倍,积( )。 | 完成
反馈交流 |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76,余数是3,现将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 15.5与12.75的差乘4.4与1.6的和,积是多少?
(3)一个计算器24元,带了1200元,他要买48个够不够?
合作交流:
在组内订正以上答案。
汇报点评:
以小组汇报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过程,重点讲解在商不变的性质里,余数的变化情况。
巩固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138+67= 700-56= 5×34=
13-0.8= 2.3+5.68= 0÷4.21=
拓展延伸:
张老师带着5000元钱为班里选购轮船模型。如果购买16艘相同的轮船模型,有多少种购买方案?每种方案分别还剩多少钱? | 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问题的答案和解决过程,重点讲解在商不变的性质里,余数的变化情况。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运算的意义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计算与应用 | 总 47课时 | ||
教学内容 | 计算与应用(一) | |||
教学目标 | 1、能结合现实条件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 |||
教学重点 | 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 | |||
教学难点 |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回想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合作探究: 1、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汇报点评: 学生汇报: 1、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整数或小数加、减法,数位对齐后,把同一数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2、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分母不同时,先通分,然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相同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通过实例算一算,然后想一想算法、算理,再组织交流。 |
巩固练习:
一件商品200元,降低1/5后,又涨价1/5,这件商品现在的价钱是多少元?
希望小学有男生45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10/9倍,男生人数比女生少百分之几?
拓展延伸:
小军的家距学校850米,他以每分60米的速度往学校走,在他距学校730米处时,他的妈妈发现他没有带文具盒,就以每分90米的速度追,几分能追上小军? |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计算与应用 1、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2、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3、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计算与应用 | 总 48课时 | ||
教学内容 | 计算与应用(二) | |||
教学目标 | 1、掌握分数、百分数、比的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2、掌握分数、百分数、比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 |||
教学重点 | 掌握解应有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运用于实际。 | |||
教学难点 | 掌握解应有题的解题方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一件皮衣1000元,商场促销期间,降价1/5,促销期间,又涨价1/5,这件皮衣现在的价钱是多少元? 合作探究: 1、分数、百分数、比的应用题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分别如何解题? 2、解决应有题的步骤是什么? 汇报点评: 简单分数应用题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己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复杂分数应用题: | 完成 反馈交流
回顾交流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以及每一步需要需要注意的问题。 |
2、己知甲、乙两数,求乙数比甲数少几(百)分之几?
比的应用:
己知总量及两个部分量间的比,求各部分的具体数量。
巩固练习:
2台织布机3时可以完成108米,照这样计算,8台同样的织布机,9时能织布多少米?
拓展延伸:
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段路,甲队单独修,12天完成,乙队先单独修,8天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3,余下的两队合修,还要几天可以修完? | 解答 反馈订正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计算与应用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己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估算 | 总49课时 | ||
教学内容 | 估算 | |||
教学目标 | 1、在回顾交流中,总结估算的方法,能用估算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或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作用。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养成估算习惯。 | |||
教学重点 | 整理复习估算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 |||
教学难点 | 选择合适的方法行进估算。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回顾和总结在生活和学习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第77页回顾与交流的第2小题。 1、分组讨论,通过估算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估的,为自己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 3、估算有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问题合作交流,探讨,教师指导。 汇报点评: 1、往大估,即使都看成50,50×6=300,而实际总人数少于300人,所以希望影院肯定容纳得下。 | 思考,尝试列举在生活和学习中估算的例子, 小组合作完成 反馈交流估算的思路和理由。 |
3估算的作用:用估算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或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完成P77—78页第1-4题
第1题:鼓励学生说明自己估算的方法和理由。
第2题:先估算,再算一算,引导学生将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进行比较和反思。
第3题:学生先完成,再反馈交流。
第4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运算结果在350~500之间都是正确的。
拓展延伸:
完成P78第5题。 | 小结估算的作用。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然后反馈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理由。 | |||
板书设计 | 估算 估算能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 用估算能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运算律 | 总50课时 | ||
教学内容 | 运算律 | |||
教学目标 | 3、探索和理解运算律,并能够有字母表示。 4、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 | |||
教学重点 | 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 | |||
教学难点 | 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了哪些有关整数的运算律? 2、它们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回顾和总结我们学过的整数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2、整数运算律在小数、分数中可以运用吗? 学生根据问题合作交流,探讨,教师指导。 汇报点评: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 回答问题 复习和整理学过的整数运算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全班交流 |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乘法分配律:(a+b)×c=a×c+b×c
6、减法的性质:a-b-c=a-(b+c)
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分数运算中。
巩固练习:
23.19+2.4+2.91+14.6
2.6×99+2.6
24×(3/8+5/6)
7/9÷11/5+5/11×2/9
拓展延伸:
808×125 0.25×1.25÷1/32
88-42.5+12-7.5 0.25×34+1/4+65÷4 | 举例验证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分数运算中。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式与方程 | 总 51课时 | ||||||
教学内容 | 式与方程(一) | |||||||
教学目标 | 回顾整理小学阶段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并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规律,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 |||||||
教学重点 | 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 | |||||||
教学难点 | 方程的应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出示:六(1)、 km, a+b=b+a, S=(a+b)h÷2…… 2、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 1、我们学过了哪些公式和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 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汇报点评: 1、用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律。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几何图形的周长。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几何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 C=(a+b)×2 正方形的周长: C=4a 长方形的面积: S=ab | 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常见关系量,运算定律,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 |||||||
正方形的面积: S=a×a …… …… 4、 解应用题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己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找出己知数和未知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 巩固练习: 解方程 15x=60 x+12x=12.6 0.4x=4.2 12+x=25 2x÷5=15 4x-1.6x=36 拓展延伸: 美术小组有42人,比唱歌组的人数多20%,唱歌组的人数比书法组的人数不30%,问:三个小组共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 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用字母表示数 长方形的面积: S=ab 长方形的周长: C=(a+b)×2 正方形的面积: S=a×a 正方形的周长: C=4a 三角形的面积: S=ah/2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式与方程 | 总 52课时 | ||
教学内容 | 式与方程 | |||
教学目标 | 1、综合整理本节所复习的有关知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有关知识。 | |||
教学重点 | 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 |||
教学难点 | 能准确的运有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基础练习: 3X+5X=48 14X-8X=12 20X-50=50 28+6X=88 32-22X=10 24-3X=3
99X=100-X X+3=18 X-6=12 56-2X=20 4y+2=6 x+32=76 3x+6=18 16+8x=40 2x-8=8 4x-36+3×49=29 解决问题:
| 完成 反馈订正 |
2、 六年级一班44名同学合影,第一次洗4张照片需要24.5元,另外每加洗一张要2.3元,全班要保证每人有一张,一共需要多少钱?
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解方程的过程及结果。
汇报点评:
引导学生回忆解方程的方法,针对解方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改正。
巩固练习:
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一个数的3/5加以16的和是28,求这个数?
拓展延伸:
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 分析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决。 在组内交流解方程的过程及结果,针对错误,寻找原因,并改正。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方程的性质 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方程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正比例、反比例 | 总53课时 | ||
教学内容 | 正比例、反比例 | |||
教学目标 |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观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 | |||
教学重点 | 判断实例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 |||
教学难点 | 生活中比例知识的具体应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今天我们来复习正、反比例知识,你认为应复习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 1、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 4、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是什么?它们的图像一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 回顾与交流 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以及它们的应用。 讨论正反比例图像的区别。 |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区别: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而且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而且两个量的积相同。
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拓展延伸:
把一根圆木锯成苦干段,每锯一次所有的时间相等,那么锯成的段数与所需的时间成比例吗? | 交流正反比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正比例、反比例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正比例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而且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而且两个量的积相同。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常见的量 | 总 54课时 | ||
教学内容 | 常见的量(一) | |||
教学目标 | 在具体情景中复习各种单位,并了解同种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 |||
教学重点 | 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 |||
教学难点 |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举例说明1时有多长?1千克大约有多重? 合作探究: 1、复习时间单位和进率。 (1)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2)怎样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复习质量单位和进率。 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相邻之间的质量单位进率是多少? 复习人民币单位。 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和进率。 | 举例回答 回顾年、月、日、时、分、秒以及平年和闰年。 复习质量单位、人民币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以及它们的进率。 |
1、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天与时的进率是24,一年有12个月。
2、长度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大多数是10,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大多是100(只有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10000),体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巩固练习:
一个鸡蛋约60( ),陈老师体重约65( ),卡车的载重量约3( )。(吨、千克、斤)
拓展延伸:
小明今年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明年他才过第三个生日,你知道他今年是几岁?他是几月几日的生日呢? | 汇报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验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常见的量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常见的量 | 总 55课时 | ||
教学内容 | 常见的量(二) | |||
教学目标 | 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进行简单的换算。 | |||
教学重点 | 复习名数之间的改写。 | |||
教学难点 | 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什么是名数? 2、什么是单名数?什么是复名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 合作探究: 1、打开课本86页,完成第一题。 2、高级单位的名数变为低级单位的名数时,怎么变? 3、低级单位的名数变为高级单位的名数时,怎么变?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老师点拨。 | 举例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
高级单位的名数变为低级单位的名数时,要乘以进率;低级单位的名数变为高级单位的名数时,要除以进率。
5米=5×100=500厘米
5克=5÷1000=0.005千克
5400千克=( 5 )吨(400)千克
巩固练习:
3小时20分= ( )分
8吨=( )千克
3080克 = ( )千克
5分40秒=( )秒
拓展延伸:
一块长方形白菜地,长25米,宽12米,每平方米收白菜20千克,每千克卖0.8元,这块地收入多少元? | 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常见的量 高名数变低名数,乘以进率; 低名数变高名数,除以进率.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探索规律 | 总 56课时 | ||
教学内容 | 探索规律 | |||
教学目标 |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 2、运用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重点 | 用多种方法探究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生活中有哪些数学规律? 2、你可以运用数学规律在生活做什么事情? 合作探究: 1、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2、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3、这些规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讨论。老师查看并做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哪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 | 回答问题 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与同伴分享。 填表并寻找规律。 |
学生汇报身边常见的数学规律。发现乘法表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横着看,第一行都是第一个数9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都是一个数的倍数等规律。
巩固练习:
找规律,填一填。
(1)8,11,14,17,( ),23,( )
(2)4,9,16,25,( ),49,
拓展延伸:
某年的十月份有5个星期二,4个星期三,这年的国庆节是星期几? | 展示交流,集体反馈。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探索规律 6 1 6+2×4 1+2 6+3×4 1+2+3 6+4×4 1+2+3+4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 总 57课时 | ||
教学内容 | 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 | |||
教学目标 |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2、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各种角。 | |||
教学重点 | 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线与角。 | |||
教学难点 |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相互之间的联系。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2、学过哪些角? 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学过的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介绍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2、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各是什么?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 3、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是什么? 4、角的概念,角的分类,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画一画,进行交流。 | 回顾与交流学过的图形和角。 系统梳理学过的各种图形,根据图形的特征分类,构建图形的知识网络。 |
1、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是平行或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
巩固练习:
下面图形中,有几组平行线?有几条互相垂直的线?
展示知识网络图并交流。 完成练习题。 | ||||
板书设计 | 线与角 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是平行或相交。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垂直;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平面图形 | 总 58课时 | ||
教学内容 | 平面图形 | |||
教学目标 |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 2、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
教学重点 | 寻找复习平面图形的角度和方法。 | |||
教学难点 |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应用。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直尺,三角尺。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梳理平面图形? 合作探究: 根据哪些特征可以把平面图形分成哪些类? 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从边的角度,角的角度。 汇报点评: 1、从边的角度: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2、从角的角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 思考、回答问题。 先对平面图形特征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再用一定的方式说明这些特征。 |
只有一条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度、等腰梯形、
有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菱形
有3条对称轴的:等边三角形
有4条对称轴的: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圆
没有对称轴的:平行四边形、普通梯形、普通三角形
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几种画圆的方式?动手画一画
拓展延伸:
取一个圆纸片,怎样才能找到圆心?对折几次才能得到180°、90°、45°的角? | 讨论交流从哪些角度梳理平面图形的?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平面图形 从边的角度: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从角的角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从对称轴的条数角度:只有一条对称轴的:等腰三角度、等腰梯形;有两条对称轴的:长方形、菱形。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立体图形 | 总 59课时 | ||
教学内容 | 立体图形 | |||
教学目标 | 1、用一定层次、方法展示和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特征。 2、从一定的方向观察物体来发展空间观念。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圆锥的展开图。 | |||
教学重点 |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 |||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学了那么多的几何图形,一提起几何,你能想到什么? 合作探究: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学生讨论。 2、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学生讨论。 3、复习圆柱、圆锥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学生讨论。 4、圆柱和圆锥展开图是什么?圆柱的侧面展后可能是什么图形? | 回顾与整理 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尝试验证。 |
图形 | 底面 | 侧面 | 高 |
圆柱 |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 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无数条) |
圆锥 | 一个圆 | 展开是扇形 |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
一个长方形、长是20厘米,宽是12厘米,如果绕着长方形的一条长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底面半径是( )厘米,高是( )厘米的圆柱。
拓展延伸:
用一根铁丝可以做成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的长方形框架,如果有它做成一个正方形框架,棱长是多少? | 汇报交流,展示梳理知识的图表。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立体图形 圆柱: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是圆),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它的高,有无数条。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图形与测量 | 总 60课时 | ||
教学内容 | 图形与测量 | |||
教学目标 |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教学重点 | 会正确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 |||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很广泛,那么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面积和体积呢? 合作探究: 1、如何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它们各有哪些单位? 学生讨论。 2、测量单位及进率。 3、平面图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4、平面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5、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查看并做出一些指导。 | 回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以及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
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公顷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容积:升、 毫升
巩固练习:
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7分米的圆柱形无盖形铁皮水桶,这个水桶最多能装水多少升?
拓展延伸:
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5.42分米,半圆的面积是多少? | 汇报交流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图形与测量 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公顷 体积: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立方毫米 容积:升、 毫升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图形的运动 | 总 61课时 | ||
教学内容 | 图形的运动 | |||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 | |||
教学重点 | 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 | |||
教学难点 | 加深对称轴图形的认识,说出图形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同学们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式对下面这几种物体进行分类吗? 火车、电梯、缆车、直升飞机螺纹桨、方向盘。 2、学生自主分类,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平移、旋转。 合作探究: 1、什么是轴对称? 2、什么是平移?请你举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实例。 3、什么是旋转?请你举举生活中所存在的实例。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查看并做一些指导。 | 根据平移和旋转进行分类。 举例说明什么是轴对称、评议、旋转。 |
汇报点评: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圆的对称轴最多,有无数条。
3、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推车、小火车等 。
请你对这些游乐机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类。 | 小结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知识点。 完成巩固练习题。 | |||
板书设计 | 图形的运动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图形与位置 | 总 62课时 | ||
教学内容 | 图形与位置 | |||
教学目标 | 1、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 2、了解比例尺,会按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 |||
教学重点 |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 |||
教学难点 | 建立坐标系来确定位置。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创设情境,完成课本第99页“回顾与交流”。 合作探究: 1、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生讨论。 2、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讨论。 3、根据比例尺如何看地图。 学生自主尝试。 4、数对怎样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请你尝试。 | 读懂情境图,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回忆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尝试确定位置,根据比例尺计算相应的数据,并画出相应的图。 |
1、基本方向:东、南、西、北。
2、确定位置: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3、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
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巩固练习:
1、点A(2,3)表示第2组第3个位置,点B(5,4)表示第( )组第( )个位置。
2、完成课本第101页第5题。
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第101页第6题。 | 对比、交流作品,说说自己的方法和步骤。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图形与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统计 | 总 63课时 | ||
教学内容 | 统计 |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加深对统计的认识,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统计。 2、使学生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明确统计图的种类和特点,能根据情境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 |||
教学重点 | 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根据实际要求求平均数和设计统计图。 | |||
教学难点 | 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主尝试: 1、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2、我们班同学的零花钱的支出情况。 在以上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展开调查,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1、对你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 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我们应该用哪些统计图来整理这些数据比较好呢?并说说各类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 选择一个展开调查,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整理分析数据,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并说说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
3、通过整理这些数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汇报点评:
1、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不同的统计图来整理数据。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有什么特点?
3、说说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105页练习题。 | 通过整理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汇报交流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完成巩固练习题。 | |||
板书设计 |
统计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可能性 | 总课时 | ||
教学内容 | 可能性 | |||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能够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 |||
教学重点 |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 |||
教学难点 |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重要性。 | |||
教学准备 | 投影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自学感悟: 情境一:一个盒子中装有5个球,4个白球1个黄色,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先任意摸出1个球。 情境二、随意抛出一个图钉,图钉 落地。 情境三、转盘游戏,指针停之后, 落在区域的代表颜色如下。 情境四、明天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根据上面四个情境回答下面问题。 (1)说说上面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 的结果。 (2)教材第106页“回顾与交流”图1中,摸出每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3)教材第106页“回顾与交流” | 根据情境回答问题。 先读懂图,结合图中的情境完成问题,再展开充分的交流。 |
(4)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
合作交流:
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解答过程。
汇报点评:
以小组形式汇报
学生说说图中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巩固练习:
完成“巩固与应用”第1---4题。
拓展延伸:
设计一个转盘,使转到3的可能性是四分之一。你能设计出几种? | 组内交流问题的解答过程。 完成练习题及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可能性 一定 不可能 可能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总65课时 | ||
教学内容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
教学目标 | 1、梳理在以前学习过程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 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2、能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
教学重点 | 列举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 | |||
教学难点 | 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
教学准备 | 课件 |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补充修订 | ||
温故互查: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恰当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是常常会画线段图来帮我们分析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自学感悟: 阅读课本第108---109页,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合作探究: 1、在组内订正答案,并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及策略。 | 读懂题意,完成第108--109页的所有问题。 在组内订正答案,并交流自己的解决思路及策略。 |
2、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汇报点评:
一、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
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二、说说每种策略各有什么优点?
巩固练习:
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拓展延伸:
六(1)班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2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 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尝试与检验、画图、实际操作、找规律、制表、从简单的情境入手、整理数据、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列方程、逻辑推理、改变观点…… 完成练习题和拓展题。 | ||
板书设计 |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