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2025-09-25 17:35:23 责编:小OO
文档
康复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脑卒中亦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80-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的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1.可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2.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3.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的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使得人群脑卒中的总患病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

由于脑卒中时损伤的部位,范围和性质不同,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1.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2.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3.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 、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4.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5.其他功能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一、康复评定

(一)康复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恢复分为6期,根据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张力与运动模式的变化来评定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二)平衡功能评定

三级平衡检测法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

二、康复治疗

1.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

1.1体位与患肢的摆放

1.2 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患者

1.3 床上活动

1.4 物理因子治疗

1.5 传统疗法

2.  恢复早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恢复早期(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3-4周。

2.1 床上与床边活动

2.2 坐位活动

2.3 站立活动

2.4 减重步行训练

2.5 平行杠内行走

2.6 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

2.7 物理因子治疗

2.8 传统康复疗法

2.9 作业治疗

2.10 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

2.11 言语治疗

3.  恢复中期的康复治疗  此期康复治疗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12周。

3.1 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

3.2 下肢的治疗性活动

3.3 作业性治疗活动

3.4 认知功能训练

4.  恢复后期的康复治疗  此期康复治疗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6月。

4.1 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

4.2 下肢功能训练

4.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4.4 言语治疗

4.5 认知功能训练

4.6 心理治疗

4.7 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

5  恢复慢性期的康复治疗  此期是指脑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经过各种治疗,受损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此时为进入恢复慢性期,临床上有的在发病后6-12月,但多在发病后1-2年。

三、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首选无创的治疗方法,如抗痉挛肢体的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痉挛肌肉的牵拉和伸展;运动功能训练疗效不好,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痉挛药物如巴氯芬等治疗。

3、压疮:适当的体位,定时翻身,应用气垫床或海绵垫,及时清理大小便,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换药或手术治疗等。

4、肩痛:早期避免用力牵拉肩关节,局部经皮电刺激、持续肩关节活动度训练;应避免肩部过度屈曲、外展运动和双手高举过头的动作。

5、肩手综合症:建议适度抬高患肢并配合被动活动,联合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比单纯抬高患肢更有效;对于手肿胀明显的患者可采取短期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外用加压装置有利于减轻肢体末端肿胀。

6、肩关节半脱位:电刺激联合传统运动疗法;支撑装置防止恶化(肩带)。

7、关节挛缩:采用能够使肌肉保持拉长状态的姿势来维持关节活动度。

8、深静脉血栓:可使用预防剂量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间歇气动压力装置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康复医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