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赫然(hè) 憎恶(zēng) 殷红(yīn) 一泻千里(xiè)
B. 诘问(jié) 震悚(sǒng) 默契(qì) 鲜为人知(xiǎn)
C. 哺育(pǔ) 嗥鸣(háo) 亘古(gèn) 气冲斗牛(dǒu)
D. 田垄(lǒng) 污秽(huì) 炽热(zhì) 九曲连环(qū)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宰割 尴尬 家喻户晓 妇儒皆知
B. 筹划 惊骇 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C. 油腻 粗拙 迥乎不同 大庭广众
D. 澎湃 取缔 莫名其妙 锋芒毕露
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大自然是伟大的,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无数美景。三峡群山万壑,江轮在危岩绝壁间穿行,眼看要撞在迎面横过来的陡壁上,却灵巧地一闪,辟出一片别有洞天的景象。“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赞不绝口。
A. 危岩绝壁 B. 别有洞天 C. 巧夺天工 D. 赞不绝口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文是 _________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语文是情节曲折的小说,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语文是________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语文是优雅闲适的散文,教会我富情于物的感观;_______________,抒发我热爱生活的情感。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③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的深入,使全市社区环境越来越整洁。
B. 我市今年将进一步开展普法工作,推安天津、法治天津建设。
C.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创新、融合、交流的过程。
D.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英才中学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如果你认为二、三十棵树可以成为林,那么这里正好有这样一个桃林。
B. 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C. 种花,花的色彩、姿态可以欣赏;种菜,菜的叶子、果实可以食用。
D. 在喧闹的生活中,人们自然向往“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的生活。
7.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B. 秋天到了,大山中枯黄的落叶在空中飞舞,就像下了鹅毛大雪一样。
C. 学校足球队的的队员们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足球场上。
D. 兴安岭是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片段,完成问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表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来,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衡。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 最能概括选文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______
A.闻一多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B.闻一多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文化药方。
C.几年辛苦,完成《唐诗杂论》一书。
D.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2) 选文引用了杜甫的事例,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说明自古以来,诗多不注重仪表的修饰。
B.以杜甫的例子衬托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勤奋精神。
C.说明当时社会黑暗,诗人满怀愁绪,无心料理自己的生活。
D.作者特别推崇、欣赏杜甫晚年勤奋学习的精神。
9.阅读《孙权劝学》,完成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辞以军中多务 | 务:事务 |
B.见往事耳 | 见:了解 |
C.蒙乃始就学 | 乃:于是,就 |
D.即更刮目相待 | 更:更加 |
A.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
B.鲁肃的“大惊”和“非复吴下阿蒙”的赞叹,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C.本文注重以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从孙权的话中,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10.将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
(1) 万里赴戎机, ______ 。(《木兰诗》》
(2) ______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 阿姊闻妹来, ______ 。(《木兰诗》)
(4) 此夜曲中闻折柳, ______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5) ______ ,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
11.阅读《沉水作炭》,完成问题。
沉水作炭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谐③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诸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③诣:前往。④直:通“值”。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方得一车 | 方: | ______ |
②卒无买者 | 卒: | ______ |
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3)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12.现代文阅读。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包利民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饭也没吃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线能衡量的?”
⑥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没想到,我的批评反而让弟弟更加来劲,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己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露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 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扶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由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最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
(3) 文中多次写到“我”一再阻拦弟弟,甚至嘲笑和批评,有什么作用?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将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后的得意与兴奋。
B.“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C.文章最后借“弟弟”所写小说中主人公的话,巧妙地点明文章中心,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的由衷赞赏之情。
D.“快冬天了”“天气逐渐冷起来了”等句子提示季节的变换,表明了弟弟不惧严寒,急于挣钱致富的心理。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老实、健壮的小伙祥子,在北平城里以______为生,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小说还描写了样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______,不堪屈辱、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雇祥子拉包月、待人样和的大学教授______,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还有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样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殷红”的“殷”应读“yān”;
B.正确;
C.有误,“哺育”的“哺”应读“bǔ”;
D.有误,“炽热”的“炽”应读“chì”;
故选:B。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并学以致用。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2.【答案】A
【解析】A.有误,“妇儒皆知”中的“儒”应为“孺”;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这里用来形容自然景色不恰当;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来选择。“童话”和“想象”搭配,“戏剧”和“对白”搭配,“诗歌”和“抒发情感”搭配。
故选:D。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这类考题主要是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力。
5.【答案】B
【解析】A.缺少主语,删去“随着”或“使”;
B.正确;
C.有误,语序不当,把“创新、融合、交流”改为“交流、融合、创新”;
D.有误,搭配不当,删去“和规模”。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结合选项内容,逐项分析作答即可。
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是解答这道题最基本的策略。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6.【答案】C
【解析】A.有误,“二、三十”在句中表示约数,因此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间隔,应该去掉顿号。
B.有误,“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是无疑而问,应该将问号改为句号。
C.正确。
D.有误,引用部分做句子成分,应删掉引号内的句号。
故选:C。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解答】
AB 有误,本体和喻体不搭配,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恰当;
C. “狼似虎地奔跑在足球场上”含贬义,使用此处使用的比喻手法不正确;
D. 正确。
故选 D 。
8.【答案】【小题1】D
【小题2】B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选文内容的概括。文段第①②具体写闻一多先生没有说,却在默默无闻之间取得的文学成就;第③段再次总结。由此可知,选文的中心意思是:闻一多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故选:D。
(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结合“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再结合“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夯年,沥尽心血”,可见,以杜甫的例子衬托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勤奋精神。
故选:B。
答案:
(1)D
(2)B
文段第①②具体写闻一多先生没有说,却在默默无闻之间取得的文学成就;第③段再次总结: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9.【答案】【小题1】D
【小题2】C
【解析】1.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更”应译为“另,另外”。
故选:D。
2.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文章没有动作描写。
故选:C。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答案】【小题1】关山度若飞
【小题2】朔气传金柝
【小题3】当户理红妆
【小题4】何人不起故园情
【小题5】马上相逢无纸笔
【解析】答案:
(1)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重点字:柝)
(3)当户理红妆(重点字:妆)
(4)何人不起故园情
(5)马上相逢无纸笔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11.【答案】【小题1】才,刚刚
【小题2】最终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方:才,刚刚。
②句意为:一直没有人买。卒:最终。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可,可以。速,迅速。句意为:不如把它烧了作炭,可以很快出售。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文中内容,一个人没有恒心和耐心,最后把香木烧成木炭卖了,只获得一点点的价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一步一步走才能成功。
答案:
(1)①才,刚刚;②最终。
(2)不如把它烧了作炭,可以很快出售。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文本的内容可知,本文记述腿有残疾的弟弟背着吉他到广场乞讨,但是却被其他乞丐揍了一顿,但是他依然坚持在广场卖艺,并把赚到的分给曾经打过自己的其他乞丐。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加点词“甩”“脱”“摘”“龇牙咧嘴”属于动词,可知语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一系列动作是靠假肢站立的弟弟长时间地在广场卖艺后回到家做的,并结合该句中的“急急”“疼”“不堪入目”等词,可见弟弟当时的痛苦。另外,了解到、看到此种情景的我充满着对弟弟的心疼,进而“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扶回房间”。
(3)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文中多次写到“我”一再阻拦弟弟,甚至嘲笑和批评这一内容,是来和弟弟的坚持作对比的。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弟弟在“我”的阻拦,甚至嘲笑和批评下,还能执着地帮助那些乞讨者,由此可见弟弟倔强、宽容、善良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BC.正确。
D.有误,结合“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可知弟弟是为广场乞丐担心,急于挣钱帮助乞丐过冬。
故选:D。
答案:
(1)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
(2).运用一系列动词,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弟弟因长时间依靠假肢站立,磨破断腿的痛苦,表达了“我”对弟弟的心疼。
(3)对比,用“我”的阻拦、嘲笑甚至批评对比弟弟的坚持,突出了弟弟倔强、宽容、善良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D
本文通过记叙腿有残疾的弟弟背着吉他到广场乞讨,但是却被其它乞丐揍了一顿,虽然弟弟有其它谋生的手段,但是他依然坚持在广场卖艺,并把赚到的分给曾经打过自己的其他乞丐,无私帮助他们度过寒冬;表现了弟弟坚强乐观、乐于助人,有同情、悲悯心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赞颂之情。
对比能够突出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并且给人一种极鲜明的形象对比和强烈的差异感受。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并且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13.【答案】拉车,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刘四,虎妞,小福子,曹先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和识记名著人物的能力。结合掌握的知识可知,《骆驼祥子》描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老实、健壮的小伙祥子,在北平城里以拉车为生,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小说还描写了样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是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是虎妞,不堪屈辱、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是小福子,雇祥子拉包月、待人样和的大学教授是曹先生。
答案:
拉车,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刘四,虎妞,小福子,曹先生。
《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最初于1936年发表在杂志《宇宙风》。《骆驼祥子》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此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