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茶艺》课程大纲
2025-09-25 17:35:15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茶艺

Art of Tea

课程代码112904201261
课程属性工作技能课时/学分

32/2

课程性质选修实践学时32
责任教师裴丹课外学时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茶艺》是专门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工作技能层面的专业选修课,其目的是根据旅游系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层面,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更高更完善的就业技能。本课程主要是为学生讲述关于茶的基础知识、国内外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及特点、茶艺内容等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Art of Tea"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about job skills for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s. This course is to broad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more sophisticated skills for new jobs. This course’s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basic knowledges about tea,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tea culture, procedures of tea art.

2.设计思路: 

中国人自古便有饮茶的习惯,茶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课程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和茶艺,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意识与理念。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四部分:茶的基础知识、国内外茶文化发展过程和特点、茶艺内容与实践操作、茶道。这四部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物质、精神、风俗和休闲的现象,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茶艺师或泡的一手好茶就必须了解茶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茶道有属于前两者的升华,因此这四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茶的基础知识是掌握茶艺和茶文化最基础的部分。茶的基础知识包括茶的起源、茶的分类、茶的功用、茶叶的品质鉴评、茶叶的贮藏和保鲜以及中国名茶鉴赏等内容。其中以茶的分类和功用为重点。

茶文化是茶艺技术的精神内在。其内容既包括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包含国外茶文化的发展及特点。通过对比国内外茶文化的差异,全面了解文化内涵。

茶艺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再对茶艺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指导学生切实掌握茶艺技术。课程内容需要掌握茶艺的茶、水、器、艺、人、境等六大要素,并在不同的泡饮茶具、不同场景、不同茶类下进行实践操作,重点是茶艺的实践操作。

茶道是对整个茶艺及茶文化的升华。茶道就是通过茶饮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课程内容需要掌握茶道的含义及精神,茶道与茶艺、儒佛道、美学之间的关系等。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餐饮经营与管理

并行课程:无

后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教育目标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学生将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获得:

1、知识

1)掌握茶叶基础知识包括茶的起源、特点、分类、功用等

2)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演变及其精神的内涵,以及国外诸多国家之间的茶文化差异和发展特点

3)掌握茶艺的茶、水、器、艺、人、境等六大要素

4)掌握每类茶的茶艺流程和冲泡技巧

5)理解茶道的文化内涵

2、能力

1)掌握各类常用茶的评审、简单的鉴别技能;

2)可以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外典型茶文化的特点;

3)掌握品茗茶具选配、茶席设计等技能;

4)会展示多种茶品的冲泡、调制、品尝技艺;

5)掌握绿茶玻璃杯泡法、盖碗功夫茶泡法、台式乌龙茶泡法等重点茶艺流程;

6)保持自然、得体、高雅的外表形象,掌握相关茶礼仪。

3、素质

通过对茶艺的学习理解中国茶文化的美学意韵,提升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拥有平和、谦恭的处世心态,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使者。

(二)思政教育目标

《茶艺》这门课程是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作技能层面的选修课,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使学生理解中华茶道“和、静、怡、真”的文化精神,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引导学生锻炼工作技能,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本门课程主要思政教育目标为: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帮助学生在茶艺中享受乐趣、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3)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茶艺技术,扎实锻炼工作技能,追求完美,践行工匠精神。

(4)茶艺服务也是一种服务型实践,借由茶艺操作训练让学生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提高专业素养。

三、学习要求

茶艺是一门知识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茶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操作训练。

1.课前预习

1)完成教师提供的先导材料的阅读;2)阅读教材,明确本次课程将要学习探讨的主要知识点;3)完成教师要求的其他课前准备工作

2.课中教学

1)积极发言,回答教师提问;2)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3)积极参加课堂操作实践,认真规范进行操作学习;

3.课后复习与自学

1)完成课程指定作业;2)围绕教师提供和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作业; 3)通过教材、视频、参考资料等,完成教师指定内容的自学;

四、教学进度

序号主题计划课时主要内容概述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1导论1茶与茶艺
2茶的基础知识*

3(1)茶的起源与发展

(2)茶树

(3)茶叶  

(4)茶产区

(5)茶的成分与功效   

(6)茶的贮藏和保鲜   

茶艺实践:茶叶的辨识、茶场调研(另8学时)

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2(1)唐代茶馆的出现和茶文化的产生

(2)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3)明清时期茶文化走向成熟

(4)近现代茶文化的演变

4国外茶文化的发展及特点2(1)日本

(2)英国

(3)美国

(4)印度

5茶艺及其内容*

4(1)选茶

(2)择水

(3)备器

(4)冲泡

(5)茶席

(6)茶艺师与茶礼仪

茶艺实践:认识和使用茶具
6茶艺实践操作*

14

(1)绿茶茶艺

(2)白茶茶艺

(3)红茶茶艺

(4)乌龙茶茶艺

(5)黑茶茶艺

(6)调制茶茶艺

茶艺实践:绿茶冲泡与品饮、白茶冲泡与品饮、红茶冲泡与品饮、青茶冲泡与品饮、黑茶冲泡与品饮 饮、调制茶冲泡与品饮、茶艺综合操作

7从茶艺到茶道*

2(1)茶道技艺

(2)茶与艺术

(3)茶与文化

(4)茶道精神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茶艺指导教程》,张金霞,陈汉湘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主要参考书:

[1]《中华茶艺》,丁以寿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茶艺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3]《茶艺师:基础知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中国茶文化》,王玲,九州出版社,2009.

[5] 《茶经》,(唐)陆羽著,华夏出版社,2006.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比例%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20

2.茶艺展示

30

3.期末考试成绩

50

总计100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小组学习评分标准

(1)作业的评分标准

作业的评分标准得分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90-100分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正确、基本合理。70-80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不正确、基本不合理。40-60分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0-30分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课堂讨论、平常表现评分标准得分
资料的查阅、知识熟练运用,积极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90-100分
基本做到资料的查阅、知识的运用,能参与讨论、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与其他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70-80分
做到一些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参与讨论一般、不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一般。40-60分
不能做到资料的查阅和知识的运用,不积极参与讨论,不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0-30分
⑶ 课程论文及研究性文章评分准则

等级优秀良好有待改进
总体印象作者直接地提出问题或观点,并且增加了一些在讲座、阅读或课堂讨论上没有提供的新领悟。作者收获了课堂里几乎全部的知识。他/她能够用新的方式将课程不涉及的相关材料和知识综合起来。作者适当地提出了主要问题或观点,但是没有针对主题增加很多新领悟。换言之,很显然作者学习到了课堂中的大量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传达给别人。作者试图提出主要问题或观点,但是不成功。作者从课程中收获了一些信息,但是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或内容,并且不能清晰地将它传达给他人。文章没有提出主要问题或观点,并且很显然作者并没有从课程中收获到任何信息。
主题论文包含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使得读者很准确的明白作者试图所表达的意思。呈现了主题,但是读者必须通过文中再重新获知。作者试图表达主题,但是不成功(比如,在开头使用了反问/陈述或者没有任何注释的趣闻轶事)。对于表达主题没有做任何的尝试。
论据提供了勾人心弦的和精确的证据确保读者理解主题。论据间的重要性/相关性阐述的很清晰。论证没有任何缺口——读者不需要靠推测或者做其他研究来接受这个观点。提供了必须证据以确保读者接受大部分并非全部的观点。论据间的重要性/相关性阐述的不是完全清晰。读者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跳跃或者做一些另外的研究以理解主题的所有方面。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不是很充足,或是论据不完备、不正确或过于简单化。来源于讲座或阅读中的信息没有有效的运用。不仅没提供论据,还存在大量的常识错误或是过于简单化。几乎不包含或涉及讲座或阅读中的信息。
对立的论据作者考虑了可能会驳斥或者削弱他/她论点的论据或交替的说明,并严谨地回应了它。作者知道存在与之观点对立的论据或交替的说明,并完全列举出来,但是不能有效的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他/她的观点依旧成立。作者知道大部分的对立论据或交替的说明,但是不具有悟性。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不知道与之对立的论据或交替的说明。
来源

注释:你应该查阅具体要求描述以得知需要哪些资源种类

论据来源于大量的资源,包括讲座、课程阅读,课堂不明白的,有需要,作者还翻阅图书、网页、杂志文章等。运用了大量资源的论据,但是作者大量依赖于有限的资源。尝试使用超越课堂所呈现的材料的资源,但是不多。如果使用了其他资源,但是基本上不够专业(趋向于大体观众)或基于网络。运用了课堂中提供的少量资源,或者当需要做额外的研究时,并没有超越课堂教授提供的来源。没有运用资源,只是极少的使用了指导者提供的资源,或者仅仅依赖于不专业的课外资源。
引用所有的依据都恰当的用脚注或尾注标注。所有的依据都用脚注或尾注标注,但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引用的完整或格式的问题。有不相关或不精确的引用,并且还存在引用的完整和格式的问题。没有引用论据。
组织结构论文包括前言、主干和结论。前言阐述了主要的观点和读者从文中预期的要点。结论将所有的内容串在一起,提出了文章潜在的不足,使得读者知道文中描述的论题更进一步的工作是什么。论文包括前言、主干和结论。前言阐述了主要的观点但是读者很少知道从文中能预期什么。结论恰当地概括了主要观点和论据,但是并没有升华正文的内容。论文包括前言、主干和结论。前言使得读者知道从文中预期什么,但是并没有明确地阐明主要观点。开始运用了一些反问或者趣闻轶事但是没有完全的解释。结论几乎仅仅是重申了问题的介绍。前言或结论过于冗长或简短。没有清晰的组织结构。
清晰度及风格所有的句子都语法正确、书写清楚。没有词语使用不当或者不必要的想象。专业术语、外语以及其他时代的词语都做了解释。所有的信息很精确、新式。文章进行了拼写检查和校正(自己或他人进行),没有错误。所有的句子都语法正确、书写清楚。偶有词语使用不当或者非必要的想象。并非所有专业术语、外语以及其他时代的词语都做了解释。所有的信息很精确、新式。文章进行了拼写检查和校正,但是仅仅存在细微的不妨碍读者理解文章的错误。一些句子语法不正确、书写不清楚。部分词语使用不当或者非必要的想象。几乎没有对专业术语、外语以及其他时代的词语做出解释。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很精确、新式。文章进行了拼写检查和校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可能受这些错误的误导。大量的语法错误,不好的写作。词语使用不当。几乎没有对专业术语、外语以及其他时代的词语做出解释。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很精确、新式。文章没有进行拼写检查和校正,存在大量的错误,由于这些错误导致读者难以读懂文章。
⑷ 小组写作学习评分标注

小组展示互评                           评委姓名 ______________

目的:给大家提供一次批判性对待同学们团队合作、并能够获得有建设性意见反馈的机会。这项评估请完成。

类别模范(5分)完善的 (4分)符合要求 (3分)一般 (分2) 
内容有可支持的论据和合理的解释来阐述所有的问题,呈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的论述。有可支持的论据来阐述所有问题并且解释比较周密。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是可支持的论据、解释或者讨论都极少。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以至于观众能很容易接受观点。组织结构很好,但偶尔观众并不容易接受观点。组织结构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观点有点不容易接受。组织结构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观点非常难以接受。
形象化和其他材料的运用利用图片或其他材料增强了论点和陈述。使用一些图片或其他材料,但是一些并不是很相关。使用了一些图片或其他材料,但是与陈述并不相结合。 没有使用任何图片或者其他材料。
展示的总体感觉此展示有很好的构想并实施了。每位成员对于整个展示的贡献十分清楚,每个人都乐在其中。非常周详。并且每位成员对于整个展示的贡献十分清楚。非常连贯,但是每位成员对于整个展示的贡献不是很清楚。 不够连贯,并且每位成员对于整个展示的贡献不是很清楚。
说明:根据上述评分标准,给出该小组的得分,所有评委打分的总和将作为该小组的总分,请大家认真、客观、公平、公正地打分,此表将在保密的情况下由老师统计。

小组组员合作互评                                       你的组号  ________    

目的:给大家提供对本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点评和评价的机会。这项评估不仅体现了小组作品的结果体现,还包括小组展示的准备过程。这项评估请完成。

类别模范(4分)满意 (3分)一般 (2分)不过关的(1分) 
参与度组员完全参与其中并且一直忙于完成工作任务。组员绝大部分时间参与其中,并且绝大部分时间在忙工作任务。 组员参与但不服从小组的指示,不经常忙任务。组员不参与,浪费时间或者进行一些无关的工作。
聆听组员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组员通常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组员有时候不听其他成员的意见。组员不听他人的意见,甚至经常打断他人。 
反馈合作时,组员会提出详细并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合作时,组员会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组员偶尔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但有时的评论不合适或者不适用。组员没有提出建设性反馈意见。或者是说提出的反馈意见无建设性,不合适或者不适用。
创新和可用性建议的贡献度组员不仅完成指定的任务,还对创新且有可用性的讨论做出贡献。 组员完成了指定的任务。有时还对创新且有可用性的讨论做出贡献。组员并没有完成指定的任务。也许有时对创新且有可用性的讨论做出贡献。 组员并没有完成指定的任务。
组员的姓名参与度(分数)聆听(分数)反馈(分数)贡献(分数)
你自己
说明:根据上述评分标准,给出你所在小组成员的得分,此得分将作为小组得分的分配比例,请大家认真、客观、公平、公正地打分,此表将在保密的情况下由老师统计。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