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教科体局副 刘琍琍
现在在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这种观点是极为偏颇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其实关于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包括家庭教育. 在进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新 型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很好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校、家庭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紧密配合.
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学校是一个评级系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很好的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与别人相比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从而更好的给自己定位。
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学校教育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惟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它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上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家长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家长可能不去说教,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就影响到孩子,常言讲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常常就决定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的意识。学校老师说话也管事,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说教上,可能孩子理智明确、抽象思维比较强的时候会有理性的分析,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还是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智,而家长父母是培养人品的第一道关。
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忙事业,忙赚钱,打麻将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
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家长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早也最长,有利于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六、七岁上学前,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家里。即使上学后,在家的时间仍远比在校时间多。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特殊的亲子关系,使得家长能够深入而系统地了解子女的全面情况,所谓“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从而做到家庭教育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教育。个别教育、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优势。
(2)、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言谈举止等都在不断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几十代。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家族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
(3)、家庭教育是最直接最生动最有活力的教育。家长和子女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因为与家长在血缘上、经济上、思想感情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经常、最深刻。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则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家庭教育不仅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宣传和教诲,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去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父母对一切的评价、议论,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都可能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有这些,都是对子女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我们已知道,家庭教育是贯彻子女一生的。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就能增强学校教育效果;反之,则会起阻碍、干扰、削弱或抵销学校教育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教育应当领导家庭教育,但决不能少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这是学校教育的最有益的补充。”这就说明了上面的道理
总之,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使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但是我们知道,孩子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每个孩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的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起来,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四、 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由于学校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不断的提高,对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殷切的想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科学文化在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要不断的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家校教育的内容要适时更新,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不断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等,都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教育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家校教育联系的方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人们要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创新。
(2)、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3)、 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沟通才能增进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作为学校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家长支持,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要改变以往那种“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的思想。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在现代社会里,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责任。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我们认为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人无完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家长与老师用沟通的办法来解决分歧。作为学校,我们也应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过去人才常常是举孝廉,家长教子有方,家教很严,这孩子的家风人品很好;但是能力知识怎么样,还得看老师,在名门的教育之下肯定学识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统计,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人员有不良行为的,孩子的人品也常常出现缺失,学校教育不可缺,但是孩子毕竟还是长时间生活在家庭里。
总之,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个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的路子,建立充满活力、多元的教育共同体,千方百计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