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分析
2025-09-25 17:36:27 责编:小OO
文档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分析

摘要: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网络流行语充斥着网络空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流行开来,人们用流行一时的网络用语交流、表达,这既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成为人们追逐时尚的标识。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符号化”,并对其存在的意义做了简单阐释。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符号学 符号化

一 引子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的多媒体特征和平等、开放、民主的环境了给网民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甚至发泄情绪的平台。

网络语言在功能应用和表达方式上同传统的书面语有着巨大的差异。网络语言不仅传情达意,表达思想,同时还成为了网民个性化的标签和追逐网络时尚与流行的最好诠释。在网络传播中,网民为了拼写方便、输入省时、交流简易更倾向于使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或者对传统的书写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造。在网络创作出的大批流行语中,形象性、新鲜感又是其一大特点。这类语言让人不仅获得了新奇的感官刺激,同时还激发了我们了解和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兴趣。再者,用一些简单的符号组合来代替传统的字、词表达也称为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一流行趋势使得网络语言更具视觉美感。

以下是一段网上的话“眼看2010年即将成为过去,本年度的网络流行语新一轮的盘点拉开了大幕:这一年爱涨价,爱微博,爱一分钱七段的羊羔体,也爱250一杯的蒜味咖啡。这一年我是神曲,你是王菲;我是凤姐,你是月月;我是曹操墓,你是犀利哥;我是周鸿祎,你是马化腾。这一年非诚勿扰,也不耽误让子弹飞,“肇事”孤儿乱跑,大笑江湖忘了身边烦恼。这一年吸力又给力,这一年神马都是浮云,又不是浮云。在此,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盘点这一年网络上的“羡慕嫉妒恨”。网络这个“吸力哥”足够给力。网络流行语发泄了我们情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但当我们集体吸附在网络上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总有失去吸力的一天,掉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是别凑那么近,把双脚扎实地踩在大地上,踩在现实世界中,坚定地迈向2011年吧!说了这么多,网友们,我相信你们都懂的!”

二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阐释

(一)符号意义的分析

符号学之父索绪尔首先揭示了“能指+所指=符号”的三元关系。任何符号均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存在物,可以是文字、声音或是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巴特认为,能指和所指构成第一层意义,是符号明显外在的意义,是明示意;能指和所指形成新的能指,指向符号新的所指,形成新的意义,它是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引申的意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叫隐含义。隐含意在明示意的基础上产生,明示意较为明显、稳定性较强,隐含义稳定性不强。

在巴尔特的基础上,约翰·费斯克发展了他的观点,明确提出符号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可见,费斯克对隐含义作了层次划分,包括神话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比如,分析一张汽车照片,符号意义的第一个层次是一种“自足完满”关系,照片即代表汽车;到了第二个层次,原来的直接意指的意义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即符号的意义不在于单纯来自符号本身,而是源自社会使用与评价能指和所指的方式,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汽车的符号经常象征财富和朝气;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全面性、文化性的领悟,体现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这一层次上,汽车可以成为工业化、物质至上的社会意象。

从符号学角度看,互联网的传播力和聚合力之大得益于其综合使用了多种符号形式,或者说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即其较传统媒体而言具有的符号形式多样化。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平台上的多种符号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现象。关于这些流行语的大量新闻报道、网络日志、贴吧及论坛的帖子内容,主要使用了线性连续的文字符号,并辅之以直观、具象、突出的视觉图片,网民在阅读文字、理解意义的同时获得了来自视觉图像的通俗化理解,增加了表意的准确性。文字符号相对抽象和深入的表意方式与视觉图像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冲击力的结合使得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流行成为可能。

(二)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过程

索绪尔认为,某个符号或符号系统与其指涉现实的关系即为意指。所有意指都包含两个层面,一个由物质形态的实体能指体现的表达层面用E来表示,一个是内容层面,即以意义方式表现的思维形态概念,用C来表示。意指行为则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而在巴尔特看来,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系统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做为第二个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所指。

依照以上理论,以“囧”为例对网络流行语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在第一表意层次,其能指是读音和书写形式,譬如“囧”,(jiǒng),所指是郁闷、无奈等情绪的概念。在第二表意层次中,第一层次中的“囧”符号成了能指,所指是网络虚拟社会的流行与时尚,或曰网络文化。我们从自称为“囧一代”的90后网民对“囧”这一网络流行语的推崇和热衷不难看出,使用“囧”俨然已经成为了90后的一个标签。与此同时,以“囧”这一热门字眼为创作源和营销引爆点的网络传播行为逐步让“囧”成为了深入人心和广为流传的符号,“今天你囧了吗?”被视为能否跟上网络流行步伐的一句问候语而风靡各大即时聊天工具;就此“囧”成为了指代网络流行文化和网民个性特征的一个特定词汇,进一步促成了囧的符号化过程。

三 结语与探索:对网络流行语的思考

如前所述,网络是创造和传播大众流行文化的优势力量。网络信息传播以其交互性、双向性、自由性等特性成为了网民体现自我创新能力、个性意识、表达欲望的广大平台。网络流行语成为了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使得网民间的交流趋向于个性化、趣味化,满足了网民突显自我、彰显与众不同以及走在时尚、流行前沿的愿望。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是大众文化在新的多媒体环境下的一个突出表现。对于希望通过简洁、个性的方式表达丰富感情和意义的大多数网络民众而言,诸如“囧”、“雷”、“神马”、“浮云”这些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他们津津乐道并在网络交际中广泛使用的符号。而这些对汉字原有含义的曲解、放弃和改造引起了语言专家的担忧。对于这种无厘头式的求新求异的网络用语在新生的一代网民中的流行,专家疾呼“使用规范汉字是一种教养”。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部分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但是这种随意也是依据符号传播语境和符号使用者的特质来把握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类象关系和象征关系不是一层不变的,网络语言对于传统语言文字的创新性使用和理解并不必然造成对传统语言规范的冲击和挑战。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在网络情景下使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方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它的客观存在,不应该一律否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