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获奖论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华
2025-09-25 17:36:33 责编:小OO
文档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华

                           

【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绽放于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往往处在尴尬境地,如何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充分的形式、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正文】

提到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无不骄傲自豪。还记得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让人感慨、感动:妈妈教年幼的女儿使用筷子——传承民俗;父亲教育儿子吃饭要以长辈为先——教导明礼;寒冬腊月,远游的孩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弘扬亲情孝道。越是科技发达、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越发认识到国际化更要民族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学科自然要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绽放于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让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最充分的形式、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编排充分体现了传承传统文化这一需求,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以多种形式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呈现方式亦多样灵活,如单元专题分类呈现(如“遨游汉字王国”“祖国的山山水水” “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轻叩诗歌的大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等单元主题);识字课中体现汉字魅力;阅读课上经典文学作品渗透传统文化;“语文园地”“回顾.拓展”“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意在学生实践中感知与深化中华传统文化。

二、现实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境遇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编排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据统计,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内容约占30%,这样的编排设计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应试的压力下,择重弃轻,选择性教学。

(一)“主体课文”一枝独秀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构成都包含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有些主体课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素材,例如第十册5单元 “古典名著”——《将相和》《草船借剑》《景阳冈》《猴王出世》,整组课文引领学生在阅读历史名著中感受古典文学。第十一册6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编排了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让学生在品读中领略诗歌的魅力。课本上,几乎每一篇中国作家的作品都负载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课文不仅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也是我们课堂的中心内容,更是应试的主导方向。所以老师们往往不遗余力地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设计最实用的PPT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力求充分发挥课文的教学功效,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主体课文”的重视,使之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字”—“知识”—“思想”间进行传递,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时将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给学生。客观说,这取决于“主体课文”教材中的主体地位,取决于教师在应试环境下的一种择重选择。

(二)“语文园地”成萧条园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里低中年级的单元练习,高年级称作“回顾.拓展”,北师大版教材称“语文天地”。这一板块相当于单元复习,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累。例如: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成语故事等等,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是,在现实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成为调整教学进度的首选,教学目标多为应考服务。对于成语、名言、诗句等操作模式往往简化为:解释词句——背诵默写。对于楹联、谚语、歇后语等教学过程通常为:介绍知识——记录要点——解释含义——背诵默写。于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仅限于知识层面上,“传统文化”在一张张考卷上变成“应考文化”。于是,本应丰富多彩、蜂蝶翩飞的“多彩园地”变成了百无聊赖的“萧条园”。

三、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华

(一)教师需要头脑风暴

传统文化的教学处于被动地位究其根本是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谓头脑风暴是指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作为老师必须认识到优秀的古典诗词、历史名著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可以提高文学修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各种道德因素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这样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教学时才能深入显出,旁征博引,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方式新颖化,教学策略多样化

1、巧用课前3分钟,小时段大收获

充分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吟诵古诗、成语接龙等形式的活动中走进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同时加强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间虽短但是长此以往收获是丰厚的。曾和一届学生共同完成这样一个实验,每次语文课前我都和学生提前制定课前3分钟的活动内容。例如: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然风景的,我就提前安排同学收集关于自然风景的成语,并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如:山川、河流、清风、花草……课前活动中我们以开火车式或小组竞赛形式说成语。因为不能重复所以每个同学都要提前收集多个成语。当然我们也可以按要求收集诗句、歇后语等等。这样的课前活动是展示,是验收,更是对学生的促进。一年下来,学生的词语、诗句积累量增加了,对阅读、写作都有促进作业,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了。

如今许多学校都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编写校本教材。我校编写的《经典诵读》一书,收录了很多优秀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等,利用课前3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充分利用小时段进行积累从而收获最大功效。

2、符合儿童认知年龄,贴近现实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编入教材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便教易学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要注重文化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以致用,用中深化。

例如:《对联》的教学,不同年段就要有不同的侧重。

苏教版四年级《对联》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五副对联的意思。 3、背诵五副对联。4、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对联》的教学目标:1、感受对联独特的艺术形式,激发学习兴趣。2、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感受对联的音韵美。3、通过收集对联,了解对联的一般类型。3、能够区分上下联,正确张贴对联。

从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年段的目标差异。四年级注重对联的初步感知,注重兴趣的引导。六年级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联的知识性和工具性,注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对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家门,收集对联,按照对联使用的地点进行分类等等,学生会在实践中感知对联的广泛应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教学方式多样化,让传统文化教学同样精彩

(1)视频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视频给人的视觉冲击、直观感知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利用视频的优势可加深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获得情感的认同。

课文中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京剧、民俗等传统文化时视频的功效更是语言所无法取代的。一段视频可以为学生展现庙会的热闹,可以让孩子们领略戏曲的精妙,可以将历史故事生动再现。例如“古典四大名著”章节的教学(人教版教材中引入四大古典名著篇章共7篇,苏教版4篇,北师大版2篇)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时候借助电影视频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更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品味文字与影像的不同特点。再如:讲授“对联”知识的时候,由一段以对联内容为主的相声引入,趣味性知识性相得益彰。

(2)游戏添趣味。

教材设计中多数单元练习的训练内容都涉及传统文化——绕口令、猜字谜、看图说成语、有趣的对联、苏东坡写诗、历史故事等内容,这些生动有趣的呈现形式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竞赛\故事会\辩论\击鼓传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第4组“回顾.拓展”中有“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如果我们单纯的指导学生读故事,了解成语的出处,那么只满足了知识性,却难以在趣味性上激发学生兴趣。建议结合本单元日积月累中的成语“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组织一节故事会,可以设计环节:看图画猜成语、看成语讲故事、认识作者、讲讲出处等等,趣味的课堂形式加上精美的课件设计一定会让学生在获得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信息。

(3)“综合性学习”落实处常运用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专门一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这一单元的设计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很有针对性。如:第10册走进信息世界,第11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等等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策划,分小组制订计划,继而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到生活中收集素材,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进行人物采访等等,此后再用适当的方式,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手抄报,甚至可以是一篇论文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我们可以把这种学习方式广泛地应用于传统文化学习中,如:民族节日、优秀民俗的学习等等。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延续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由此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进而了解广州的春节民俗,少数民族的春节民俗等等。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更丰富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总之,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让中华传统文化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展现最瑰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王宁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D]

附件2:封面1

标题: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华

学科:           语文                     

姓名:           常冰                     

学校: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学术诚信声明

     本论文是个人撰写(或合作),保证无不端学术行为。

本人签名:

  2014年2月14日

封面2

                                                   

标题: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