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09-25 17:39:40 责编:小OO
文档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家国之思(15分)为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班级举行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1~2题。

1.(5分)下面是一则赞美家乡的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乡土,承载着一个人最深的依恋。江南祖屋,临街缘河,轩窗盈翠,河港波暖,这幅水乡风情画氤氲在无数宁波人心头。宁波,这座与水结缘的城市,因水催生出的美丽家园,迎来了建城1200年的盛大节日。悠悠流tǎng①_______的三江水,依然在日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港通天下的宁波舟山港,依然谱写着海上丝路的热血传奇。历史juàn②_______顾宁波,未来属于宁波。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和“承载”的“载”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载入史册

B.风雪载途

C.千载难逢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淌 

② 眷 

(3)参考[课内链接],结合语境,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

[课内链接]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①缘: 沿着、顺着 

②盈: 充满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承载”的“载”应读“zài”。“载入史册”和“千载难逢”的“载”都读“zǎi”,“风雪载途”的“载”读“zài”。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流tǎng”写作“流淌”,“juàn顾”写作“眷顾”。

(3)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缘溪行”意思是顺着溪水行船。缘,沿着、顺着。故“临街缘河”的“缘”也可理解为沿着、顺着。“彼竭我盈”意思是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盈,可理解为充满。故“轩窗盈翠”也可理解为充满。

【解答】答案:

(1)B

(2)①淌  ②眷

(3)①沿着,顺着  ②充满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10分)下面是爱国诗文朗诵会的开场白,请你补全。

       爱国,是诗文常见的主题。诗人们歌咏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抒发个人报国之志。“造化钟神秀,(1) 阴阳割昏晓 ”,杜甫描绘泰山雄姿赞美壮丽河山。(2)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表达心系国家的一腔深情。“报君黄金台上意,(3) 提携玉龙为君死 ”,抒写戍边将士忘身报国之情。“了却君王天下事,(4)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发辛弃疾力图收复失地的壮志。“(5)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拓展古仁人的忧乐观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6)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写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7)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达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怀成为这些诗文最感动人、最振奋人心的旋律。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阴阳割昏晓

(2)落红不是无情物

(3)提携玉龙为君死

(4)赢得生前身后名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汗”的书写)

【点评】古诗文默写类答题技巧:熟背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名句意思;注重积累,将易错处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二、文学之约(49分)文学可以陶冶性情,滋润心灵。让我们共赴一场文学之约,完成各小题。(一)名著阅读(8分)

3.(4分)团队往往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请从《西游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飞向太空港》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作出阐释。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解答】阅读题干可知,解答本题需要写明团队面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是如何解决的。本题答案不唯一。

答案:

示例一:《西游记》中,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以为悟空滥杀无辜,怒逐悟空。后来唐僧遭难,八戒用激将法请回悟空,徒弟们合力救下师傅,唐僧和悟空也重归于好。

示例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罗恩因魂器影响和队员发生激烈冲突后离队。回归后的罗恩,救下了被魂器伤害的哈利,并在团队成员鼓励下,战胜恐惧,最终摧毁魂器。

示例三:《飞向太空港》史,中美两国的技术团队在文化、生活等问题上产生冲突。最终双方增进认识,彼此尊重,中方增添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美方入乡随俗,相处融治。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人物及故事,还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及时做笔记,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4分)下面是班级“科普作品•智慧之光”小组阅读成果分享现场。请你参与其中,从《昆虫记》《寂静的春天》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补充丙同学的发言。

甲:科普作品中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是“先假设后求证”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在阅读中感受最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乙:好。我发现,科学工作者往往循着“提出假设——用实验或数据分析等推理求证——得出结论”的路径进行研究。下面,我们请丙同学说一个具体的例子。

丙: 《昆虫记》中,法布尔提出了蝉的歌唱与爱情无关这一假设。之后他多次实验,发出各种声音,但雌蝉都没有任何反应,得出蝉的听觉很迟钝,蝉的歌唱只是表达生命乐趣的手段,与爱情无关这一结论 。

甲:说得真好,这样的研究方法充满智慧。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真知,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理解表达能力。《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该书描述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近代污染对生态的影响,给予人类强有力的警示。

【解答】解答此题,要熟悉名著内容,能围绕“提出假设——用实验或数据分析等推理求证——得出结论”列举实例。如:《昆虫记》中,法布尔提出大头黑步甲会因地表环境改变而采取假死之外逃生方式的假设。之后他多次实验,把大头黑步甲放在木头上、玻璃上、沙土上,还有松软的泥土地上,发现它始终采取假死的方式,于是得出假设不成立的结论。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昆虫记》中,法布尔提出了蝉的歌唱与爱情无关这一假设。之后他多次实验,发出各种声音,但雌蝉都没有任何反应,得出蝉的听觉很迟钝,蝉的歌唱只是表达生命乐趣的手段,与爱情无关这一结论

示例二:《寂静的春天》中,卡森提出了滥用杀虫剂将导致出现“寂静的春天”这一假设。之后她深入搜集和整理化学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和有关研究的文献,使用了大量详实的数据,经过分析整合后,最终证实杀虫剂残留的确会造成诸多危害,假设成立

【点评】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5.(18分)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 (节选)

[英]米里亚姆.伊利亚以斯拉•伊利亚

       4月30日,星期三

       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六个月了。六个月前的今天,他们把我从“自命不凡宠物店”“买”回家。

       5月3日,星期六

       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

       5月4日,星期日

       我决定还是玩跑轮吧,但只在晚上玩,晚上他们都睡了。我在笼子里,抓呀,挠呀,刨呀,总之要弄出噪音烦他们,让他们知道我可不玩那些小把戏,要是我做点儿什么,那都是为我自己,绝非为他们。

       那个小个子今天来过,她想要把我抓起来,我跑开了,藏在干草后面。她随即收手了。

       5月5日,星期一

       为什么存在?

       5月7日,星期三

       他们俩今天都来了,把我从笼子里拽出来,放进一个用书本和手纸搭建起来的近似于迷宫的东西里面。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他们把这当作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看着我在死胡同里转来转去,他们笑呀叫呀。但我知道,这不是游戏。他们试图击溃我的意志,压迫我、折磨我。他们可以拿走我的鼠身自由,但他们永远无法夺走我的灵魂。

       我叫爱德华,我是一只仓鼠。

       5月10日,星期六

       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

       5月14日,星期三

       对于跑轮的评价:

       它在转动。

       它漫无目的。

       它吱吱作响。

       我不该再玩跑轮了。

       5月16日,星期五

       玩跑轮。

       吃谷粒。喝水。

       5月17日,星期六

       今天我先喝了一些水,又吃了一些谷粒。

       6月1日,星期日

       跑轮

       水

       跑轮

       谷粒

       水

       就没点儿别的了吗?

       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

       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或者说直到死。

       下午2:33

       绝食两分钟了。我意志坚定。

       下午2:36

       绝食五分钟了。我开始感到虛弱。

       下午2:41

       谷粒。它们在嘲笑我。

       下午2:45

       我的体重减轻了一克。没准儿更多。

       下午2:47

       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所以我吃了五十颗谷粒,喝饱水。

       下午2:48

       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

       下午4:00

       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

       11月6日,星期四

       我多日的祈祷终于有了回应:笼子的门开了。今夜,我将踏上一段完全未知的旅途。

(节选自《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王思楠译)

[推测•情节]

(1)选文的故事情节有因果联系。阅读选文,完成填空。

[推测•形式]

(2)在“6月1日,星期日”的日记中,“跑轮 谷粒 水 跑轮 谷粒 水”的文字编排很有特色,这样设计有哪些用意?

[推测•视角]

(3)作者以仓鼠爱德华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推测•主旨]

(4)从“11月6日,星期四”的日记来看,仓鼠爱德华终于走出笼门,走向新的旅途。爱德华还会返回笼子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分析】文章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仓鼠爱德华每日生活的单调无聊、漫无目的。因为没人注意到纪念日,所以绝食抵抗;因为抵抗无用,不愿再牺牲;因为狂吃狂喝,导致中毒、差点死亡。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①从“4月30日,星期三。今天是我的纪念日。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和“5月3日,星期二我决定永远不碰跑轮”来看,不玩跑轮的原因是没有人注意到周三是我的纪念日;②从“我要借此机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为自己以及为所有受压迫者们争取权利;杀一杀那些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们的嚣张气焰。我打算从现在开始绝食,不吃不喝直到自由”,可见争取权利的手段是绝食。③从“今天的牺牲已经足够大了,就到此为止吧。一只死仓鼠对于抵抗运动来说有什么用”可知,爱德华已经认识到,他的抵抗不起作用。④从“中毒了!中毒了!死亡之神就那么瞪着我。下午4:00从轻度消化不良中恢复过来。真是漫长的一天啊”可知,爱德华怀疑的中毒会死亡,不过是轻度消化不良而已。

(2)本题考查文字编排特点。从图片来看是爱德华躺在跑轮上,文字与跑轮的横隔一样,既有轮形,也有倾斜,让人浮想联翩:圆形式样,让人联想到爱德华的生活周而复始,单调无聊;他的情绪也不稳定,将会发生变化,情节也随之向前发展。这样的设计,给人以震撼和冲击,引发人们的思考。

(3)本题考查文章叙述的视角。用日记的形式,更便于表达主人公——爱德华的内心感受,使故事显得更真实可信。看故事,就像看别人的日记,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让人设身处地为爱德华着想,更容易理解人物,形成共鸣。

(4)本题考查想象能力。想像不是漫无目的乱想,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情节、人物性格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来推测。我觉得他会回来。从情节上看,“在这里,我拥有我所需要的一切,我没有理由不开心“,可见,他对这里心满意足。如果到了外面,生活不如意,他会很快回来。从人物性格来看,爱德华缺少意志力,变化多端。如他绝食,当初信誓旦旦,结果不到半天就自我变化,不再绝食。因此,出去后,他很可能坚持不住,很快改变主意,又回来了。从主题来看,作者借此表达弱小的个体,面对强大的藩篱,是那样的无奈和迷茫,如果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主题,所以,爱德华必定回来。

答案:

(1)①因为没人注意到纪念日;②所以绝食抵抗;③因为抵抗无用(不愿再牺牲);④所以消化不良(中毒、差点死亡)。

(2)文字的编排形式是插图跑轮的变形,给人视觉冲击,引发思考;文字设计成了周而复始的形式,暗示了仓鼠爱德华每日生活的单调无聊、漫无目的;文字设计成倾斜的形式,让人联想到爱德华情绪的不稳定,预示变化即将产生,推动情节的发展。

(3)便于 直接表达爱德华的内心感受,更具真实性;将读者带入故事,有助于读者设身处地理解爱德华。

(4)我认为爱德华还会回来。

从情节上推测:选文前面已有多处伏笔,比如爱德华满足于人所提供的“有所需要的一切”的笼中生活,暗示爱德华还会回来。

从形象上推测:①选文多次出现“我决定”“我要”“我打算”,说明爱德华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他没有付诸行动的恒心。②爱德华的情绪大起大落,忽而绝食抵抗,忽而暴饮暴食。③爱德华是多变的,他对跑轮一变 再变的态度可以判断,他缺少坚定的信念。④爱德华缺少坚强的意志。密集的绝食日记和短暂的绝食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⑤爱德华想争取权利,却吃不了苦。绝食以后的暴饮暴食,让他感到不适,他就觉得已有死亡之神瞪着他,而不过是轻度的消化不良。⑥爱德华享受笼子里安逸的生活状态。比如从选文的插图中就可以看到,气定神闲,悠然自得。

从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推测:爱德华对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缺少清醒的认知,导致他经常出现摇摆。

从主题来推测:爱德华回来更能强化个体面对强大牢笼时的无力与迷惘。

【点评】解答信息提取与概括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6.(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1)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鸣 蛙 暂 听 安 问 属 官 而 属 私 曲 水 临 流 自 可 一 觞 而 一 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4)[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西湖念语

       从前王子猷喜爱竹子,到了人家门前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躺在车里,遇到了酒就在路上逗留。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多在高雅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于是把旧词翻唱,用新的韵调谱写,斗胆拿出薄技,姑且座位清雅恬适之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为: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胜:胜过,超过;

②句意为: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胜:美好,优美。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根据句意,句子断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字词:但,只。闲,清闲。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句意为: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句中重点字词:虽,虽然。固,本来。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为: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欧阳修辞官退休,二人都有时间走进自然,欣赏风景,可见二人是:清闲之人;苏轼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可见二人是:恬适之人;③从文段(甲)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表达了苏轼游览时的欣喜之情和豁达开阔的胸襟。语段(一)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还流露出苏轼遭贬谪的悲凉之情。语段(一)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表达了欧阳修游览时的欣喜之情和豁达开阔的胸襟,还抒发了欧阳修对自然恬静生活的喜爱,可见二人是:旷达之人。

答案:

(1)①胜过,超过;②美好,优美。

(2)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3)①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4)①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②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③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四)古诗阅读(6分)

7.(6分)

[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①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  月 、 秋风 、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乙]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答案:

(1)月   秋风(风)

(2)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译文:

[甲]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三、太空之问(13分)

8.(13分)自中国第一部关于 太空旅行的科普论著《太空旅游》首发以来,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为此,学校记者社将举行以“太空旅行”为话题的新闻来访活动。小记者们正搜果、整理材料,做好前期准备。请你参与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拟订提纲

采访者要搜集与采访主题相关的资料,预先拟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主要包括采访者预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主题,尽量全面。提问技巧

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

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

[材料二]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吴季,《太空旅游》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
采访目的了解太空旅行的日常饮食
采访方式访谈、录像拍摄
采访问题问题1:吴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您的新书《太空旅游》,您可以先和我们聊聊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吗?

问题2:吴老师,您在书中提到太空旅行前必须经过地面训练,在太空生活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那“吃货”们很在意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怎么办?

[材料三]

◆国际空间站旅行国际空间站一般建于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千米高空。游客通过穹顶舱可以看到令人沉醉的地球美景,可以观察地球的海岸线。山脉和河流,可以体验太空进食,进行天体观察,还可以在失重环境下运动,甚至太空行走。

◆亚轨道旅行、亚轨道一般指距离地球表面20﹣100千米的空城,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亚轨道飞行的时间短暂,游客乘坐飞船在近似于直上直下的抛物线轨迹中飞行,冲上100千米高的大气层后很快返回。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几分钟的失重,观赏地球蓝到发亮的奇异景观,浩瀚的宇宙也仿佛触手可及。

[材料四]

“太空旅行”部分项目数据简表

项目

相关信息国际空间站旅行亚轨道旅行
年份(段)

2001﹣2009

2010﹣2020

2020202120222023
人次(订单)

806670010001562
费用(美元/人)

2000万以上

无数据25万左右

(1)小记者们对搜集的四则材料按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可以分成  采访知识 和  太空旅行知识 两类。

(2)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采访问题作出评析。

(3)请在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位作为采访对象,整合[材料四]的信息,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说明提问意图。

A.太空旅行项目策划人

B.旅行爱好者

【分析】本题为“太空旅行”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第三题考查活动设计能力。

【解答】(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一主要讲述的是采访前期准备,包括“拟定提纲”和“提问技巧”两个部分;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列采访提纲;材料三主要给我们介绍国际空间站;材料四则是关于“太空旅行”部分项目数据简表。据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可概括为采访知识,材料三和材料四可概括为太空旅行知识。

(2)材料二中的采访问题一共有两个,需要找出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的提问技巧。问题1从作者的《太空旅游》新书聊起,让吴老师谈谈宇航员在太空如何解决吃饭问题,这点与材料一中的“通过寒暄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提问清晰,指向明确”相同。问题2将地面训练、心理疾病和太空饮食几个话题混杂在一起,语言上显得比较罗嗦,意图不明,但两个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由浅入深。两个问题都没使用有歧义的句子,没用否定语气。

(3)作答时要根据所选择的采访对象,结合材料四的表格信息设计合理的采访问题,并简要说明提问意图即可。

示例1:我选择采访太空旅行项目策划人。

问题:根据“太空旅行”部分项目数据简表,我们知道亚轨道旅行的订单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增长,在您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意图:了解亚轨道旅行能够被人接受、订单量持续增长的原因。

示例2:我选择采访旅行爱好者。

问题:在您看来,亚轨道旅行相比国际空间站旅行来说,更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选择亚轨道旅行的人数远远多于国际空间站旅行的人数?

提问意图:了解在旅行爱好者心中,亚轨道旅行和国际空间站旅行的区别,以及选择亚轨道旅行的原因。

答案:

(1)采访知识;太空旅行知识

(2)问题1,从作者的《太空旅游》新书聊起,通过寒暄拉近采访双方的距离,提问清晰,指向明确;问题2将地面训练、心理疾病和太空饮食话题混杂在一起,语言罗嗦,意图不明;两个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由浅入深。.

(3)[示例一]对象:太空旅行项目策划人

问题:您认为影响太空旅行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意图:了解影响太空旅行普及的因素,包括价格、旅行项目设计等。了解近年太空旅行项目变化的深层原因,对太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作出一定的展望。

[示例二]对象:旅行爱好者

问题:你会选择哪个太空旅行项目呢?

意图:了解旅行爱好者的消费欲望及消费能力,同时了解普通民众对太空旅行的品质和性价比的需求。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心灵之旅(68分)旅行,是心灵的阅读;阅读,是心灵的旅行。让我们拾级而上,完成各小题。

9.(8分)某同学写了两节诗,分别表达了保尔、江姐心中的渴望。请你任选一张素材卡片,发挥联想与想象,补写一节诗。

[素材卡片一]

人物:祥子(《骆驼祥子》)

意象:暴雨 水 路……

情境:暴雨砸着祥子,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祥子咬着

牙,蹼着水,不管高低深浅跑起来。
[素材卡片二]

人物:简•爱(《简•爱》)

意象:篱笆 路 太阳……

情境:简•爱沿着田野、篱笆和小路走着,直到太阳升起。离家时穿的鞋子已很快被露水打湿。
我渴望

我想去一个地方

我渴望 看见繁花的春天,

死神的黑翅膀 眼前

不熄的热情

笔下

我想去,一个地方

我渴望 触摸温暖的土地

我殷殷的心

明亮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仿写。诗歌的例句分别表达了保尔、江姐心中的渴望,我们仿照例句的内容与形式,结合祥子的遭遇、简•爱的遭遇写一写他们心中的渴望。解答此题需根据《骆驼祥子》《简•爱》的内容及人物的特点来写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一:

我想去一个地方

我渴望跑在溜直的大道

北平城的暴雨哭着

梦里的明天

笑着

示例二:

我想去一个地方

我渴望看见平等的天空

禁锢爱情的篱笆沉睡

黎明的太阳

苏醒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10.(65分)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个任务。按要求写作。

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

[任务一]写篇游记。

提示:

(1)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所选取的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能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

(2)写清楚旅行带给你的具体改变。

(3)如果写想象的旅行,还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有新意。

[任务二]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

(1)选择旅行带给你的某一改变来确定观点。

(2)所提炼的相关素材能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3)文章要结构完整:分段恰当,各段之间有清晰、自然的过渡。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章不少于500字;

(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角度可以选择游记或者议论文。如果写游记必须要体现“改变”,即通过旅游,让你的认识、习惯或观念等发生了某种变化。其次根据提示,文章可以围绕景物、事件或历史传说等来写,只要能够触发你某一方面的改变即可,最好能够根据游览的行踪合理安排游记的写作顺序。也可以选择写想象的旅行,但是一定要做到想象合乎生活逻辑,才能够使文章看起来有新意。文章的开篇,我们可以使用倒叙法、题记法、环境描写、修辞法,使文章更吸引人;中间部分需要用典型事例来:表现这次的旅行带给你的直观感受,点明作文的主旨;结尾可以呼应开头、再次点题,也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进行深化,让文章收尾干脆有力。如果选择议论文,这篇文章可以选择旅行带给我们的的某些方面的改变来作为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如此一来便可以围绕“旅行的意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等角度来开展。在选材方面,写议论文,论据材料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提炼相关的素材,如名人名言或真实事件来证明你的观点;除此以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此类的素材不少,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通过旅行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直接化用即可。结构上可以用排比开篇,显得文章更有气势,并且亮出论点,接着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论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让议论更有说服力,最后再次点明观点,收束全篇。

【解答】

烟雨古巷

       烟雨笼罩下的古巷,犹如那位多情的诗人,残败的古树正摇曳着她的风姿,似乎在努力证明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渔歌低吟,江南烟雨迷蒙。

       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一袭书卷,揣着你的遗愿回到了你离开时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我仿佛看到了你当初的烟雨迷蒙的小巷。我竟信了你,撑了把油纸伞,走了进去。我想要替你寻到那位丁香一般的女好,告诉她你的梦与遗憾。

       可如今烟雨笼罩下的雨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民居,大多是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了一片,隔断了天空。那里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这些古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椿、槐、松,它对古巷的遮蔽更具有神秘意义。我踏着你的路,带着你的梦回来了。他们大概看出了我与你的相似,可他们又摇头了,“你不是他,他不一样。”是啊,我又怎么能和你一样呢?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正如古巷存在的意义。

      可实际上,自从雨巷成为外来者的观看之地,雨巷便逐渐迷失它原来的本性。它所有的摆设,都只为博游览者的一笑。在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今天,文化却日渐萎缩。人们为了商业价值与经济利益,不惜把雨巷与文化联系割裂开来。这是何其的可悲!

      一张门票便可进入的价值是多么低下,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是否有注重精神上的需要。雨巷已变了样,往昔的烟雨今日已是浓雾弥漫;往昔的多姿多彩今日已失去了它的生活表情;往昔的叫卖声早已被汽车鸣笛所取代。而那位丁香一般的女子呢?我寻不到,我只能站在你走过的路的一头重温你当初的梦与遗憾。

      雨巷忘记了,它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而被人们践踏为旅游胜地;它忘记了自身的封闭悠然的生活,而主动接纳精华糟粕的兼收;雨巷忘记了……雨巷与当今的川流不息,灯红酒绿的城市已然融合为了一体。或许,只有哪个春天的早晨,当渔歌再次响起,当渔民再次出海,雨巷上空后响起一串串清脆的风铃,雨巷才会恢复它原本的真实与朴素。

      我离开了你的路,离开了雨巷,那条路好深好长,可那不是我的路。那里被我浅浅的足音叩响,那里已太喧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是否还能正视雨巷的价值。请在烟雨迷蒙中还雨巷一个天光!

【点评】本文作者选择写想象中的旅行,写了“烟雨古巷”,想象古巷犹如“多情的诗人”,而且全文用“她”进行描写,仿佛古巷有了性别,结尾升华主题,“雨巷忘记了,它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而被人们践踏为旅游胜地;它忘记了自身的封闭悠然的生活,而主动接纳精华糟粕的兼收;雨巷忘记了……雨巷与当今的川流不息,灯红酒绿的城市已然融合为了一体”表现出作者对旅游胜地被践踏的一种惋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