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下空间的概念综述 1
1.1.1 地下空间定义 1
1.1.2 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 1
1.1.3. 地下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2
1.1.4. 开发地下空间的意义 5
1.2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7
1.2.1现状及发展 8
1.2.2 存在的问题 9
1.3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9
第1章 城市地下空间概述
1.1 地下空间的概念综述
纵观漫长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从来没有忽视过地下建筑空间的利用。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和防备野兽侵袭,利用地下洞穴作为居所。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原始的“穴居”到突尼斯玛特玛塔的“地下村庄”,从中国西北下沉式“窑洞”到现在的“地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度及广度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1.1.1 地下空间定义
地面之下,在地层内部由长度、宽度、高度所给出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
1.1.2 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
(1)为人类生存,确保安全的:如粮食的地下储藏、地下式住宅等。
(2)伴随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而利用地下空间的:如城市有轨交通系统、上下水道、电力、瓦斯管道、地下商业街、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
(3)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利用地下空间的:如地下水力发电站、地下能源电站以及地下工厂、地下核能发电设施等;
(4)大规模国土的有效利用:如城市间、国家间的交通设施……等;
(5)防御和减少灾害的地下设施:如人防工程、各种储备设施、防御洪水灾害的地下坝、地下河、防灾型城市的构思等。
1.1.3. 地下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地下空间的应用在世界上非常广泛,从中国、印度到上耳其、西班牙、法国、希腊、约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下空间。
1.古代的经验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人类曾群居生活在自然洞穴中,这样,既可避免大自然的雷、电、雨、雪、风、雹等恶劣环境的直接侵袭,又可有效地储存剩余食物及较好防止勇猛野兽的侵害,显示了他们能适应生存环境的较好抉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能开发出更为理想的人土洞穴,有效地改善了生活起居的空间环境,使居室、储藏室和加工工作间有了明显的划分。这是人类处于穴居社会建立的原始文化。
古代利用地下空间一般用来满足以下需要:
(1)居住需要,居住方面的利用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最古老的一种方式。
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北京人所居住的天然山洞,应该说是最早的一处。利用洞穴作为居住生活的场所,在我国黄河流域就挖掘出公元前800~3000年的洞穴遗址就有7 000多处。对此中国古代文献也有一记载,如《易·系辞》谓“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谓“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亩,夏则居曾巢”。
在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的黄土地区,土壤具有含水少、湿度小大、冬暖夏凉、施土便利等一系列优越性,人们为了适应地质、地形、气候和经济条件,建造了各种窑洞式住宅。宋代郑刚中《西征道呈记》描述北宋末年陕西境内,有长达数里、曲折复杂的窑洞。目前,仍约有3500~4000万人居住在窑洞中,其中以豫西的河南荥阳至渑池一带较为典型(图1.1.1)。
图1.1.1 中国豫西窑洞民宅
1965年,在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发现了三座完全由岩石开拓的地下城镇。其中有一座,穿过一个唯一的入口,延伸深达六公里。它们包括城镇中心,村子、堡垒和钟楼及军事贸易通道,有的深达八至十层。
突尼斯的玛特玛塔地区有二十几个地下村庄,这些村落深建于地下,一般房屋都设计有一个深井,房间布置在大井周围不同高度上,用作居住与储藏,进出要通过楼梯或地道。在社会性上,这些居住群按居民的亲属关系相组合,步行的地道系统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系统的作用。房间为矩形,交角成弧线,大棚为曲而,房间尺寸通常为2×2.5米,偶尔在中间留有柱子支撑大棚,与大井相连的房间有稍低的门槛。
(2)宗教仪式的需要。
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都有大量的地下宗教遗址和地下墓穴。寂静、黑暗、神秘的地下空间,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理暗示和思索,以及灵魂净化的机会和源于阴间的神秘认识。古罗马和土耳其的地下礼拜堂,印度与中国的地下寺庙和石窟寺,以及美国的亚利桑那印第安人建造的地下“开越司”(Kivas)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空间特色。
(3)储存的需要,以色列南部的半游牧民族所采用的地下储存空间就是例子。
地下空间黑暗、凉爽、潮湿的自然环境给许多物品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贮存环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防止偷窃和抢劫。中国洛阳发现的隋唐时期的谷物坑,总共有287个贮存谷物的框子,散布在深7~11. 8米,直径8~18米的范围内,部分谷物至今保存完好。
可见,人们为了各种多样的使用目的,历代都采用了地下建筑。其中大多数是为了防敌,防恶劣气候以及为农业节约土地。
2.现代的成就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出现,一般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为标志,至今已有141年的历史。大规模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近半个世纪才开始的。在20世纪上半叶,地下空间通常同战争防护相联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过高,高层建筑过分集中。城市用地极为紧张,矛盾日益突出,地面已没有多少剩余空间可进行城市扩容,而开发地下空间,对缓解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大多体现在城市的中心区。
地下空间开发较为著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亚洲的日木、欧洲的法国、德国、英国、瑞典、瑞士、以及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城市中心综合开发地下空间,集中布置,具有较大的体量的地下设施,如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区,费城的市场东街,芝加哥的中心区等等。高层建筑地下筑地下室由建筑之间的地下空间连成一片,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设置停车场、商场、地下通道、游乐设施、组成大而积的地下综合空间。而日本的地下商业街则有所小同,其多点分布于城市中,每一个地下街的面积都不会很大。
现代的地下建筑空间主要集中用在以下几下方面:
(1)居住。主要是覆土建筑,如在美国的覆土住所,伊朗的岩石旅馆等(图1.1.2)。
图1.1.2 伊朗石洞旅馆
最近二三十年以来,大量的地下居住建筑一般都是个体的住宅,很少有群体的居住建筑。因居室的功能要求,一般多为半下沉式或通过中庭、下沉庭院,利用台地或坡地敞开一面采光和周围开设大小天井来满足采光和通风要求。
(2)商业等其他公共建筑
现代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发展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的地下街和美国、加拿大的地卜城。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地下系统四通八达,联系着地下步行系统、商业系统,人们可以不用跑到露天就可以到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蒙特利尔相互连接的地下商业空间达90万平方米,而多伦多则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步行道。这个始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地下通道网共连接30幢高层办公楼的地下室、20座停车库、3家旅馆、2家电影院和2家百货公司以及1000家左右的商店,此外还连接着市政厅、火车站、证券交易所和5个地铁车站。
法国巴黎市中心的Les Halles地区的再开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例之一,它位于巴黎旧城中心部位,在强调保持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开辟了一个以绿化为主的步行广场。广场地下一、二层是购物中心以及体育馆、游泳池、音乐厅、剧场、图书馆、热带植物馆、海洋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地铁在地下第四层,地下三层是高速公路和车站大厅与可容纳1850辆汽车的停车场。广场西侧是面积为3000 m2,深13.5m的下沉广场,通过宽敞的台阶和自动扶梯,沟通了地面和地下空间,实现了交通立体化、扩大了环境容量,并且使塞纳河畔形成了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开放空间,提高了环境质量(地下总面积27万m2,地下新建的住宅、旅馆、会堂等建筑面积8.5万m2)。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建设地下商业街,1957年东京第一条商业街建成。目前在26座城市构筑了146条地下街,地下街及商业用途的建筑地下空间面积综合以达150万平方米,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建筑地下空间。日木新宿地下街规模宏大,全长6790米,两侧的地下商场与地而建筑相连,并通过地下步行道与其他的四个地下街联系起来,可是说是20世纪利用地下空间的优秀杰作。除商业外,其他的公共设施也相继转入地下,如图书馆、博物馆、办公建筑、学校等研究建筑。贝幸铭先生设计的巴黎卢浮宫扩建土程,在保持卢浮宫古典主义建筑的传统风貌,在无法增建和改建的情况下,利用宫殿建筑围合的拿破仑广场的地下空间,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整个地下空间深14米,地下3层,而积7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入口大厅、剧场、餐厅、商场、文物仓库及600辆小汽车、80辆大巴的地下停车场。另外,美国伊利诺斯厄巴纳的地下图书馆;明尼苏达和巴尔的摩的大学等地下空间的利用,都是对原有建筑进行扩建的范例。
(3)交通设施,如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下步行道等
众所周知,人口和工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汽车的普遍化,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地下空间资源的日益关注,地铁成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于提高上地利用效率、缓解地而交通、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地铁、地下步行道、各类车站、地下停车场相互连接,形成便捷的地下交通网。
目前全世界已有38个国家的90多座城市开通近300条地铁线,总长度超过5 200km。美国是世界上的地铁大国,总长约1100km,占全世界的1/5;其次是日本,共有546km地铁。
(4)军用设施、储藏、原子反应堆等其他用途
原子核时代给防御提出了新的要求,战后许多国家都注意地下军事设施和城防设施的建设。20世纪具有最精技术的地下空间之一就是美国的北美防空指挥部(NORAD),共有11幢建筑,三层楼高,总建筑面积达18581 m2,建造于山脉的花岗岩中。
图
在瑞士和斯坎德纳维亚的军事设施,包括地下通讯中心、地下档案馆、地下储油和其他避难设施,它们小仅能起到防护的用途,同时也很好的满足社区的生活需要。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一场开发地下空间的新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以多种形式出现。人们正在认识到,地下是一个可用作生活、储存、环境保护、节能的巨大的潜在资源。
1.1.4. 开发地下空间的意义
向地下要上地、要空间已成为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实践表明,它是提高上地利用效率与节省上地资源、缓解中心城区高密度、实现人车立体分流、疏导交通、扩充基础设施容量、增加城市绿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的最有效途径。
(1)利于城市的改造和更新
在城市的不断改造、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没有足够的开敞空间,是很多城市而临的问题。特别在城市中心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更新发展中而临的问题。
(2)利于保存原有历史环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老建筑经常面临扩建问题。在扩建过程中又会面临如何使原有建筑和城市风貌环境小受破坏的问题。而这时的地下空间相对于地面建筑的“无形”或“少形”,尤其利于扩建时不破坏原有建筑形象,与环境相协调,成为地下空间开发优先考虑的问题。19年建成的法国巴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把整个建筑设在地下,英国爱丁堡市中心公主大街的扩建、美国华盛顿东方艺术中心和非洲艺术博物馆等等都是地下空间利用的成功典范。很多大学中的新建筑物都充分利用地卜,如康奈尔大学、耶稣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学校的图书馆、书店都建于地下。
另外,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也将在“脚底”做文章(图)。该塔于18年向游人开放,1983年游客总量为1亿人次,而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间,人数翻了一信。其19世纪支撑体系很难满足更多的参观人群。即将开挖的地下空间,将为游客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入口和设施。该开挖土程将在2005年动土,整个工程造价在6100-7600万美元。采用10年前卢浮宫扩建工程的入口同样的手法,不会对埃菲尔铁塔造成景观的破坏。将建成的埃菲尔地下购物中心囊括了餐厅、咖啡厅、电影院、音乐厅还有博物馆等功能。
(3)利于创造城市开敞空间
广场为城市中人们提供体憩、娱乐、交往的场所,并且展现着城市的文化风貌,是“城市的客厅”。绿地是城市中植物生长的空间,在创造宜人环境、优美景观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城市气候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减少污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中心区等高密度地段来讲,广场和绿地对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综合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土地价值高、开发强度大、各种城市矛盾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来讲,保留乃至开辟新的广场、绿地代价巨大。而开发地下建筑空间,将屋而用作开敞空间和绿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图)。
(4)利于保存地面自然风貌
在自然景区,为了尽量减少人土构筑物对自然的入侵和破坏,向地下发展是建筑师惯用的手法。建筑师贝幸铭设计的日木滋贺县美浦博物馆(Miho Museum,Shigaraki,Japan,1997)可谓典型的例子。建筑位于山峦起伏,丛林密布的自然保护区中。考虑到环境因素,贝幸铭一改往日博物馆建筑规整的几何形式,而采用小体量、分散化的布局,将85%的体量建在地下(图)。
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文物研究保存展览中心处于另一种风景当中,它位于戈壁滩沙漠,与莫高窟遥遥相望(图1-16)。为了不破坏大漠意境,日木建筑师三栖邦博、洪田明彦等确定了建筑与地形一体化的构思方向,将基地选择在高差为5~6m的起伏平缓的丘陵上。建筑大部分埋入沙漠中,谦逊的姿态小仅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而目在这种不良气候地区,地下空间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封闭性有利于建筑内部环境的调和,节能效益明显。
(5)利于节约能源
一般情况卜,建筑物在土中埋得越深,节能效果越好。这主要由于地下建筑具有渗透性低、围护结构失热得热较少、温度比较稳定等特点。通俗的讲,地下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与地上建筑相比,就可大大节省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能源。
(6)利于防灾防噪
山于地震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地面建筑的抗震设计仍然不能达到满意的程度,遭受地震破坏的损失仍然是巨大的,对面临的战争灾害也是无法应付的。而地下空间建筑则有较强的防灾减灾优越性,可有效地防御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种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对地震、风、雪等自然灾害及爆炸、火灾等灾害抵御能力较强,如对爆炸、火灾的蔓延控制较容易。
20世纪90年代初进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在42大的空袭中出动了11万架次飞机,发射了28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总投弹量达30万t。首都巴格达在空袭中除疏散一部分人员外,有200万人全部转入地下防护空间内。耗费500多亿美元的地下防护土程,有效地保护了军事力量和装各,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另外,地下空间还具有隔绝地面噪声的特点。要求安静的和产生噪声的建筑都可以建在地下,如图书馆、学校、住宅等要求安静的地下建筑物,可以设置在距离高速公路、机场、工厂很近的地方。同样将有噪声的工业设施布置于地下,则不需要设缓冲地带。
1.2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空间拥挤、交通瘫痪、空气污染、绿地减少等诸多问题,在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表现的更加突出。
据有关资料调查,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1. 2亩,不到世界平均数的1/3。目前上海浦西区的人口密度为3.7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人/平方公里和1.3万人/平方公里。而目前世界主要大城市如东京都只有1.3万人/平方公里,其余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和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 5 0 0人/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城市人口密度必然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据1990年资料统计,我国城市人均绿地而积只有3. 9平方米。上海市人均绿地面积仅0. 9平方米,距2000年人均绿地7.1平方米的规划指标及国家制定的人均10平方米卫生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国外发达国家大城市相比,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等问题显得更为严重。上海每公里道路的汽车拥有量为506辆,北京每公里道路的汽车拥有量为345辆,为发达国家大城市相应拥有量的数信。
因此,要解决上述的诸多问题,建设21世纪的生态可持续城市,开发地下建筑空间对我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2.1现状及发展
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相继建成了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城、上海徐家汇地下商业街、北京西单地下商城等一批工程。同时地下交通设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已建成多条地铁,另外南京、青岛、哈尔滨、重庆、沈阳等城市也在积极筹划之中。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规划建设大型的地下建筑综合体,以拓展城市空间容量,解决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
(1)成都天府广场的“地下宫殿”
据有关人士称,成都市天府广场的地下将建成集商业、娱乐、地铁交通、停车场等于一体的“地下宫殿”。“地下宫殿”将设为4层空间,第一层是公共交通集散空间、车行交通空间、商业以及展览扩展空间,第二层是展览扩展空间和商业空间、交通集散场所,第三层是地铁一号线的站台及轨道,第四层是地铁二号线的站台及轨道,各层间用阶梯、扶梯等连接。“地下宫殿”将主要发挥交通集散功能,同时设置大型地下商场、地下超市等服务设施。
(2)杭州将建地下城,占地而积相当于600个足球场。杭州是个历史和人文沉淀悠久的城市,地下城的规划将本着尊重历史传统、面向未来的开发原则,集中展示现代杭州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地下城共分为三层,浅层(地下3~10米)将构筑大型商场、文化娱乐、旅游观光、商业步行街、停车场、高层建筑的附属设施、防空地下室、城市水电气通讯等市政公用设施;中层(地下10~30米)将构建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公路隧道、变电站、仓储等;深层(30米以下)将建地铁快速交通线路、特殊危险品仓库、水库及城市设施更新等。
(3)王府井要建“大地宫”,地下空间达60万平方米。根据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可分为地下轨道交通空间、市政设施空间、公共建筑空间等。大型建筑均设有地下室,可分为停车、商业娱乐餐饮、仓储等几大类。根据规划,王府井商业区周边的道路均有地铁通过,分别是地铁1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8号线等,到时可形成了地下交通网络沸。
(4)南京鼓楼广场的地下开发。鼓楼广场地下广场将结合地铁出口,开发停车场和商业空间,据预测,仅地下部分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就达5万平方米以上。到时就会有1万平方米的绿地用于改善该地区的人居环境。
(5)中关村西区高科技商务中心区将建成国内最大的地下商业交通网。据介绍,中关村西区总占地面积51.44公顷,是批复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的核心地带,地上规划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地下规划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地下建筑共分三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商业服务区,包括商场、娱乐等设施。地下二至三层为停车场和机动车道路。由于考虑到地上的绿化问题,该工程在设计时已经把公交、轻轨等公共设施规划在地卜,加上西区各楼之间地下都有车道相连,由于形成一个城中之城。
1.2.2 存在的问题
2001年,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已达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大规模开发地下空间的水平。而对即将来临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对已建成的地下建筑空间进行综合的考察,对地下空间的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城市地下建筑空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长期、综合规划
国外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一般是结合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起步,而我国则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地下开发的主体则始于人防工程建设,形成了相对的体系,并且长时期内没有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这就造成了缺乏统一的规划,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其形态呈分散、点状和浅层的布局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在城市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地下交通的发展滞后,使目前的开发呈现出短期效应。地下基础设施的小足将严重阻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2.空间环境差、缺乏人性化设计
(1)外部空间形象
外部空间形象单调,不具艺术魅力。外观缺乏统一的形象、出入口下明显、地上显现物布置分散等等,小利于人们识别和对空间内部布局的整体把握。从外部空间进入地下空间时,缺乏过渡空间的处理,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加剧了人们的恐惧心理。
(2)内部空间环境
多数地下人防空间尺度小而封闭,通风差、自然光线不足、湿度大、空气污浊、环境恶劣,小适宜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内部空间的尺度小人性,可识别性差,缺少与外界的联系,从而极易使人迷失方向,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和恐惧。
1.3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比较高的是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
因气候、地理、地质等自然因素及制度、社会形态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三者又各
有特点和优势。
1.欧洲:重视城市地面环境
欧洲是最早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从1863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到英吉利海峡隧道,欧洲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各国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和自然、历史景观等等。产业之后,各国城市面貌大变。此间,环保意识自古就很强的欧洲在城市开发的同时还注重对历史性建筑和城市景观的保护。所以欧洲各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原则是将有碍城市景观的设施建在地下,早期的如1863年世界上最先运营的伦敦地铁,被称为近代下水道鼻祖的伦敦下水道,始建于1832年,现在普及率达100%的巴黎下水道等。现在,巴黎、伦敦、柏林等主要城市的地埋电缆已接近100% 。
二战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在重建和改建过程中,发展了快速道路系统和快速有轨交通.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进行了立体化开发,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地下空间,形成了大型地下综合体。欧洲城市中心的综合开发,往往是系统的、长远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高投入的。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布置也比较复杂。它把市中心的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转入地下,而在地面实行步行化,并充分绿化,这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疏导了交通。例如巴黎的卢浮宫,是综合应用地下街、地铁、娱乐设施、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等的综合体,是为保护地上历史环境和建筑物景观而建造于地下的代表性设施。
又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巴黎市中心区的列-阿莱(Les Halles)地区再开发,是迄今为止城市中心再开发中地下空间规模最大的一个实例。处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心的列·阿莱地区,面对棘手的保存传统与现代化改造相互统一的问题,通过地上地下立体化再开发,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功能,实现了交通的立体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了地下空间在扩大环境容量,和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环境容量扩大7~8倍,并且这个扩大不是以增加容积率而取得,相反,竟然在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能开辟出一处难得的文化休闲广场,以绿化和步行为主。广场地下一、二层是购物中心以及体育馆、游泳池、音乐厅、剧场、图书馆、热带植物馆、海洋馆等文化娱乐设施,地铁在地下第四层,地下三层是高速公路和车站大厅,和可容纳1850辆汽车的停车场。广场西侧设一个面积为3000m2,深13.5m的下沉广场,通过宽敞的台阶和自动扶梯,沟通了地面和地下空间,实现了交通立体化。
2.北美:形成城市地下网络
北美利用地下空间出于克服恶劣气候、创造出舒适生活环境、节省能源等的需要。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美国休斯敦将地下街、地铁车站、地下人行道连接成了网络。蒙特利尔市为了推行建造地下人行道网络,官方向民间征收低额的地下道路使用费,再将收来的费用用于地下通道的建造、设施管理、安全管理等,当地下网络规划中涉及到私有地开发时,一般允许在私有建筑物地下设置公共道路,作为补偿法律允许可适当增加该地块的容积率。
北美蒙特利尔市以它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利用著称于世,号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地下城。在这里,从地铁站延伸出的无数通道将地铁、郊区铁路、公共汽车路线、地下步行道与大量的混合型开发联为一个庞大的网络。据统计,蒙特利尔地下城长达30公里,被连接起来的60多个建筑群的建筑面积达到了360万平方米。近2000家店铺通过这种方式联为一体,其中包括小商店、大型百货商店、餐馆、电影院、剧院、展览厅等;此外还有可停放1万辆汽车的停车场。每天通过这一地下网络的人数超过50万。
蒙特利尔整个地下网络距地面相对较近,地铁站与其他地下建筑联系紧密,地下建筑与地上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因此增强。同时,地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也极强,是其他城市的类似开发所无法企及的。如巴黎的拉德方斯、Les Halles,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以及东京Yamanote线周围,地下城均显示出节点式开发特征。而在蒙特利尔,CBD的地下城四通八达,地下系统与地面城市活动几乎融合。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甚至用不着走出地下城,就能方便快捷的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3.日本: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日本的地下空间开发,则是比较典型的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代表。
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是多山群岛之国,平原较少,只占总面积的25%,耕地面积仅占12.9%。全国80%的人口密集地分布在中部和太平洋沿岸狭长窄小的平原地区。尤其大中城市人口十分拥挤,仅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四大城市的人口,就约占总人口的20%。近代以来,日本从本国的自然条件出发,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把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保护土地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本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日本对地下空间利用逐步扩展到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1927年东京都地下铁开通营运2. 2公里;1937年大阪市地下铁开通营运3.1公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的复苏。从50年代开始,除东京、大贩市外,先后有名古屋、神户、扎幌、杨滨、京都、福冈、仙台等大城市相继开始地下铁的建设,并且带动了地下街、地下停车场等其它地下市政设施的建设,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大力推进地下街的建设,10多年间,共建成地下街49处约60万平方米。目前,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8个城市的地下铁营业里程达500余公里;各大、中城市建有地下街82处,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地下机动车停车场150所,占停车场总数的43%,可停车30000台,占总数的50%;49个城市建有地下共同沟,总长度突破300公里。随着日本土地空间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城市化的发展,计划转入地下的各类设施还在不断增加。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