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物理结课作业
姓 名: 曹司文
学 号: 200710205025
学 院: 信息工程学院
班 级: 软件工程07-1班
时 间: 2009年12月12日
中国近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叶企孙
这学期选修了中国近现代物理这门选修课,之前也开过大学物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近现代物理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物理这么科学对我们当今世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物理学家的艰辛探索和追求,以及他们为物理学的探索研究所作出的牺牲。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及观看资料片,我还了解到了许多物理学界的伟人,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有了物理学今天的成就。但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近现代物理学家中竟然找到不到一个中国人,但事实上呢是有的,所以我想谈谈我们中国的近现代物理学家——叶企孙,他对物理学所作的贡献以及对中国的贡献。
叶企孙,18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科举出身,曾任上海教育会会长,分纂上海县志。叶企孙自幼聪颖过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因其7岁丧母,父亲备加疼爱,但养教从严,不但亲自教他启蒙识字,稍长后又让他攻读经书。这种书香家风,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也塑就了他的儒雅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其父虽受传统文化熏陶,但处于清末乱世,头脑清醒,见识非凡,推崇西方近代科学及应用,并具革新思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年幼的叶企孙从小就立志:"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为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得出,从小叶企孙就有着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融,以及科学救国的抱负。1907年,叶企孙考入著名的上海敬业中学。入校时,学校已设有"西算"、"理化"、"博物"等课程,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也使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科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11年2月,叶企孙被清华学堂录取,成为走进清华校园的第一批骄子。叶企孙从少年时代就奠定下了科学的(或者说是"唯物"的)宇宙观,他似乎是一个"天然的"无神论者,而且对宗教有强烈的反感。在参加清华外籍教师的葬礼时,对牧师借机大传教义,他就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对培根的科学方法与赫胥黎的进化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奠定了他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的基础,并最终促使他完成了科学世界观的转型。叶企孙的科学世界观不仅表现在对待自然科学研究的态度中,也表现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事务的方式中。他力图弄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一切事,不阿世媚俗,不为私利和官场势力所左右,把科学兴国的想法与实现这个想法的科学思维结合起来,终于使青少年时期的科学兴国梦想变为了事实。
1915年9月18日,由叶企孙倡议并与同级同学共同成立了清华校史上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叶企孙还为科学会拟订了详尽的章程、宗旨和工作计划,后来他的设想几乎完全实现了。这个清华校园中的小社团,每两周举行一次科学报告会,由会员轮流作报告。每个会员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主讲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范围极广,如天演演说、苹果选种、煤、无线电报之设备、测绘法、力、废物利用、生物与其境遇之关系、菌、通空气之善法、江西之瓷业、捕蝗之法,等等。1915年3月2日,叶企孙在清华学校图书馆见到从美国寄来的《科学》创刊号,立即被其吸引,3月27日,他在日记中感叹道:"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也!"该年的10月5日,清华留美学生在康奈尔大学成立科学社,不久后定名为中国科学社,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6年9月,叶企孙寄函美国,报名参加中国科学社,并汇去会费,有史家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科学社团。
从1918年到1923年,叶企孙怀揣报国梦想留学美国,先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20年夏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布里奇曼攻读博士研究生。叶企孙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他改进了前人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于1921年3月成功得出实验结果,并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和《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据文献记载,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16年之久,这在现代科学史上是很了不起的,以至后人每提到叶企孙便会想起这一成就,这一年叶企孙年仅23岁。叶企孙的另一科学成就是液体静压力对典型的铁磁性金属铁、钴、镍磁导率的影响。1923年,他以此研究完成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在这个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受到当时欧美科学界的广泛重视。1923年,学成归来的叶企孙受聘于东南大学任物理学副教授。而后1925年,他被聘至清华学校筹建国学研究院。此时清华开始筹设大学部,叶企孙于8月应聘到物理科任副教授,不久物理科升为系,叶企孙升任教授兼系主任。从此,叶企孙就把创建清华物理系当作了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而且还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叶企孙是凭一己之力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26年清华创建物理系时,叶企孙实际上就是首任系主任。他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搭台,其中甘苦非常人所能想像。建系之初,清华物理系只有两名教授、4名助教,他聘请国内一流学者充实师资力量,其中包括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这些名家。在课程设置上,他增设了大学本科课程和研究院课程,使学生能够懂得物理现象的基本知识,掌握在物理领域内应用数学的能力,并初步受到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他努力筹集经费,购买近现代物理实验的各种设备和仪器,自建图书馆,加强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学术氛围。
在创办了物理系之后,叶企孙又于1929年亲手组建了清华理学院,其中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工程学系也附属其中,后来门类又有所增加。这么多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确实反映出了叶企孙出色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建设理学院,可以说明叶企孙的科学素养与见识,只有一个懂科学的人才能有此举措。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是他深知科学学科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又很清楚地知道各学科之间存在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比如物理与化学和数学、生物与地学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学科既区别又统一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借鉴,相互汲取,有助于学术科研的繁荣与发展。第二,叶企孙海外求学学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更加关注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科研,并希冀以此促进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发现举凡出人才的地方,必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的哥廷根、慕尼黑和美国的芝加哥等。他充分认识到构筑学术科研中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清华理学院的建院总方针中,可见叶企孙的这种良苦用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这就是叶企孙的伟大和过人之处。
叶企孙的远瞩还不止于此,他视野开阔,善于从战略高度未雨绸缪,拓展中国的科学事业。由叶企孙主持的清华"特种研究事业"开创于1934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日益临近,以叶企孙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自觉地将科研事业与国防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并以此为契机全面铺垫开了中国尖端科技的合理布局,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叶企孙作为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委员会,创建了航空研究所,该所不仅直接为空军服务,还利用航空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叶企孙还是我国兵工弹道学的开创人和扶持者。他还最早预见到了无线电技术对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并大力培养该领域的人才,不断提高自制相关设备的能力。1933年,他委托别人在美国订购了制造真空管的设备,为我国研究制造电子管创造了条件。他的这些工作都是开创性的。
叶企孙总是把自己的一些高足安排到物理学之外的领域,让他们运用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物理方法在一些重要的新科技领域去做开拓性的工作,占领世界科技的多个制高点。这种科学上的战略决策是借鉴欧美科学史所得。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叶企孙的这种战略思想及其实践是极为成功的--赵九章凭借物理和数学基础进入气象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中国人造卫星和洲际导弹升空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人造卫星第一功臣";钱学森是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的世界一流专家,而他原本学习的是铁道机械工程;钱伟长也是经叶企孙的帮助转入清华物理系,并最终成为了我国的"导弹之父"。
此外,我国地震和地球物理探矿的第一代学者、现代声学和磁学的奠基人,乃至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开创人,大多都是叶企孙的直传弟子,他们几乎都受到过叶企孙的点拨,最终又都不负恩师重望,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出了崭新的天地。几十年以后,几乎所有人都对叶企孙的远瞩和战略规划啧啧叹服。从这个意义上说,叶企孙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奠基人,或是中国科技大厦的总设计师。
通过以上大家可以了解到,叶企孙为物理学和中国的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他是中国近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虽然中国人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远不及国外的物理学家所做的,但是,我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和有着不服输精神的民族,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为物理学乃至所有的科学事业贡献更多的人才和力量。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