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025-09-25 17:40:13 责编:小OO
文档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新论断,既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认识,又是对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实践表明,现代社会是诚信需求日益增长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将更加深入,开放将更加扩大,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些都迫切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诚信的环境,完善诚信的制度。新世纪新阶段,加强诚信建设愈益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道德范畴和制度范畴的统一,讲诚信有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多年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走私盗版等专项治理,以及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对诚信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投身诚信建设的实践。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也从一度失信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认识到失信酿祸,守信孕福,纷纷提出“诚信立市”、“诚信立企”、“诚信立业”,努力以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改变信誉不佳的形象。温州、汕头等一些地方的可喜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市场经济实质是一种道德经济,没有道德难有“经济”。所谓经济,其实应该包括经济活动中所必须的一种重要前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誉和信赖,即所谓诚信,没有诚信,就难有经济活动和行为,至少(其活动行为)难以奏效。打个比方,人类的经济(活动)建设可以化归为这样一种简单的活动,有三口之家的吃住用(代表人类生活全部所需)优化社会分工为一家三人分别从事与经营,如果,这三家在生活交往交流中都信用守规矩,再运用“货币”作“信物”“凭证”,互通有无,这样“吃住用”你有我有大家都有,人人都有。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饭吃,安居乐业。反过来,假如其中有人(哪怕只有一人)作梗,不讲信用,不守规矩,赊物赖账,有借不还,或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假作真时真亦假,谁能信谁?这样必然导致信誉危机,其结果是人害人,人防人,人人都受损,个个都难活。显然,人类不相往来(万事自己做,多而杂,不精不专)的个体化生活绝对难以比拟一个高效互补的社会化的现代生活,它是人类的倒退与没落。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包括少数民营企业)的普遍不景气——困难困境重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们的信誉——道德的危机。一个企业是经济社会中一个完整的“生命细胞”,这个生命细胞的活力就在于广大干群的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离开了信誉,没有了同心同德,最终必然失去(经济)生命活力。

计划经济趋向合作,讲究“组织”协调,是一种“分工”经济。市场经济趋向竞争,讲究自觉、公平,公平必须有秩,有秩就得规章,而章的形成既靠法律手段,但又重在道德约束。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根本。“从一定意义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要求重信誉。法律像一把利剑,道德像一张大网,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因其自律作用,它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行为能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当然法律能对市场经济的有秩提供保障,但道德的这种自律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对人们的竞争行为的约束力有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在计划经济里,“分工”是一种被动的服从,是一定的社会形成的思想文化,这种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曾给我国和我国经济起步起过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文化就不再适应了。如今我们的经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经济虽然趋向竞争,但它必须公平,公平就要求人们相互尊重,以诚信为本。尔虞我诈不符合这样的道德要求。市场经济价值取向虽然有别于计划经济,它要求人们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但这种精神必须通过正当的经济活动实现人生价值,人人都做有道德之人。

一百多年来,传统的道德更多地是受到了冲击,但很少有人去倾心重建,或促其更新。还有人试图抛弃它,或者另起炉灶,这都在现实面前碰了壁,因此,直到今天,传统道德(包括没落的封建道德)的惯性使它仍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它要求建立新的市场伦理,使我们的道德再一次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新伦理以市场要求为核心,重视现实和长远利益,它和我们的传统道德有着巨大差异。今天我们对道德的呼唤,绝还是简单 的搞复古,更不是变向的要尊儒。

我国现阶段已经确立和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国情需要道德建设。我们的国家经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好不容易自主,但是百废待举,由于操之过急,不免失误较多,不是过左就是恐右,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的坎坷,今天我们总算能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题上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素质的现状,单纯以(依)法治国、用科教兴国是难以与历史相衔接而得以奏效的。

依(以)法治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水准上。建国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前,人们都是生活在国有或公有经济圈子里,由于集体利益是共同的,既具体又现实,加之当时过分地强调思想政治觉悟,那时人们的个人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有并受其所在集体的制约和影响,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并能约束人的道德和行为的一种机制。现在,我国在农村普遍实行分田到户,个体承包,在城镇对企业实行利改税,企业法人公司制,国家逐级的财政包干,这样,现在的人们大都生活在一个个体或变相个体的私有(或变相私有)的圈子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不再有那么一种制约和影响,加之国家的减政放权,使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行为一时象脱缰的野马而处在一种极度放任的无状态之中。显然,这种由于长期受制约的“道德”,如果一旦完全没有这种影响和制约“机制”的约束时,它就畸形发展变化,以致发展变化到不适应现行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在一部分人们生活水平还很低下、物质财富还不发达,且又在由大一统的集体或国有的公有计划经济转而变成部分个体或变相个体的私有(或变相私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更是如此。上有,下有对策,法律是人写,但事情即是人所为。道德水准不够,部分人见利忘义,为了一已私利,一些原本简美好的事情变得复杂怪诞或肮脏,一些原本科学经济有益的事情变成劳命伤财祸国殃民,现实中,人们做许多事情,往往都很难直截了当去做,出门买卖做事,就会被宰勒肥;接工程、找工作、被提拔,文章则更多,送情的,攀亲的,找熟人同事的,行贿的,设圈套架笼子的,无常人所想,非常人所为,一般老实厚道无术皆莫能及。有的甚至猖狂到公开买官卖官。社会不能没有(机关),(机关)必须管事,“官出于民,民出于土”嘛。如今管事的不管事,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猛管,只要有利可图,只要能逍遥“法”外。

道德水准不够,科教兴国战略难以实施。落后就要“挨打”,“挨打”是因为科技和经济落后。今日中国,我们的科技和经济仍然落后,这种落后既有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也有法制不健全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和最关键的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道德问题。目前情况下,以下现实现状对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极为不利。

读书不是为了学以致用,而是为了做官,或是为了厚禄,不然就读书无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改革,曾一度取得显著成绩和实效,但由于教改以外的一些深层次原因,教育又面临严重困境。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勤劳观念和科技意识淡薄,更由于少数领导干部极端利己的以权谋私,加之现有国有企事业普遍存在的政企产权模糊,目前社会上、单位里、行政界,权力和金钱尤具魔法和魄力,“有钱能买鬼推磨”,“一人当官,鸡犬成仙。”由于权力的干扰和金钱的“参与”,人才资源很难合理利用,现在的国有企事业、部门、行业、机关,普遍存在岗位职位与其人的素质(包含道德的学识和能力)的严重错位。不学有“位”,学非所用。圣洁的学业加上权力和金钱的砝码,严重地挫伤了相当一部分人们对读书的热情的信心,也严重地扭曲着科教事业的发展。由于各自家境背景不同,有的“普九”可能毕业而被迫辍学,比例呈攀升之势,但有的连“普九”也无混迹者,仗着家境背景,或是由于本人为了躲避劳动生产,他们赖皮地磋砣于校园而白白地浪费光阴和钱财。社会上,学堂里,有些人学知识是假,混文凭者是真。诚然,若是我们的经济富裕,生产力发达,多读书,即使无用的,但也无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还很落后,有的甚至相当落后,我们亟待振兴和赶超,我们再也经不起这种无味的消磨和折腾。读书目的不明确,教育思想不端正,就业门路欠公平,就职岗位不协调,如此一环套一环,一级升一级,整个一系列问题,还是一个道德思想问题。

少数地方领导干部和,长期牵制于一些非经济建设的闲杂琐事,即使想对经济建设有所作为,由于环境所限,因而很难保障对科教的相当投入。目前,科教的投入(人们在科教方面的精力和财力)与经济发展秩序直接相连,而经济秩序又与社会风气的好坏有关。如今,我国的社会形势总体看好,但局部有所退变,不容乐观,由于一些地方群众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道德品质败坏,尤其可怕的是我们少数党的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不够,有些地方封建势力抬头,一些人热衷于迷信鬼神,公开不公开的大搞房头宗派,怂恿放纵歪门邪道。这些与经济建设毫不相干的复古现象,经常诱发一系列的无味争斗,以致一些扯皮拉筋事情增多,是如此当地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往往无暇顾及正事大事——经济建设,而把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这些与经济建设根本无关的琐事之上。更可恶的是,少数领导干部由于本身道德素质太低,正经的经济建设不搞科技方面又一巧不通,他们跑官要官卖官有术。

有一种观点认为,诚信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德,现实生活中做不到,讲诚信者往往吃亏。这种认识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诚信者占便宜、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这毕竟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富民指引下,千百万群众扎实苦干,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奔向小康。这是基本方面,是社会主流。“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大量事实证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可逞一时之快,得一时之利,但必以东窗事发、身败名裂而告终。假的终究是假的,谎言就是谎言,没有拆不穿的假象,没有识不破的。从古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诚实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而“吃亏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为老实人鸣不平,也是对诚信的呼唤。还有一些人,即使因诚信而一时吃了亏,仍不改初衷,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是对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的宝贵贡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赏和人们的尊敬。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依靠诚信而获得成功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不讲诚信而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沉重,这是总的趋势,不可阻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想讲诚信的,但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诚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可以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期望,但首先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对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来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身体力行,影响周围,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有一位北京市民说:“树立诚信意识要从每个人做起,只有自己做到了诚信,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社会。”这句话很朴实,但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他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会赢得他人的诚信回报。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无欺的环境中,诚信环境的形成取决于每个人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建设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添砖加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个个出力,个个受惠。如果你骗我一下,我骗你一下,骗来骗去,只能落个“两败俱伤”。如果等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讲诚信之后自己再讲诚信,那是等不到的,那等于为自己的不讲诚信寻找借口,无异于推卸自己作为社会的主人在诚信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诚信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助推器,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讲诚信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诚信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讲诚信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更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道而驰;诚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讲诚信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加强诚信建设,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加强诚信建设,应当成为全方位、全局性的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国家工程。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祖国大地海阔天广,千帆竞发。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作出正确判断。看不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看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是不对的;看不到包括倡导诚信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失信行为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也是不对的。

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更与法规的滞后、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如果缺乏真实的交易信息、企业法人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披露制度,那必将为失信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如果司法公正得不到有效保证,“起诉不受理,受理不开庭,开庭不审判,审判不执行”,那就不可能为诚信提供法律保障;如果对失信、造假、欺骗等行为惩罚不力,处罚的代价远低于造假、欺骗所得的利益,那就必然导致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如果违法比守法能获得更大利益,贪赃枉法比严格执法能获得更多好处,就很难让广大公民信守法律。有道是,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纷至;舞弊者受罚,接踵者敛迹。

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渐进的过程。一些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在诚信方面仍问题不少,丑闻不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应当创造出比其他社会制度更加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应当孕育出更加先进的精神文明。历史总是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中向前迈进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