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生厌学问题文献综述
2025-09-25 17:40:19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生厌学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第一位重要的任务,学使其智慧,使其高尚,使其成熟。然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心理问题是严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尤其是小学生厌学问题更是小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辅导对策一直是众多学者极力研究的方向之一。

关键词: 厌学  原因  预防  方法 运用  综述

一、厌学的症状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 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①。程华山等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调查表明:中小学亟须作心理辅导的心理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②。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而学生厌学是中小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位于位于十大心理问题之首,可见厌学问题的危害之大。

厌学的学生有着许多的不良症状。其轻者 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 在校学习状态消极 学习效率低下 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 多思多虑 容易发怒 注意力不能集中 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 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 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重者当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 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 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 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 厌学产生的原因

 由于“学而尤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业成就看作是第一位重要的。家长的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受到最良好的教育,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没有足够好的学校可以以满足家长的美好愿望,教育的供需矛盾显得异常尖锐,那么唯一的合理的方法就是通过考试、竞争来优胜劣汰。于是孩子们从升学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的学习压力。而且,家长们往往采用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来压迫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加重了孩子厌学行为的产生。比如,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 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时 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如果要求过低父母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 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此外,严重的家庭问题也是使学生厌学的重要因素。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 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 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除此之外,儿童的自身问题也可以产生学生厌学的问题。例如,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自信心不足等。虽然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 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 信心十足 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 创造性而骄傲 反而会感到自己 而自暴自弃等 

   总之,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中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无外乎有两个系列,即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这两个系列的划分是相对的,两者往往处在此消彼长、相互消长之中③。但是有些原因本身就包含有主观(及心理原因)与客观两种成分。比如,“学习负担过重”这一影响学生厌学的因素,就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及它确实是客观存在,如课程开设过多、过杂,课外作业布置过重、过滥,家教与课外补习班、提高班占去学生的全部活动、休息时间;另一方面,它又是心理的,主观的,单以课业负担来说,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而主观与客观原因着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

四 厌学行为预防手段

 通过调查,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④。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预防工作。要做好预防就必须具备有真诚、理解、尊重者三个心理要素⑤。通过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和各种技术手段,认真细致的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取得他们对你的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如实反映出来,使他们觉得我们是他们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减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好而产生学生厌学这一因素的影响。其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学会要换位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生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而减少厌学问题行为产生的关键。 第三,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学生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要加强家校配合,家庭是学生心理最暴露的场所,父母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学校应与家庭经常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预防工作。

  此外,小学各科教学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正确运用,既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丰富各科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电视、书籍,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电脑,让学生从中增长见识,减少负面影响;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如班会、队会、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游戏等。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主要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应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除了以上的预防方法,家长和老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接受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创造轻松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预防厌学的手段。

 五  重要的辅导方法

一、学习心理辅导

 所谓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学习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辅导⑥。

 这里探讨的学习辅导与现时家长亲请家教帮助孩子不缺或加压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也和教师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区别,但后者是学习辅导的一小部分。

 学习辅导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学习辅导是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等进行心理辅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消极的学习辅导师对学生中产生的障碍进行矫治,如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矫治注意力障碍、自卑自弃心理、学校恐怖症等。学习心理辅导是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方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是系统地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以建立新的适应行为。行为矫正可以解决诸如恐怖症、语言失调、破坏性行为以及自控力差、厌学等问题。据美国心理将抗研究报告采用了行为矫正,约有59%的临床心理学采用上述方法来处理儿童行为问题⑦。行为方法的主要方法有:正强化法  即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个体满意的刺激(正强化)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建立符合要求的行为。负强化法  是指个体一旦出现良好的行为时,立即得他减少或消除原有的厌恶刺激,以提高良好的出现率。行为主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诸如奖励、惩罚、行为矫正等,都有简单、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便于教师、家长应用于教育。

三、成就归因辅导法

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成就归因指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结局的知觉或推理过程。在成就活动范围内,学习者对成功或失败的知觉,可以作为分析和预测成就行为的依据。

成就归因的三维分类⑧

成就归因理论是韦纳提出的,他的成就归因论对于学校教育有重大指导意义。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论倾向会引起不同的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行为,如厌学等。因此对学生进行成就归因辅导,是激发学习动机、矫正学生厌学行为的重要策略。

此外,如心理教育测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性格测量、咨询会诊、神经心理测量等也是重要的心理辅导方法。

六 具体运用

成功强化。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⑨。 1、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第二、引起注意。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情感补偿。情感教育的润滑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古语有“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之说,讲的是“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⑩。学生热爱老师,往往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似乎觉得不学好就对不住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而对于那些情感饥渴者,教师更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寻找不正规的情感补偿。

第四,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格定量,她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当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愚笨时,很容易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除作努力归因外,还可作现实归因、兴趣归因、策略归因等,对后继学习均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 吴增强著:《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⑥ 吴增强等:《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⑦ 关文信主编:《问题学生指南》  首都师范

⑧ 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⑨ 王少华《初中生学习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教育探索 2001.5

⑩ 王丽霞《当前师生关系的特点分析》教学与管理。2002.8

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最佳融会处,寻找学生情绪兴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2、大力进行学校的教学研究,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

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建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5、努力提高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科研促教研,推进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崔柯

 文二

 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