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5-09-25 17:44:24 责编:小OO
文档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2014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差  2197 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93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4.0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同时,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个百分点。

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亿美元,下降%。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亿美元,增长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1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 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 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3%;境外对我国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负债净增加502亿美元,下降77%。

二、我国国际收支差额形成原因:

1: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措施的实施和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4: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5: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它的变化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首先,贸易顺差的扩大,充分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正确性,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其次,较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有助于我国提高抗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制度提供了较宽的空间;再次,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从国外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为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负面影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10年的1美元兑6.6元人民币左右。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开始显现出来。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效应减弱。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的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使用的难度。

(5)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突出矛盾。充分式外贸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外贸顺差,不仅导致资源和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部门过度集中,而且导致了国内服务业、产业部门发展较慢,加剧了国内环境资源的压力。

(6)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往往意味着其主要贸易伙伴国处于逆差的地位,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引发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不断扩大,美国和欧盟的反映也日益强烈,纷纷采取措施中国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已经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了改善外部环境,中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不得不付出更多代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