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怎样写好新闻稿
2025-09-25 17:44:20 责编:小OO
文档
 怎样写好新闻稿

  

  一、“货”从何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从何来?平时积累是个重要环节。

  平时积累,做到“六要”。

  1.尽快熟悉各种情况。

  通讯员的头脑,应该是一张永远张开的网。这样,就可以随时捕捞到可用之物。等各方面的状况。

  2.做到“四多”:多看、多听、多想、多写。

  这就是说,你要做个“杂家”。因为只有接触了方方面面,并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它们就能在头脑里“挂上号”。这就好比脑子设了许多“电路开关”,以后采访时,遇到哪个问题,都能及时“噼噼啪啪”地接通线路,这就是知识背景的准备。

  3、要勤于收集资料。

  有关好文章、好材料,要随时积累、收集。写稿之前看一看,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你的思路。

  4.要广交朋友

  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从中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有许多好的线索,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的。

  5、要做个有心人。

  这就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抢抓新闻。否则,身在“宝山”,也会失之交臂,不识宝物在何处。

  6要建立联系点。

  要掌握那些地方出新闻?要了解哪些地方出信息?从而建立联系。

  二、深入采访

  作为通讯员,随时要有思想准备。做到“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这就需要做到“五要”。

  1.要对某个采访对象背景事先有个大致了解。

  不打无准备之仗。胸有成竹,提问才能有的放矢。当你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多侧面、多角度打开对方思路。使之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进入角色。

  2.要全方位采访。

  即要采访领导,又要采访群众。了解情况,尽量详细、全面、清楚。采访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选用材料,要“以一当十”,这就要精发。

  3.要善于捕捉“闪光点”。

  有时要采访的内容一无所获,偶尔攀谈却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典型事例,“闪光点”终于闪光了。

  当你找准最佳线索,选准最佳角度,用好最佳语言,才能写出最好文章,达到最佳效果。

  4.要学会当“导演”。

  发现了典型或有了好的想法,一时没有由头,在不违反新闻真实性条件下,当可引导有关方面去做。例如:科技“赶集”等。

  5.要学采药人。

  当发现一株药材,有经验的采药人并不立即挖进篓子,而是看其成色、年龄。如这支人参不大不壮,宁肯再等一、二年,帮其垒石、挡风、除草、松土,待其成熟后收获。例如全国拥军模范凌智的故事,平时发稿,就不如建军节之际发表,这时易用且肯定会占报纸显著位置。

  三、如何“加工”?

  肚里有了“货”,如何“加工”?这又是一道难题。关键两个字,“写”功和“改”功。

  一是写的方面。要做到“六要”。

  1.要善于分析材料。

  面对方方面面材料,你一定要牢记二条。

  动笔之前想一想:抓得问题准不准?选得角度新不新?写什么题材合适?动笔之时想一想:结构如何才能合理?语言怎么才生动?

  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2.要打好腹稿。

  通过分析材料,理出思路,列出提纲、要点、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部分写哪几点?哪些材料放在哪里?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时要舍得忍痛割爱。

  3.要尽快动笔。

  新闻的新,除了内容新,思想新之外,就是时间要新。否则,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变成了“旧闻”,这就失去了写的价值。

  4.要从小处入手。

  写作如绣花,要当好绣花女。与其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挖井。“挖得越深,写得越透”。

  5.要写好导语(即开头语)。

  “万事开头难”,用在写导语上,恰如其分。要做到几句话中,以少概全,以简熔精,确实很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的人难以做到。这就要多看别人的导语、多练习。

  6.要拟好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题目精练,新颖,就有吸引力,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二是改的方面。要做到“五要”。

  1.要有“磨劲”。

  写完稿后磨一磨: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怎样?有没有片面性?是否经得起多方面的推敲?观点、素材、每一字、句是否摆布得恰当好处?

  2.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

  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写稿不厌反复改”。事实证明:“千锤百炼出好钢,再三修改出华章”。

  3.要征求各方意见。

  有了各方意见,一来可充实内容,前面讲的《植树》稿写作过程正是如此;二来更可避免失实。

  4.要进行一次“冷处理”。

  从上篇没发出的稿件中,我体会到,稿件写完后,不要立即发出。是急稿,也要压一晚,进行一晚“冷处理”。待头脑清醒时,再看一看,就会发现笔误。

  5.要在眷稿中修改稿件。

  初稿写就,认真眷稿是关键,它是改稿的最后一道程序。这一关,容易发现错字、别字、错用标点符号,容易发现语序不妥,还可增加文字,充实材料,补上事例,加大文章分量。有时候就是边眷边多加了几笔,就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为文章增色不少。

  

  (正文)

  

  俗话说:“依靠宣传部,提高知名度”。为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宣传部门的同志有联系新闻记者采写稿件或自己动手撰写新闻稿件的职能。稿件见报了,影响也就自然扩大了。然而,写稿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一.写稿小议

  一篇新闻稿,从采访到见报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工厂制造产品的过程。制造产品有三个阶段:找原材料、初成品、成品。这里我想以95年我写的《植树》稿为例,谈点自己的体会。

  1.采访,就是写稿的前期“工序”。

  为制造“产品”找原材料,就是决定稿件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所以,采访一定要全面、细心,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过去,我写植树方面稿件,总是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多少人参加、植了了多少树”等几句套话的“简讯”。那年,区农林找到我说:“2月14日,全区开展植树活动。”谈了一会儿,一位技术员模样的中年人来向汇报植树情况。当他讲到做得怎么好时,我立即与其闲聊。得知去冬以来植树造林有关情况后,一篇《突出“早”字,注重“好”字,南昌市郊区植树造林起高潮》稿件思路,立即涌入脑海之中。

  由此想到:采访,不仅要采访领导人,还要采访那些看来不那么重要、且是关键人物。从他们那里,你可以了解到领导介绍情况中没有讲到的新情况、新观念,从而进一步拓宽写稿的内容和思路。

  2.初稿,仅是“产品”的“半成品”

  《植树》初稿完成后,我没急于发出,送给了分管农林的副区长审阅。他看后说,你知道吗?今年全市平原绿化的重点是“两湖两路”。而我区四项重点有其三(即:象湖、艾溪湖等),当属全市平原绿化工作“重中之重”。我把这段有分量的内容加进稿里,稿件的价值明显地上了一个“档次”

  由此又想到:初稿写成后,不仅要自己关起门来修改,更重要的是给相关的人看。这样,除了可校正笔误外,还可以补充丰富的“营养”。

  3.稿件见报后,就成了“正品”。

  通常,大家总以为稿件见报了,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我以为,这时候更要留心读者反映。就说《植树》稿吧,见报后第二天,一位参加了植树劳动的机关干部对我说:“‘树苗刚栽下,你就说几十里长堤全部披上了绿装’这不恰当,太夸张了。”当时,我听了还不以为然。因为树苗大了,有不少树叶,十里长堤全种上了,不就是全部披上绿装了吗?晚上,细琢磨,觉得人家讲得很有道理。是呀,树苗叶再多,也不可能使十里长堤全部披上绿装,只能说是一部分披上了绿装。这说明,自己写稿件不够严谨,没有较好的注意分寸、把握好“度”。

  然而,这“一部分披上绿装”应该怎么写呢?经过细想,我在见报稿上将最后一句改为“十里长堤‘耸立着一排排忠诚的绿色卫士’”。

  由此更想到:稿件见报后,读者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都有,是好是坏世人总会评说。只要你虚心求教,就会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同时还可避免政治性失误。当然,从底稿和编辑修改后的见报稿的对比中,也可学到很多写作知识。

  4.有了“正品”,更要争创“名牌”

  写稿的过程,既然是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产品有好、有差,这就要在提高质量、上档次上下功夫,不要生产次品。我们写稿也就要抓好“拳头产品”,争创名、优、特、新“产品”。就是说,要追求上头条的稿件,追求精品。

  好稿标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

  要创“名牌”,就要做好“攻关”、“增重”、“加深”、“拓面”工作。

  A攻关:千方百计攻克“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就要努力学习业务,做到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B增重:抓好典型,抓好头条,即“拳头产品”

  C加深:即搞好深度报道。对“产品”进行“挖潜改造”,进行“深加工”。

  D拓面:进一步拓展生活面。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即要有“小桥流水”,又要有“大江东去”。这就要对“产品”进行系列开发。

 二、“货”从何来?

  要写稿件,关键是肚里要有“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货’从何来?平时积累,深入采访是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平时积累,做到“六要”

  1.尽快熟悉各种情况。

  通讯员的头脑,应该是一张永远张开的网。这样,就可以随时捕捞到可用之物。然而要做到这点,必须熟悉过去的、现在的乡情、区情、特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

  2.做到“四多”:多看、多听、多想、多写。

  A、看。看各种报纸、各种电视报道,尤其是《人民日报》。这是最好的教师,它可教你目前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总之,什么时候写什么,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除了报纸,还要看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各种书籍。这就是说,你要做个“杂家”。因为只有接触了方方面面,并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它们就能在头脑里“挂上号”。这就好比脑子设了许多“电路开关”,以后采访时,遇到哪个问题,都能及时“噼噼啪啪”地接通线路,这就是知识背景的准备。

  看书籍,重点要看好文章,即范文。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们也常说:“好文读它千百遍,笔下自然开花朵。”尽管“头难起,尾难落,千古文章无定格,”然而看的多了,你从中就会领略到,这笔应该怎样挥洒。

  B、多听。听各种广播、各种人说话。增加自己的信息量,开拓视野。

  C、多想。不能只读死书。要联系实际,触类旁通,产生联想。

  D、多写。熟能生巧。多写,总会有收获。不怕,就怕无恒。人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不错,“写作之乐无巧门,不在聪明只在勤。”

  3、要勤于收集资料。

  有关好文章、好材料,要随时积累、收集。写稿之前看一看,可受到不少启发,能及时打开你的思路。

  4.要广交朋友

  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从中了解各行各业的信息。有许多好的线索,都是从这些渠道获得的。

  5、要做个有心人。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人间万象,随处可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这就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抢抓新闻。否则,身在“宝山”,也会失之交臂,不识宝物在何处。《纽约时报》记者泰勒,一次前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首场演出,谁知剧场登出海报说,该演员因事不能前来演出。泰勒想也没想就回家了。晚上1点钟,总编打来电话说,本市各大报纸头条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消息。就是因为泰勒的一次失误,才使得《纽约时报》失去了一篇头版头条新闻。

  一个事件发生了,你马上要想到能否发新闻稿?

  具体标准是:是否别人写过?是否对全局有指导意义?是否读者关心、想知道此情况?退一步说,就算别人写过的,换过角度也可以写。这就要学会炒“现饭”,做到一事多写。如《特殊嫁妆》(新闻特写)、《桃花女出嫁兴办效益嫁妆》(新闻)、《举办“效益嫁妆”好》(言论)三文说的都是一件事。又如邱蛾国事迹,有新闻、散文、诗歌、言论。郊区湖坊乡“教育四进门”,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闻单位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许多侧重点不同的通讯稿。

  同样事件怎么写?具体坚持原则:

  同类稿件看谁早。例:反映一改拜年旧习、组织学习内容的节后《上班第一天》,谁早谁先用。

  同一题材看谁深。例:直写《学习毛、、著作》,太一般化,改成《重温三代领导人著作》,就很有深意。

  同样主题看谁新。例:同是写“扶贫”稿,有输血、造血、扶志等不同新内容。

  总之,要象蜜蜂采密一样,嗅觉要灵敏,闻花香而动。有诗云:“西园一点红犹小,早被蜂儿知道。”“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6要建立联系点。

  要掌握那些地方出新闻?要了解哪些地方出信息?例如:乡企局、办等。

  二是深入采访方面。要做到“五要”。

  作为通讯员,随时要有思想准备。做到“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这就需要做到“五要”。

  1.要对某个采访对象背景事先有个大致了解。

  不打无准备之仗。胸有成竹,提问才能有的放矢。目的是找到共同点,打开“话匣子”。采访其人其事,事先要熟悉情况。他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有什么爱好、习惯等。当你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多侧面、多角度打开对方思路。使之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进入角色。

  2.要全方位采访。

  即要采访领导,又要采访群众。了解情况,尽量详细、全面、清楚。只有这样,下笔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采访材料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选用材料,要“以一当十”,这就要精发。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还有人认为:“千斤采访四两写”,正所谓“涉深水者得蛟龙”。大家“莫学蜻蜓点水过,要做秤砣水下沉”。只有“采访深又细”,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3.要善于捕捉“闪光点”。

  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重大事件发生,每时每刻都有重大典型出现,每时每刻都有全面工作经验、总结。如果眼睛盯在那些“重大”东西上,你就无从下笔,报道的路子就会搞的很窄。这就要善于从平凡琐碎生活中,寻找到那些个有意义的点点滴滴,这就是“闪光点”。有时要采访的内容一无所获,偶尔攀谈却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典型事例,“闪光点”终于闪光了。

  当你找准最佳线索,选准最佳角度,用好最佳语言,才能写出最好文章,达到最佳效果。

  4.要学会当“导演”。

  发现了典型或有了好的想法,一时没有由头,在不违反新闻真实性条件下,当可引导有关方面去做。例如:科技“赶集”等。

  5.要学采药人。

  当发现一株药材,有经验的采药人并不立即挖进篓子,而是看其成色、年龄。如这支人参不大不壮,宁肯再等一、二年,帮其垒石、挡风、除草、松土,待其成熟后收获。例如全国拥军模范凌智的故事,平时发稿,就不如建军节之际发表,这时易用且肯定会占报纸显著位置。

  三。如何“加工”?

  肚里有了“货”,如何“加工”?这又是一道难题。关键两个字,“写”功和“改”功。

  一是写的方面。要做到“六要”。

  1.要善于分析材料。

  面对方方面面材料,你一定要牢记二条。

  A.动笔之前想一想:抓得问题准不准?选得角度新不新?写什么题材合适?

  B.动笔之时想一想:结构如何才能合理?语言怎么才生动?

  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件说得是:一个光棍汉原来很穷,找了几个对象都吹了。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他办起了养鱼场,成了万元户,姑娘们就主动找上门来。单从物质文明的角度看,稿件是在歌颂党的富民好。但是再从精神文明角度来看,姑娘还嫌贫爱富,这就不好用了。试问,这种稿件要怎样选好角度、立主题,才能发表?才有价值?

  2.要打好腹稿。

  通过分析材料,理出思路,列出提纲、要点、包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部分写哪几点?哪些材料放在哪里?哪些材料用?哪些材料不用?有时要舍得忍痛割爱。

  3.要尽快动笔。

  新闻的新,除了内容新,思想新之外,就是时间要新。否则,新闻就不叫新闻而变成了“旧闻”,这就失去了写的价值。再说,时间久了,采访者对采访的事情淡忘了,那些使你感动的写作冲动没有了,因而也写不出好稿来。勉强写出来,也只不过是一篇没血没肉、没有味道的庸作。

  4.要从小处入手。

  写作如绣花,要当好绣花女。与其四下挖沟,不如一处挖井。“挖得越深,写得越透”。

  5.要写好导语(即开头语)。

  “万事开头难”,用在写导语上,恰如其分。要做到几句话中,以少概全,以简熔精,确实很不容易,没有一定功底的人难以做到。这就要多看别人的导语、多练习。

  6.要拟好题目。

  俗话说:“秧好一半禾,题好一半文”。题目精练,新颖,就有吸引力,起到“画龙点睛”之功。例:

  △打破“金鱼缸”,放“鱼”入大江,——赣南科技城掌起“市场旗”。

  △“千古之吻”——慧木相撞奇观。

  △继续教育发挥强大威力——50万专业人员“回炉”、“充电”。

  △买科技“船票”,登致富“快船”——贵溪大力培训农村妇女。

  △把第一生产力摆上“第一位置”——科技“当家”、经济“增肥”。

  △装修大厦,更要“装修”服务。

  △开封为何不开封?

  △“落榜者”从此不落榜。

  △德兴无德。

  △死海不死。

  △凉山不凉。

  △“傻”子不傻。

  二是改的方面。要做到“五要”。

  1.要有“磨劲”。

  写完稿后磨一磨:有没有自己的特色?深度怎样?有没有片面性?是否经得起多方面的推敲?观点、素材、每一字、句是否摆布得恰当好处?

  2.要有反复修改的毅力。

  有道是:“千金难买回头看,写稿不厌反复改”。事实证明:“千锤百炼出好钢,再三修改出华章”。

  3.要征求各方意见。

  有了各方意见,一来可充实内容,前面讲的《植树》稿写作过程正是如此;二来更可避免失实。下面谈一谈我在92年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为通讯员,谁也不会有意去写出“失真”稿件。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稿件“失真”,这不仅是职业道德问题,更是关系到党报的形象问题。然而,稍不留意,你又会客观上写出不真实的稿件。

  那年夏天一个上午,我奉命到旱情最严重的乡采访。沿途只见刚播下的禾苗全黄了,许多田开了裂。就是在这“水贵如油”的季节里,我从一位乡主要领导口中得知,有个村干部主动让水,把自己田里的水全部放在其他村民的田中,自己却一滴水也没有留下。进一步了解乡水管办主任后,我立即“打道回俯”,下午5时稿件写好。这样的急稿,通常我是一放下笔就送到报社的。这一次,我的手却潜意识地拨通了一个电话,方知事情。原来,乡里从外河来的水要经过那位村干部田流到别人田去,他却把水留下不放到别处去。村民气愤,当晚就有人铲开田埂把他的水放了。该干部无奈,就顺手推舟,说是自己放的水。进一步调查属实,此篇终于没有发出。否则,不征求各方意见,把反面典型当正面宣传,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还有涉及上级有关方面内容的稿件,虽说不是失实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好找有关方面咨询一下,然后决定写否。

  4.要进行一次“冷处理”。

  从上篇没发出的稿件中,我体会到,稿件写完后,不要立即发出。是急稿,也要压一晚,进行一晚“冷处理”。待头脑清醒时,再看一看,就会发现笔误。或者说,用词不当、数字错了等不当之处。这时,想改也来的及。否则,发出去了,出现差错,就悔之晚也。

  5.要在眷稿中修改稿件。

  初稿写就,认真眷稿是关键,它是改稿的最后一道程序。这一关,容易发现错字、别字、错用标点符号,容易发现语序不妥,还可增加文字,充实材料,补上事例,加大文章分量。有时候就是边眷边多加了几笔,就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如何推销“产品”?

  什么稿投什么地方?这其中很有学问。投错了,好稿也等废纸一张。这事跟找对象差不多,找对了,一拍即可,他需要你,你也要她。这也与推销产品一样,要善于当好推销员,推销试销对路产品。

  我94年写了一篇《从“没想到”到所想到的……》稿件,说得就是稿件投向问题。内容大致说的是这么两个“没想到”:

  一个事件值不值得写成新闻稿,主要是看它有否新闻价值,而新闻价值的大小,则决定着稿件的投向。

  去年冬天,一场大雪使赣江大桥路面结冰、打滑,给南昌市蔬菜基地——郊区扬子洲乡菜农骑车送菜进城造成极大困难。该乡、急群众所急,在出现冰冻的当天早上5点来钟,就组织全体机关干部都来到桥头,帮助菜农推车过桥,有效地保证了南昌市民蔬菜供应。得知此情,我立即跟踪进行采访,写了《情洒桥头》的新闻特写。此稿于当天下午下班前送到《江西日报》,第二天就在一版刊用了。不久,新华社江西分社一位主任遇到我,怪我没有将此稿及时送给他。他说此稿绝对可在新华社发稿,且《人民日报》也会刊用。我说,我们一个区、去年乡镇企业产值达36.5亿,有个亿元企业、4个亿元村均属全省第一,你们新华社都没有发稿,何况一个小乡的一件平常事,怎么可能登上新闻单位大雅之堂?他说,你区那些全省第一在全国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当然没有发稿的价值,那只能在本省报上刊登。而此稿就不同,它是在同志刚刚发表抓好“菜篮子工程”,确保市场供应讲话之时,正在抓全国各地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典型,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原来如此,真没想到。

  还有一件事,给我影响更大。去年年初,三令五申要消灭“白条”。我根据我区实情,当即写了篇《南昌郊区没有白条》稿件。头天发出,《江西日报》第二天就在头版2条位置上刊用了。没出几天,我遇到《人民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的同志,顺便提到此稿。他说,你赶快拿来。我当即送去,隔天《人民日报》一版综合头条栏里居然刊登了。此稿,一举打破了我区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纪录,这又是一个没想到。通过这两个“没想到”,我想到: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新闻写作知识,还必须时时了解党的方针以及当前国家大事,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和水平,增强新闻敏感尤其是政治敏感性。这样,当一个新闻事实发生后,你就能敏锐地判断出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识别出新闻的价值大小,从而决定稿件的投向,提高命中率,避免以往那种因稿件投向不当而造成的失误。

  五.与君共勉

  通讯员工作无权无势又无钱,没日没夜忙到年。有诗为证:“三更伴孤灯,五更闻鸡鸣,常将平生学,化作‘豆腐块’”。这种苦差事,没有对事业的追求精神,最好别干。就是说,你要学写新闻稿,首先就要作好吃大苦的思想准备。

  说到写稿难问题,我觉得,写稿,又难又不难。写之,难也不难。不写,不难也难。写稿,有苦又有甜。人生之乐在动笔,笔下春秋最“闪光”!

  我的通讯员朋友们: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改革大潮中的生活,更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百花园。置身其中,常常会产生一种一吐为快的激情和冲动。于是,每当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公务,人们安然入梦,万籁聚寂之时,您却在格子纸上艰难的跋涉,或立意谋篇,或调句遗词,挖空心思,想入非非。夏天,蚊子叮咬,汗留如注;冬天,寒气刺骨,四肢麻木,睡意袭来,浓茶抵挡;写不出时,心如煎熬。好一似热锅上的蚂蚁,真想当文字游戏的逃兵。写作之难,真是难于上青天!

  然而,当您灵感来时,竟好似有神灵相助,笔如龙飞凤舞,一泻千里。这时,正是这时,我说您呀,就象打了一个大胜仗的将军,快乐无比。当您欣喜地看到,您写的文字,一个个变成了报纸上一行行美妙的铅字那一刻,谁又能说,这时的您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呢?

  祝愿通讯员们,多出“产品”,多造“名牌”,争做一流的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