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项目学校建设总结报告
2025-09-25 17:42:05 责编:小OO
文档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建设总结报告

哈尔滨高级技工学校

2014年7月目录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3)

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 (3)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

(二)师资队伍建设 (4)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6)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7)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8)

五、贡献与示范 (9)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9)

(二)对其它地区和学校进行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10)

六、建设成果 (11)

(一)项目建设总体成果 (11)

(二)典型案例 (13)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4)

(一)存在问题 (15)

(二)改进措施 (15)哈尔滨高级技工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2012年6月,我校经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国家示范校”)后,学校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工作。两年来,认真贯彻三部委有关示范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在省教育厅、人社厅、市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在行业、企业的指导和参与下,根据《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制定了项目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编制了《项目预期成果及建设进度一览表》,工作按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 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学校确立了机械加工技术、药物制剂、汽车检测与维修、工程测量、电气维修5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哈尔滨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1个特色建设项目。经过对87个子项目、868个任务点自查、举办单位内检、专家检查,确认项目建设预期目标及任务点高质量完成,任务完成率达100.9%,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符合7号文件的要求,资金到位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重点建设5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带动了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五位一体”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共同发展。通过产教结合、骨干教师培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示范校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哈尔滨市及周边区域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支持,营造良好建设环境。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期内共投入500万元。省教育厅、人社厅在我校项目申报、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多次来校检查督导,提出建设指导意见。行业、企业也鼎力支持我校项目建设。

2.组织保障,确保项目有效管理。按照“任务引领—多元参与—专项推进—全面提升”和“统筹规划、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严格把关”的原则,专家指导,层层发动,全员参与,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成立了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项目建设、研究督导、资金保障、宣传及监控等工作机构,构建了项目运行机制和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3.完善制度,建设项目高效运行。学校先后出台了《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17项制度。建立了建设项目推进例会和反馈与督查机制,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高效运行和顺利实施。

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执行组,深入调研、论证,紧随行业发展,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构建并实施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将工作任务提炼为若干教学项目,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对接、学生技能与岗位技术的对接。同时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

3.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开发团队,共建专业优质课程。修订了79门课程新标准,编写了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校本教材20本,开发17门精品课程。

4.配合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学校升级改造和新建了19个校内实训室,新建了4个校内实训基地,优化了育人环境,新增实训设备1068台(套)。引入了省泰禾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哈松江电机厂等企业共建了2个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和药物制剂专业GMP仿真车间。建设期

内,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5家,新增顶岗实习基地33家,实现订单培养390人。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并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业带头人管理暂行办法》、《双师型专业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促进了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壮大。目前拥有教学名师1人、教学能手30人;两年完成了10名专业带头人、106名骨干教师、204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建设期内,组织3人到德国、130人次参加国家级、147人次参加省级、15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陆续邀请国内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示范校项目建设培训,2014年4月聘请德国职教专家来校举办了“教育教学法”和“机电一体化”等师资培训班,重点建设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8.2%。

3.两年来,学校聘请47名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参与教学改革,承担教学任务。在企业聘请56名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4.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由省级技能大师牵头的“双师”队伍建设工作室、“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强化训练站”等校内实践环境锻炼,以及实施专业教师每年在企业实践锻炼40天以上的学校规定,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

5.专业带头人带领教师团队制订重点专业建设的规划,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组织作用;骨干教师在校本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及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教学模式改革中起到中坚作用。

6.提升教师服务社会能力,两年里完成对企业技术服务13项。其中,电气维修专业带头人庞士河主持“改造挡边磨床电气系统”项目荣获企业装备技术创新奖,汽修专业带头人郭淑敏与企业共同研发了“汽车二级维护的标准化工艺流程”,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并实施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等七项制度。各重点建设专业相应成立了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小组。实施了“决策有专家咨询、过程有专家指导、改革有专家把关”的工作方法,推进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2.健全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互动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和教育教学内容。探索实施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共育模式,使毕业生技能扎实,就业稳定,薪酬增加。

3.推进订单培养。与哈尔滨工业投资集团及所属的38家企业签订了“服务地方经济、密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战略框架协议,建设期内为工投集团输送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1000余人,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余人次。近两年成立3个企业“冠名班”,校企实施一体化育人。

4.校企深度合作。与省泰禾机械有限公司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与哈松江电机厂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教师参与研发与培训,学生参与生产,使教、学、产、研有机结合,师生的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两年来,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不断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模式。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完成10个工种三、四级的鉴定,与哈尔滨市职业鉴定中心合作可完成19个工种的鉴定。创建了“主导、院校主动、企业联动”的“政校企”合作培训平台,辐射全市开展大中专毕业生及企业职工等各类人员的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期内,培训大学生51685人次,特色项目创收已到账资金188.万元。

为更好的服务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2013年9月,我校主动承办了由市牵头的大中专学生创业(就业)博览会。优选了百余家大中型企业,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为大中专学生现场推介了40余个创业项目,16所院校的13000多名学生来校参加了博览会,近万人现场投放了简历,1623人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协议,近500人现场签约。

2013年10月,学校协办了的有10多个副省级城市人社职能部门和驻哈高校参加的“哈尔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会”,通过与会单位交流经验,推动了我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学校项目建设总预算为200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经费1020万元,省市配套资金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480万元,各项资金已全部到账。

学校在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财务制度、招投标管理条例。自觉接受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监督与检查,保证项目建设经费的使用规范、严格、准确及按预算计划实施。严格执行了师资培训进修的费用不超过资金的10%,设备购置资金不超过资金的20%,单件设备不超过20万元的规定。截止2014年7月,资金实际投入超出预算7.6万元,实际支出为2007.6万元,资金使用与管理已通过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

五、贡献与示范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培养全日制中高级技能人才,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我校是省内办学规模较大的技工学校之一,全日制在校生达6316人。学校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地方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期内,累计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各级各类技能人才4980人。

2.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多渠道服务社会。学校已成为哈南工业园区、利民经济开发区、哈工投集团、哈药集团等行业、企业的定点培训培养基地。2013年学校成为省命名的首批复转军人就业培训基地,目前复转军人学历教育在校生151人。两年来,完成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等各类职业培训216520人天。

3.组建联合团队,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组织优秀教师、企业专家在技能传授、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交流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年来共完成对企业技术服务13项,如汽修专业郭淑敏组织专业教师牵手哈鑫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了“汽车二级维护的标准化工艺流程”;电气维修专业学科带头人庞士河为企业改造挡边磨床电气系统等,帮助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二)对其它地区和学校示范、带动和辐射的成效

1.校企深度合作,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学校是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的骨干成员单位。建设期内,学校21个专业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有71家合作企业参与教学改革。学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在全省中职示范校建设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2.承担援疆任务,服务西部地区。2012年省安排阿勒泰地区120名学生来校接受中职学历教育,全省只有3家学校承担此项任务,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获得了省授予的援疆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承办省级赛事,引领技能成才。2012年10月,我校承办了黑龙江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决赛暨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赛事组织有序、服务周到,大赛取得了成功,荣获优秀组织奖,并得到参赛单位的好评。我校的姜龙、焦英路等6名同学在大赛中获得机械加工、电气维修专业一、二、三等奖,焦英路、姜龙、马健同学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荣获优秀奖。速录专业在2013年比利时第49届国际速联大赛上,一举夺得青年组三个项目的金牌,填补了我省中职院校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取得金奖的空白。两年来,我校在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41项,省部级技能大赛获奖20项。

4.开展校际对口帮扶,促进共同发展。汽修专业选派骨干教师,按示范校建设标准帮助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了汽车维修专业。同时,与省内多家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发挥了示范校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两年来,先后有省内外46所学校的近300人来校学习交流,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共同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被省、市媒体及东北网多次报道。

六、建设成果

(一)项目建设总体成果

1.示范建设引领,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完善出台了《规章制度汇编》,增加了新制度6,完善了2,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并形成部门协同落实工作任务的局面,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社会吸引力明显加强,在中职招生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并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生稳定率达95%,双证率达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就业对口率达96.5%,毕业生供不应求。两年来,学校被评为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得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专家型教学团队。建设期内,学校确立了“搭建平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适时鞭策、重在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我校教师创建了“上课有讲台、实践有平台、施展才华有舞台”的优良环境。使学校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形成了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风气。打造了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善教、能做、会研发的教学团队。2013年评出了教学名师、教学能手31名、优秀班主任28名,引领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的提高。2012年,教师孙秀英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评为第二届秘书职业技能竞赛最佳指导教师;教师项文秀荣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被评选为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津贴;教师金沛文获黑龙江特别奖;教师庞士河被聘为哈市中职电工协会副主任;2013年,教师章锐获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会交流二等奖;2014年,教师张永志、于雅静获得省人社厅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建设期内,学校教师获省职业技术培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1人、二等奖85人。

3.内涵建设提升,推动专业发展。建设期内,学校形成了体现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5个调研报告,制定了对接产业特色鲜明的5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开发了校本教材20本、精品课程17门,新建了校内实训基地4个,课程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建设成果的运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哈药、哈空调等许多知名企业主动来校预定毕业生。2013年11月29日,宋希斌莅临学校指导工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提出了专业建设“优势化、差异化、适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决定依托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组建哈尔滨市医药专业职教集团。

4.拓展合作领域,提升服务能力。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与其他院校共建精品课程的数量大幅提升,学校服务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的领域和层次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国内合作平台初步搭建。学校引进国际合作伙伴,与欧洲职业和社会教育集团的合作,使德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手段融入学校教学过程,改善了教育教学方法,国际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二)典型案例

1.校企共育,携手拓宽技能人才成长之路

校企双方以共同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引企入校、订单培养、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使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体现“校企共育”。

2. 对接“蓝瓶”,“量身定制”显成效

如何满足不同企业岗位人员需要,药物制剂专业采用了“量身定制”为三精制药培养口服液(蓝瓶)生产一线员工的方式,采取了工学交替与订单培养的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助推人人成才

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入手,汽修专业成立了兴趣小组,改革教学模式,实施技能引领,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使汽修专业的学习氛围愈加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阶段总结性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活动的开发和实践

“教、学、做”教学活动,系统优化了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实效,走出了一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新路,收到了良好效果。

5. 企业技能大师引领,打造素高技强的“双师型”团队

电气维修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引领下,组织了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团队,通过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打造了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还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部门应出台相关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

2.高端双师型人才引进难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3.非重点建设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措施

1.学校将积极争取部门早日出台校企合作相关,促使校企合作呈现校企“两头热”的局面。

2.学校在抓好内培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实现重点专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较大专业中都有1至2名高端双师型专业带头人。

3.学校将制定措施,加大投入,着力推动非重点建设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

回顾两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高标准的实现三部委(2010)9号文件所提出的7项改革任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校在后示范校建设工作中,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把项目建设的结点作为改革发展的新起点,要在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强化职业培训、践行终身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大工作力度,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之门,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