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备课组 (2009年2月)
高三数学在二月上旬已经结束了,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以每章节分段渐进,到边到角地进行了复习,同时穿插单元卷、综合卷的训练,应该说第一轮数学复习已经走完了坚实的一步。在复习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知识不能纵横联系,特别是“代数推理题”、“三角函数变形题”、常常出问题,解析几何不能从宏观上把握题目,其基本套路不熟,也缺乏运算的恒心,填空题的速度与准确度都还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必须地到解决。
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对讲练、检测等要求较高.第二轮复习的思路,目标和要求.具体地说,一是要对《考试说明》、《考题》理解是否深透,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明确“考什么”、“怎么考”.二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做到减少重复,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三是知识讲解、练习检测等内容科学性、针对性是否强,使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填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四是练习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不拔高,不降低,难度适宜,效度良好,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轮复习课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明确“主体”,突出重点。
第二轮复习,教师必须明确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讲深讲透,讲练到位.
1 .新增内容成为重点。新课程增加内容中的算法、几何概型以及统计、推理、 复数等主干内容,在近年的高考考点分布中保持了较高比例。
2 .集合、复数、三角、立几、解几、数列中的基本量、函数的基本性质、简单的应用题依然是传统重点。
3.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和数形结合法等常用的数学技能和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和反证法等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函数与方程、变换与转化、分类与归纳、数形的结合与分离、定常与变化的对立与统一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属于数学的“通法”,常常用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至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体现高考“以能力立意”的意图。
(二)、二轮教师要注意五种偏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2.克服速度过快.内容多,时间短,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 知半解,题目虽练习,却仍不会做.
3.克服只练不讲.教师不选范例,不指导,忙于选题刻印.
4.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 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5.克服集体力量不够.备课组不调查学情,不研究学生,对某 些影响教与学的现象抓不住或抓不准,教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学生“心烦意乱”.不研究高考,复习方向出现了偏差.
二、三轮复习具体计划(文科)
一、继续抓好集体备课
每周一次(星期一下午3:30)的集体备课必须抓落实,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研究数学高考的动向,学习与研究《考试说明》,比较新、旧《考试说明》的差异,注意哪些内容降低要求,哪些内容成为新的高考热点,从而具体的备课上课。
二、安排好复习内容
专题序号 | 专题名称 | 课时 | 周 次 |
1 |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4 | 寒假~第1周 |
2 | 导数的应用 | 5 | |
3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4 | 第2周~第3周 |
4 | 三角恒等变形 | 6 | |
5 | 数列的同项的求法、求和 | 4 | 第3周~第4周 |
6 |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4 | |
7 | 不等式的解法和简单的证明 | 3 | 第4周~第5周 |
8 | 不等式的应用 | 3 | |
9 | 立体几何1 | 4 | 第6周~第7周 |
10 | 立体几何2 | 6 | |
11 | 直线和圆 | 6 | 第8周~第9周 |
12 | 圆锥曲线 | 4 | |
13 | 概率和统计 | 4 | 第9周~第10周 |
14 | 算法、复数、推理 | 4 | |
完成综合选填题的训练 | 第12周前 | ||
完成综合解答题的专项训练 | 第13-14周 | ||
高考模拟训练和基础回归整理疑 | 第15-16周 | ||
考前教师答疑 | 第17周 | ||
备注 | 每周四年级统测、周六试卷分析 第六周一模 第十一周二模 |
2、第二阶段在第12周前完成综合选填题的训练,以期高考学生能在此方面得个好分数,同时穿插综合卷的训练;
3、第三阶段针对学生解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在13-14周完成综合解答题的专项训练,同时穿插综合卷;
4、第四阶段15-16周做模拟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最后的梳理,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当注意课本中研究性课题内容。
5、第五阶段,做好学生考法指导、考前动员与心理辅导工作。
南京六中第二学期高三复习计划(理科班)
周次 | 内容 | 课时 |
第一周 | 简单的轨迹方程 | 2 |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 2 | |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 2 | |
排列与组合 | 2 | |
第二周 | 二项式定理 | 2 |
古典概型 | 2 | |
几何概型 | 2 | |
第三周 | 相互问题与重复试验 | 2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 2 |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 2 | |
第四周 | 随机抽样 | 1 |
用样本估计整体 | 2 | |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2 | |
性检验与回归分析初步 | 2 | |
第五周 | 导数的概念与运算 | 2 |
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 | 2 | |
函数模型及其运用 | 2 | |
简单附和函数的导数、定积分 | 2 | |
第六周 | 算法初步 | 2 |
平面几何、矩阵 | 2 | |
第七周 |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 2 |
不等式 | 2 | |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 2 | |
数学归纳法 | 2 | |
第八周 |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3 |
导数的应用 | 3 | |
第九周 |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3 |
三角恒等变形 | 3 | |
第十周 |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3 |
不等式的应用 | 3 | |
第十一周 | 立体几何 | 3 |
第十二周 | 直线和圆 | 3 |
圆锥曲线 | 3 | |
第十三周 ~ 第十六周 | 高考模拟训练和基础回归整理 | |
第十七周 | 疑 | |
备注 | 1、每周四年级统测、周六试卷分析 2、第六周一模 3、第十一周二模 |
周次 | 内容 | 课时 |
第四周 | 古典概型 | 2 |
几何概型 | 2 | |
随机抽样 | 2 | |
用样本估计整体 | 2 | |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1 | |
性检验与回归分析初步 | 1 | |
第五周 | 专题一: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4 |
专题二:导数的应用 | 4 | |
第六周 | 专题三: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 4 |
第七周 | 专题四:三角恒等变形 | 4 |
专题五:数列的同项的求法、求和 | 4 | |
第八周 | 专题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 4 |
专题七:不等式的解法和简单的证明 | 4 | |
第九周 | 专题八:不等式的应用 | 4 |
专题九:立体几何1 | 4 | |
第十周 | 专题十:立体几何2 | 4 |
第十一周 | 专题十一:直线和圆 | 4 |
专题十二:圆锥曲线 | 4 | |
第十二周 | 专题十三:概率和统计 | 4 |
专题十四:算法、复数、推理 | 4 | |
第十三周 ~ 第十六周 | 高考模拟训练和基础回归整理 | |
第十七周 | 疑 | |
备注 | 1、美术班从第四周起单招结束,全班上课; 2、每周进行一次年级统测和试卷分析; 3、每周用六课时进行小题专训; 4、第六周和第十周分别进行一模、二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