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英汉旅游文本对比与翻译
2025-09-25 17:41:04 责编:小OO
文档
英汉旅游文本对比与翻译

作者:***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5年第09期

        摘 要:旅游文本起着导引的作用,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宣传效果。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旅游文本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旅游文本;差异;翻译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本翻译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业外人士的关注。本文就英汉旅游文本的各自特征与差异展开论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例,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期为翻译人员提供参考,推动旅游文本翻译的发展。

        二、思维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受思维的支配,而思维也离不开语言来表述自身。西方人的思维一般来说是直线的,而中国人的思维多是曲线的。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决定了语篇特点。所以英语行文结构为直线,汉语则为螺旋曲线。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导致了语言中修辞、用词手法的差异。汉语的旅游文本中,经常使用对偶结构和四字格,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情画意盎然的效果,多仰仗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

        相对的,英语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信息的准确传递是最为注重的地方。对景物的描写一般是具体的罗列,是对景象的再现。

        例:Tiny islands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Hunks of c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译文:小岛玲珑,座座相连,如珍珠项链、绕岛周边。珊瑚通透,椰影成片,沙滩似银,美景如诗。

        原文就像一张照片,将景物罗列:珍珠、珊瑚礁等。而译文充分利用四字格的表达形式,把原本代表景物的词语变成了一副生动鲜活的海岛风光图。

        三、审美习惯差异

        汉民族独特的美学观念是社会和文化历程的浓缩,是社会历史和生活经历在心理的沉淀,反映了其特有的思想和审美习惯(包惠南,包昂,2004)。

        传统西方哲学则强调抽象理性思维,在物象关系上,强调模仿以及再现。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学之最高境界应该是 “照事物原本的样子去摹仿”(包惠南,2001)。客观理性的思维特点就体现了出来,而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是句式严整、逻辑理性、简洁自然。

        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成就了长江三峡绝妙的景色。气势雄浑的瞿塘峡,逶迤的巫峡,礁石林立的西陵峡,无不风姿美妙,光彩夺人。

        译文:The great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created by Mother Nature in all her glory. The grandiose Qutang Gorge, meandering Wu Gorge as well as heavily-shoaled Xiling Gorge, all coverd in splendid colors.

        译文把“气势雄伟”等四字形容词组,化为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直接形象地称之为“Mother Nature”,结尾处四个松散并列词组,全部融合成为与上下文衔接的一句话,更反映出英语行文注重逻辑性的特点。

        四、各展其长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考虑到翻译的受众——也就是目的语读者的自身特点,使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词语,从而有意识地填补相应的文化空缺,尽量使译文能够让读者乐于接受,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在各类文体中,古诗词是非常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果能够把文本中的诗句翻译出来,不仅会让读者对景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会给整个文本增色不少。成都杜甫草堂中有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一句诗是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可以说是对自己诗涯的总结。许渊冲先生曾将其译为如下两个版本:

        译文1:A poem may long, long remain,

        Who knows the poet’s loss and gain (joy and pain)?

        译文2:A verse may last a thousand years.

        Who knows the poet’s smiles and tears?

        第一种译文采用浅化的方法,不但使读者了解原诗内容,还具有意美和形美;第二种译文则以具体的笑和泪取代了抽象的得失,虚实相化。这样的译文放在景点介绍中,不仅不会造成语篇衔接断裂,还会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五、结语

        思维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形式、风格的不同,翻译其实是在两种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理解语言差异背后的原因,还需要理解原语的实质,脱去原文的外壳,把汉语的“虚”转化成英语的“实”,虚实相化,各展所长。

        最后附上许渊冲先生模仿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所写的《译经》作为总结。“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