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之我见
2025-09-25 17:43:12 责编:小OO
文档
大学生就业问题之我见

摘要:本文就大学生毕业之后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我们本身面对激烈的竞争应做些什么,展开了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意见与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大学毕业了,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刻也不能等。但是面对屈指可数的就业岗位,我们要到哪里找工作?是择业、创业、待业还是失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应如何脱颖而出,我们应努力做何种人才,中国的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 

  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2009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教育部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今年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明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日在浙江宁波参加“2009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时说。

     根据调查与总结,我做出了2001—2006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的有关图表,更直观的说明了过去几年里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的突增和学生就业率的情况。

图一:2001—2006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图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毕业生数(万)114145212280318413
就业率(%)

8080757372.572.5
(二)“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无疑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根据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的分析和总结,我列出了以下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几点原因:

(一)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1.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

2.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

3.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三)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四)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以上是被大多数人认知的的观点,下面我将说说我的看法:

我们可以将一件商品分的生产为七步: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现在把制造单独拿出来与其他六项构成6加1,我们一直在说我们是一个制造大国,就是因为我们承担了6加1当中的1。而6的产业与公司占我国产业的比例非常少。很多商人想做这个6,但外国企业的打压和国内的大环境下,从事这些行业的就很少了,而更多的是单纯的制造。

而制造行业技术含量低,根本不需要大学生,一个高中生、初中生都可以来做,在生产商品这个产业链中,我们是以产业链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为主的环节,利润最低的环节也是最不需要大学生的环节。当下,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如今已经进入了产业链的竞争而不是产业的竞争。

三、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各级要通过宏观这只“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 

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如重庆市规定,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高校毕业生(目前测算每年可接收毕业生3000人左右)。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从自身来讲,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唯有与其他人形成差异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游戏开发、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产业的兴起,我们要努力从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转型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

[1]东方出版社《解读郎咸平 》2006年6月

[2]新华社《七成高校毕业生认为应先就业后择业》,2009年6月

[3]杨泰。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学位论文。

[4]高山,王静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5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