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战略联盟的生态位协同演化及状态评价_丁浩
2025-09-25 17:43:26 责编:小OO
文档
战略联盟的生态位协同演化及状态评价1

丁浩张朋程霍国辉李菲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青岛市,中国,266555

摘要:战略联盟商业系统具备生物物种生态位的特性,为理清战略联盟的发展与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战略联盟生态位协同演化和状态评价模型,论证了①战略联盟生态位协同演化趋势由联盟的生态位重叠负作用系数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共同决定;②联盟生态位状态随生态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它决定战略联盟的发展阶段。结果表明战略联盟生态位因子是联盟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不同阶段其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因子可能不同,联盟结果阶段,战略联盟的生态位状态趋于稳定。

关键词:战略联盟;生态位;协同演化;突变模型;生命周期

Co-evolution and Status Evalu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Ecological Niche

Dinghao Zhang Pengcheng Huo Guohui Li Feif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266555,

China

Abstract:Strategic alliance business system has biological species nich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clear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alliance between niche, construct the strategic alliance niche co-evolution and state evaluation model,it points out: strategic alliance niche co-evolution trend be determined by niche overlap negative effect coefficient and resource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effect coefficient auditor; alliance niche status is with changes of ecological factors, it decides strategic alliance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rategic alliance niche factor is the inner development impetus, and the league domination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main ecological factor might be different, in union results stage, strategic alliance niche status remained stable.

Keywords: strategic alliance; ecological niche; co-evolution; catastrophe model; life cycle 1910年,自然生态学家Johnson率先提出了生态位概念,1917年,生态学家Grinnel 提出了生境生态位定义即生物栖息地的空间范围。生态位理论经历不断的发展,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类即生境生态位(Grinnel,1917)、功能生态位(Elton,1927)和超体积生态位(Hutchinson,1957)。[1]归结起来,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物种在一定时间、空间的位置以及与相关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既体现了该物种与同一群落的

1作者简介:丁浩(1960-),男,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已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10部;张朋程(1987-),男,汉,四川巴中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邮箱:zhangpengcheng777@163.com;霍国辉(1986-),男,汉,河南郑州人,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李菲菲(1987-),女,汉,山东潍坊,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

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和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快速增长的三种战略方式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是联盟成员间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松散式网络联盟。战略联盟具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以负熵为生,具有生命周期,是开放的、自组织、分层有序的有机体,[2]因此,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战略联盟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商业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联盟的生态位特性使其发展和演化表现为有机化、系统化和关联化。

1、战略联盟生态位

战略联盟生态位是描述战略联盟与其他企业或者战略联盟企业间相关联的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它是生态位理论和战略联盟理论的结合体。战略联盟以获得新市场、新技术、广泛的服务范围、分享联合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分担风险以及联盟伙伴的技巧等为目的(Mohr&Spekman,1994)。[3]战略联盟形成动因决定了战略联盟生态位区别于一般企业间的生态位关系。

1.1 企业间生态位关系

借鉴种群间的生态位关系[2][4],企业间生态位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1-1 企业间生态位关系

主要特征

关系类型

收益

企业A 企业B

中性0 0 企业间彼此无影响

竞争--需求同一资源,两方都有害

偏害-0 企业A受害,企业B无影响

捕食(寄生)+-企业A受利,企业B受害

偏利+0 企业A受利,企业B无影响

合作++企业A、B都受利,彼此分离仍能生存

共生⊕⊕企业A、B都受利,彼此分离不能生存

注:+为增加,-为减少,0表示不变,⊕表示互利性增加

企业间的生态位关系反映企业间相互关系。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对同一资源需求的企业间的竞争程度,同时,企业资源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间生态位的竞争关系最为常见,彼此无影响的中性关系可能不存在。对战略联盟生态位关系而言,联盟与外部企业生态位关系类型以竞争为主,但是,联盟企业间的生态位关系以合作为主,辅以竞争,战略联盟企业间因生态位重叠的竞争不以战略联盟的建立而消失。

1.2 企业生态位重叠与分离

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即该物种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它代表了自然系统中环境资源利

用的多样化程度。物种生态位宽度与它所利用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成正比。类似于物种生态位宽度,企业生态位宽度定义为企业所利用的各种市场资源的总和,它代表该企业适应环境的多样化程度。企业生态位宽度与企业所利用市场环境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成正比,它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特化程度。生态位宽度越宽,企业的特化程度越低;生态位宽度越窄,企业特化程度越高。

定义i B 为企业i 的生态位宽度,根据Levins 生物生态位宽度测定方法,推导出企业生态位宽度公式为:()(){}n n i x x x X x x x f X B ,,,,0,,,2121L L =>=,定义企业环境资源为该区域资源的“生态因子域”,用i E 表示,n i I I I E L ,21·=,其中,i I 表示企业第i 个资源生态因子在其区域的范围取值。若F ¹Çi i B E 表明企业的生态位宽度与所处的资源生态因子域重叠,此时,该区域环境适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5]。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为å==n y ij i P

B 121

,其中,ji P 表示企业i 利用资源j 的个体比例。

1.2.1 生态位重叠

企业生态位重叠程度决定了企业间的竞争程度。竞争结果往往是重叠生态位区域只保留一家企业。根据Levins 的生态位宽度得出生态位重叠指数,[4]

如式:å==s

j hj ij i ih P P B L 1,å==s

j hj ij h hi P P B L 1;其中ih L 为企业i 重叠企业h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hi L 为企业h 重叠企

业i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i B 为以Levins 公式计算的企业i 的生态位宽度;h B 为以Levins 公式计算的企业h 的生态位宽度。企业生态位不重叠时,ih L 和hi L 都为零。企业i 、h 生态位完全重叠时,企业i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正好等于企业h 的生态位宽度(i ih B L =);企业h 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正好等于企业h 的生态位宽度(h hi B L =)。当h i B B >时,虽然企业生态位重叠指数部分绝对值一样大,但是企业i 对企业h 的重叠指数大于企业h 对企业i 的重叠指数,即企业i 对企业h 的重叠指数不一定等于企业h 对企业i 的重叠指数,同时反映了重叠产生的竞争程度不同。企业i 、h 面临的竞争压力与生态位宽度有关,生态位宽度越窄,与其他企业的重叠指数越小,竞争压力越小。

1.2.2 生态位分离

企业存在于共同市场环境时,企业间的生态位必然存在进化即企业为减小彼此竞争而进行企业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分离的方式有生态位压缩、生态位移动以及生态位的协同进化。联盟企业间的生态位分离方式以协同进化为主在市场环境选择的压力下,战略联盟某一企业生态位的进化作用于其他企业的生态位,引起其他企业生态位的变化,形成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系统。企业间生态分离程度可以用w d N P =表示,它是以假设两个企业的资源利用曲线为钟形曲线为前提,其中d 表示平均分离度,w 表示各自的变异度。当生态位充分分离时,w d 值大,当生态位高度重叠时,w d 值小。

1.3 战略联盟生态位的形成

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间的竞争实质就是资源竞争即企业生态位的竞争[5]。企业生态位类似于物种生态位,因此,企业生态位演变同样遵循Logistic 规律。

)1(K N rN dt dN -= 其中,N 表示企业实际利用资源的数量,K 表示一定时间、空间内,企业所达到的资源利用最大容量,r 表示企业的个体瞬时增长率,)1(K

N -表示随着企业实际利用资源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对自身增长其他方面产生的抑制作用。假定企业最初资源利用量为()00N N =,则企业生态位)]exp()1(1[0rt N k k N --+=,表明通过增加资源的最大负荷

量和提高企业个体瞬时增长率可以增加单个企业利用资源数量。战略联盟的形成促进联盟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战略联盟成员生态位宽度的增加,提高了联盟企业的个体瞬时增长率,同时,联盟成员彼此存在,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增加联盟企业生态位宽度的同时特化了联盟企业的生态位。武玉英、田萌等(2008)认为战略联盟形成的前提是完全的生态位分离或者生态位分离程度大于重叠程度。[5]以武玉英、田萌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假设联盟内有A 、B 两个企业,联盟企业同时在某区域生存时,企业A (B )利用同一有限资源要素,对企业B (A )的生存产生负作用,同时,企业A 、B 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企业A 、B 的生存产生正作用。建立两企业的协同竞争方程如下。

ïïîïïíì-+-=-+-=])(1[])(1[1121212222222121211111K N o k K N N r dt

dN K N o k K N N r dt dN (1)

其中,12o 表示由于生态位重叠产生的竞争带来的负作用系数,即企业B 对企业A 产生的相对抑制作用,21o 表示企业A 对企业B 产生的相对抑制作用;12k 表示生态位不重叠部分的资源优势共享、优势互补产生的正作用系数即企业B 对企业A 产生的相对促进作用,21k 表示企业A 对企业B 产生的相对促进作用;)(1212o k -、)(2121o k -表示企业间生态位关系变化产生的相互作用系数,战略联盟形成的前提是01212>-o k 且02121>-o k ,即1212o k >,2121o k >。

2、战略联盟生态位协同演化

战略联盟建立的动因是为实现有限资源的配置最优化、效用最大化。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变化是联盟协同演化的内在推动力。战略联盟形成前,联盟企业间的生态位一般表现为部分重叠,企业间关系为竞争关系。随着战略联盟的建立与发展,联盟企业生态位逐步分离。联盟企业的演化过程受三个因素影响:企业个体适应度、所处市场环境以及与其他企业间的相互竞争。王子龙等(2005)认为衡量企业生态位协同演化的主要因素为生态位宽度,[6]由Levins 生态位宽度测度公式,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用资源数与企业生态位成正比,因此,将式(1)处理得式(2)。

ïîïíì-+-=-+-=])(1[]

)(1[121212222212121111B o k B B r dt

dB B o k B B r dt dB (2) 其中1B 、2B 分别表示企业A 、企业B 的生态位宽度。

2.1 战略联盟生态位静态协同演化

假设联盟企业有A 、B 两个企业,两个企业的生态位重叠负作用系数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恒定。根据式(2)分析A 、B 两个企业的生态位演化工程。由021==dt

dB dt dB 时,即企业A 、B 生态位达到平衡。它们的生态位演化轨迹线1I :0)(1212121=-+-B o k B ;2I :0)(1121212=-+-B o k B 。存在平衡点1I :()÷øöçèæ-12121,0k o ,()0,1;2I :()1,0,()÷ø

öçèæ-0,12121k o 。作联盟企业A 、B 的生态位演化轨迹线图2-1。

图2-1 联盟企业A 、B 的生态位轨迹图

联盟企业A 、B 生态位轨迹图表明联盟企业A 、B 的生态位轨迹线交于E ()

**21,B B 。此时,从任何区域任何出发点的轨迹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趋于平衡点E 即联盟生态位演化的平衡点。

联盟企业静态协同演化模型表明,战略联盟生态位部分重叠时,其中某个企业的生态位空间将被具有竞争优势的另一联盟企业占据,战略联盟企业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战略联盟生态位在平衡点时,联盟企业生态位关系为22121121211

01B k o k B +-+-=,表明战略联盟生态位处于平衡点时,生态位只与1212o k -、21210-k 有关。当1212o k ->21210-k 时,21B B >;当1212o k -<21210-k 时,21B B <;当1212o k -=21210-k 时,21B B =。

2.2 战略联盟生态位动态协同演化

战略联盟协同演化静态模型忽略了随着联盟的发展,联盟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来的正作用系数和生态位重叠带来的负作用系数将逐渐减小。假设联盟企业A 、B 的正负作用系数都随时间t 变化而变化,设它们为)(12t o 、)(21t o 、)(12t k 、)(21t k ,显

然它们的关系满足0lim lim 211211====o o t t t t ,*==12122lim k k t t ,*==21212

lim k k t t 。则协同演化动态模型方程为:

ïîïíì-+-=-+-=]))()((1[]

))()((1[121212222212121111B t o t k B B r dt

dB B t o t k B B r dt dB (2) 令021==dt

dB dt dB 时,即企业A 、B 生态位达到平衡。联盟企业A 、B 的协同演化动态轨迹线1I :0))()((1212121=-+-B t o t k B ;2I :0))()((1121212=-+-B t o t k B ,平衡点1I :()÷øöçèæ-)()(1,01212t k t o ,()0,1;2I :()1,0,()÷ø

öçèæ-0,)()(12121t k t o ,另外随着时间推移,联盟企业存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达到极限值,生态位重叠作用系数达到极限值零,同时,为保持联盟成立的前提条件,即01212>-o k 且02121>-o k ;图2-2为联盟企业生态位动态轨迹线。

图2-2 联盟生态位动态演化轨迹示意图

(1))()(1212t o t k -与)()(2121t o t k -的变化率都保持同样的速率下降时,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平衡点将时刻位于E 0点。

(2))(12t k 、)(21t k 的变化率都小于)(12t o 、)(21t o 的变化率时,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平衡点某时刻位于E 1点。

(3))(12t k 、)(21t k 的变化率都大于)(12t o 、)(21t o 的变化率时,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平衡点某时刻位于E 2点。

(4))(12t k 的变化率小于)(12t o 、)(21t k 的变化率大于)(21t o 的变化率时,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平衡点某时刻位于E 3点。

(5))(12t k 的变化率大于)(12t o 、)(21t k 的变化率小于)(21t o 的变化率时,战略联盟企业的生态位平衡点某时刻位于E 4点。

联盟企业间的生态位变化关系取决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和生态位重叠负作用系数的变化率,不同变化率决定了1212o k -与2121o k -的变化,考虑到)(12t k 、)(21t k 、)(12t o 、)(21t o 存在极值,战略联盟生态位最终都会在E*处平衡即

îíì=+-=+-**01011

2122121B k B B k B 的相交点E*,且22112111B k k B ++=**。战略联盟稳定时期的生态位关系只与联盟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极限值有关。

一方面,联盟企业协同演化动态模型表明战略联盟企业协同演化路径取决于正负作用系数的变化率关系,但最终的平衡点E*只与联盟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极限值决定,说明联盟生态位协同演化路径的无后效性。另一方面,联盟企业生态位重叠负作用系数随时间的推移将趋于零。

3、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评价

战略联盟企业生态位反映联盟的发展状态。战略联盟的发展阶段由联盟生态位演化状态决定。

3.1 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

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是战略联盟的内在演化规律(Botys&Jemison ,19;Zuckenman ,1987;Duyeretal ,1987;Wilson ,1987),[3]它是动态发展过程。Das&Teng (2002)认为战略联盟的发展包括了形成、运作和结果等三个阶段[7]。形成阶段是企业间通过契约建立联盟;运作阶段是战略联盟实施签订的契约,该阶段的联盟可能快速成长、重构和终止。最后是结果阶段,是战略联盟收获、评估阶段,该阶段战略联盟可能稳定发展、重构、衰弱和终止。徐嶶、程新章等(2004)将联盟发展分为寻觅与选择阶段、明确目标阶段、边界确定阶段和创造关系价值阶段。[3]考虑到战略联盟动态发展以及各阶段彼此特性,选择Das&Teng 的三阶段模式建立联盟企业生态位状态评价模型。

3.2 战略联盟的生态位及生命周期

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其生命周期是战略联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使生

图3-1 战略联盟生态位环境因子示意图[8]

其中:资源、需求作为利导因子,为联盟生存提供环境,引导战略联盟向着共同目标有序变化;技术、制度作为因子,调节战略联盟生态位的演化,控制和过滤战略联盟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促进和战略联盟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系统中仍存在小概率的偶然因素,可能引起战略联盟组织不平衡演化。

战略联盟生态位的构成成分即生态因子,引导、调节战略联盟的有序变化,对联盟企业生命周期的交替起支配作用。

3.3 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评价

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决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和占主要支配地位的生态位因子。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评价模型从战略联盟和战略联盟企业两个角度设计指标体系。战略联盟指标体系需要反映战略联盟整体的效益;战略联盟企业指标体系反映企业间协调能力和信任关系。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评价模型结合系统论和突变论的思想,将战略联盟的生态位状态进行层次化处理,需求、资源、技术和制度作为一级指标,战略联盟生态位其他级指标因战略联盟组建方式而异,不再探讨二级指标,仅作简单标示。

根据势函数理论将战略联盟生态位分为两个层次:生态位为状态变量,需求和资源

因子为控制变量;衡量需求和资源状况时,需求和资源因子为状态变量,技术和制度因子为控制变量。[1]依据突变理论,势函数控制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变量共同合力作用将关系势函数达到极值的可能性,影响系统质态能否发生突变。因此,可以利用突变数学模型拟合系统的统计和观测资料,建立系统动力方程,准确预测和决策系统的运动。突变论模型具体有:①折叠型突变函数:ux x x f +=3)(;②尖点型突变函数:vx ux x x f ++=24)(;③燕尾型突变函数:wx vx ux x x f +++=235)(;④蝴蝶型突变函数:wx vx ux tx x x f ++++=2346)(。其中,t 、u 、v 、w 分别表示指标x 下的指标标准值。按式å==n

i i x f 10)((n 为因子数)建立突变函数的分歧点方程,再得归一式。折叠型突变函数归一式:{}u x u =;尖点型突变函数归一式:{}3,v x u x v u ==;燕尾型突变函数归一式:{}

43,,w x v x u x w v u ===蝴蝶型突变函数归一式:{}

543,,,t x w x v x u x t w v u ====。

考虑到指标体系可能存在互补影响,对底层指标采用平均数计算x ,如假设二级指标制度因子存在四个三级量化指标,则制度因子值为4)(543t w v u +++。需求、资

源、技术和制度可以对企业生态位直接发挥作用,且互补影响小,因此联盟企业最终生态位状态值按照“大中取小”的原则确定状态x 值。[8]

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结束即联盟的解散或者重组在联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这就要求评价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判断战略联盟发展状态以及主要支配生态因子。定期采集战略联盟的底层指标值,按照突变理论的思路确定和比较各期的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t x 值,为分析战略联盟发展状态提供信息。

对于不同方式建立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各发展阶段生态位状态基本一样。联盟建立阶段,企业为了获得伙伴企业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以有充足的资源实施价值战略(Das& Teng ,2002),资源和能力互补为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的前提,该阶段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因子为资源、需求。联盟运作阶段,联盟伙伴企业间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惯例与规则慢慢建立起来,企业彼此间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认识,行为更加规范,该阶段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因子是制度。联盟结果阶段,联盟可能会成为一个日益感知自己身份和文化的稳定成熟的组织(Marshall& Nguyen& Bryant ,2005),该阶段联盟企业间的

图3-2 战略联盟生态位生命周期变化图

其中,B*为战略联盟生存的最适生态位时的生态位宽度,T1、T2、T3分别表示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的联盟建立、联盟运作、联盟结果阶段。图3-2,战略联盟生态位不断趋于最适生态位,且波动幅度不断减小,准确地反映了战略联盟生态位的变化关系和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位因子。

4、结论

联盟企业间生态的变化区别于非联盟企业生态位的变化,联盟企业间生态位的协同演化是联盟生态位研究的重点,它是由联盟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正作用系数、生态位重叠负作用系数的差值以及它们的相对变化率决定。战略联盟生态位因子是联盟生命周期交替的内在推动力,战略联盟的不同发展阶段,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因子可能一种,也可能是多种共同作用。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评价能有效识别战略联盟的发展状态和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生态因子,在联盟结果阶段,战略联盟生态位状态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 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企业生态位对企业战略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博

士论文,2004.

[2] 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30-131.[3] 徐薇,程新章.战略联盟的动因及其生命周期[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21-23.

[4]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武玉英,田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研究[J].统计与决

策,2008,(6):174-176.

[6]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集群企业生态位协同演化模型研究[J].工业技术经

济,2005,24(9):52-55.

[7] 朱奕,陈利明,褚小辉.战略联盟不同发展阶段伙伴企业间信任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

究导刊.2010,(6):33-34.

[8] 关涛,高晶,李一军.电子企业集团生态位状态的突变模型[J].2009,41(2):281-28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