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粘钢施工方案
2025-09-25 17:42:37 责编:小OO
文档


工程名称:XXX大厦结构加固改造工程

粘 贴 钢 板

施 工 方 案

二零零七年三月三十日
第一章 编制依据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三章 主要施工方法 

第四章 安全技术措施 

附表:一 

附表:二

 

第一章  编制依据

一、施工图纸:XXX大厦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图纸

二、改造工程施工所涉及到的主要规范规程

2.1《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CECS25:90)

2.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JGJ116-98)

2.3《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CECS77-96)

2.4《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2.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6《建筑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 (JGJ46-2005)

2.7《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JGJ80-91)

2.8《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三、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各种有效版本规范、规程、图集及文件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粘贴钢板加固的范围

本工程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在十四层1-5/A-C轴框架柱、地下二层2、3轴/D轴墙体新开1700×400洞口及地下二层管井原有洞口新扩560×300洞口,经设计方认可对新开洞口处采用粘钢进行加固。墙体三面粘贴6㎜钢板并用M12@300胀栓(通栓)对钢板交错布置进行紧固,钢板与混凝土间用压力灌注结构胶的方式连接成受力整体。依据施工图纸的要求,框架柱采用外包钢板加固,用压力灌注结构胶的方式,材料采用-80×6@330缀板与L125×10(L160×10)的钢板和结构胶,钢板连接处采用焊接,缀板钢板与混凝土间用CGM灌注的方式连接成受力整体。(后附图)

二、工程特点

2.1施工特点:

本工程属于新建项目,在对原有剪力墙、板新开洞口时,容易对原结构造成损伤,必须采用无振动静力切割拆除,开洞之前,必须在开洞的剪力墙两侧的梁、板下设支撑,进行卸荷处理。

2.2施工条件

该工程施工时,气候和环境对粘贴钢板的施工无影响。

2.3工程范围

对原结构的框架柱、墙和板进行粘贴钢板进行加固施工。具体详见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三章   主要施工方法

(一)粘钢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构件,如梁、柱、剪力墙的粘钢加固。

二、施工准备

2.1主要机具:电焊机、等离子切割机、角磨机、电箱、砂轮片、钢丝刷。

2.2辅助机具:电锤、手吹风、氧气、乙炔、搅拌器、棉丝、墨斗、墨水、线坠、水平尺、盒尺、石笔、红蓝铅笔等。

2.3主要材料:YT牌结构胶、6㎜钢板、-80×6缀板、L125×10(L160×10)角钢、丙酮。

2.4作业条件:

2.4.1 施工前先清理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清除施工面浮土及污渍。

2.4.2 根据图纸要求,放出粘钢位置线。

2.4.3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序,防止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

三、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清理障碍物——放线、验线——电锤打锚栓孔——清理粘钢混凝土结构面——钢板下料、钻栓孔——钢板除锈——钢板拼装——涂胶粘钢——刷防锈漆——报验

3.1障碍物清理

3.1.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予以清理,总的原则是方便施工为宜。

3.1.2现场质检员核查清理状态,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序。

3.2放线、验线

3.2.1 放出钢板粘贴位置线点位置线。

3.2.2 现场技术员(工长)复核放线无误后,方可开始施工。

3.3  钻孔

3.3.1 根据施工方案要求,确定植栓钻孔规格。

3.3.2 接好电锤电源,进行钻孔施工。

3.4清理粘钢混凝土结构面

3.4.1 用角磨机打磨混凝土表面。

3.4.2 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浮尘吹掉。

3.4.3 请甲方、监理、总包负责人,对打磨后的混凝土表面进行验收。

3.5钢板下料、钻植栓孔

3.5.1根据图纸所要求的尺寸下钢板料。(特殊情况请甲方、监理、总包负责人研究后在定)

3.5.2根据植栓的分布,在钢板相应位置钻孔。

3.6 钢板除锈

3.6.1钢材表面打磨:钢材粘接面,需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用砂轮磨光机打磨出金属光泽。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纹路应与钢材受力方向垂直,其后用棉丝沾丙酮擦拭干净。

3.6.2 报请监理或总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粘钢作业。

3.7钢板拼装

3.7.1在需要粘钢的位置将下好的钢板拼装好。

3.7.2拼装好后的钢板位置与实际位置偏差不允许大于规范允许偏差。

3.8配制结构胶

3.8.1严格按结构胶说明书提供的配比配制,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以40~50分钟用完为宜。

3.9粘贴钢板:

3.9.1用小铲刀将配制好的结构胶均匀涂抹在钢材表面和混凝土表面上,抹胶厚度l~3mm,中间厚,边缘薄。将钢材粘贴到混凝土表面,粘贴到位后,立即用夹具或支撑固定,并逐步加压,使胶从钢材边缘挤出,同时要不断清理挤出的胶。

3.9.2带胀栓的粘钢加固:用小铲刀将配制好的结构胶均匀涂抹在钢材表面和混凝土表面上,抹胶厚度1~3㎜,中间厚,边缘薄。在钢材上按照胀栓的位置打孔,将钢材上的孔与胀栓对准粘贴到位后,立即上紧胀栓,紧固胀栓时要求顺着同一方向逐个拧紧,使胶从钢材边缘挤出,同时要不断清理挤出的胶。

4.10刷防锈漆

4.10.1 清理钢板余胶至原钢材面。

4.10.2先刷一道防锈漆,待干后,再刷第二道防锈漆。

4.10.3如有防火要求规定涂刷防火涂料。

4.11报验

3.11.1全部完成后,报请监理或总包验收。然后填写隐检资料,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报验认可单,请总包负责人、监理签字。

3.11.2整理所有工程必须的资料移交给总包单位,以便整个工程资料的完整性。

四、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4.1.1粘钢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加固行业施工规范。

4.2允许偏差项目,见表

序号检项目粘接面积检验方法
1锚固区粘钢不小于90%用小锤
2非锚固区粘钢不小于70%用小锤
五、成品保护

5.1钢板打磨后注意保护防止再生锈。

5.2刷防锈漆两道,根据设计要求喷涂防火涂料。

5.3对粘贴到位的构件做好标示工作。提醒其他人员防止在结构胶固化时间内对粘贴钢材扰动。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粘钢结构胶严格按照比例配制,必须搅拌均匀。

6.2打锚栓孔前必须放线。

6.3拼装钢板时,要将钢板紧贴混凝土表面。

6.4用角磨机打磨钢板表面:要求纹理粗重且与受力方向垂直。

6.5所有焊接施工应在注胶前完成。

附录:

粘钢加固工程应对粘钢的拉拔和剪切性能做现场检测试验。试验由施工方委托有国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现场测试,出具盖有MA章的检验报告。具体检测方式见下图:

       粘钢检测结果将已检验报告形式给出。

七、粘钢胶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8.1配置粘钢胶的甲、乙两组份应密封贮存,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8.2操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好防护口罩;

8.3施工场所应配备各种必要的灭火器,以备救护;

8.4擦拭用的丙酮应严格控制,尽可能使用小口径容器,严禁将擦拭用的棉纱和毛刷、容器随处乱扔,必须统一处理。

8.5丙酮的使用应注意远离火源(包括各种明火和暗火)。

(二)包钢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一、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构件,如梁、柱、剪力墙的包钢加固。

二、施工准备

2.1主要机具:电焊机、等离子切割机、磁力钻、角磨机、电箱、砂轮片、钢丝刷。

2.2辅助机具:电锤、手吹风、氧气、乙炔、搅拌器、棉丝、墨斗、墨水、线坠、水平尺、盒尺、石笔、红蓝铅笔等。

2.3主要材料:结构胶、钢板、丙酮。

2.4作业条件:

2.4.1施工前先清理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清除施工面浮土及污渍。

2.4.2根据图纸要求,放出包钢位置线。

2.4.3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工序,防止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场地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

2.4.4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三、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1.施工顺序:

放线、验线→混凝土面和钢板基面处理→组装钢板、焊接→埋管注胶→验收

2.放线、验线:

清理工作面,在包钢位置处放出包钢控制线,并对放线位置由有关单位相关人员检验

3.基层表面打磨:

3.1.混凝土表面打磨:混凝土表面包钢的部位必须打磨掉混凝土浮层,直至完全露出混凝土结构新面,混凝土表层出现剥落、蜂窝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以剔除,并用指定材料修补,裂缝部位应首先进行封闭处理,直角处磨出小圆角。打磨完后用压缩空气吹净。

3.2.钢材表面打磨:钢材粘接面,需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用砂轮磨光机打磨出金属光泽。打磨粗糙度越大越好,打磨纹路应与钢材受力方向垂直。

3.3.打磨工作完成后,现场负责人检查打磨工作,报请总包及监理验收。

4.拼装焊接:

4.1.在钢板上对照螺栓孔位置打孔,根据图纸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钢材进行组装,组装到位后,将螺栓两头用螺母拧紧,使钢板固定好,然后进行焊接,焊缝应符合设计及《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要求。

5.埋管注胶:

5.1.焊缝检验合格后,用环氧砂浆沿钢材边缘封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埋管位置及间距。如不埋管,可在钢材表面钻φ6注胶孔,间距不大于500mm。

5.2.高压注胶:严格按结构胶说明书提供的配比配制结构胶,搅拌均匀后方可使用。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以40~50分钟用完为宜。用气泵和注胶罐进行注胶,注胶顺序依照竖向从下向上的顺序,水平方向按同一方向的顺序,注胶时待下一注胶管(孔)溢出胶为止,依次注胶,直至所有注胶管(孔)均注完。最后一个注胶管(孔)用于出气孔,可不注胶,注胶结束后清理残留结构胶。

6.竣工验收:

结构胶固化后用小锤轻轻敲击钢材表面,从音响判断粘接效果,如有个别空洞声,表明局部不密实,需再次用高压注胶的方法补实。

7.防火防腐:

7.1 清理钢板余胶至原钢材面。

7.2先刷一道防锈漆,待干后,再刷第二道防锈漆。

7.3有防火要求,按规定涂刷防火涂料。

8.报验

3.10.1全部完成后,报请监理或总包验收。然后填写隐检资料,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报验认可单,请总包负责人、监理签字。

3.10.2整理所有工程必须的资料移交给总包单位,以便整个工程资料的完整性。

四、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4.1.1包钢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加固行业施工规范。

4.2允许偏差项目,见表

序号检项目粘接面积检验方法
1锚固区包钢不小于90%用小锤
2非锚固区包钢不小于70%用小锤
五、成品保护

5.1钢板打磨后注意保护防止再生锈。

5.2刷防锈漆,根据设计要求喷涂防火涂料。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结构胶严格按照比例配制,必须搅拌均匀。

6.2打胀栓孔前必须放线。

6.3拼装钢板时,要将钢板紧贴混凝土表面。

6.4用角磨机打磨钢板表面:要求纹理粗重且与受力方向垂直。

6.5所有焊接施工应在注胶前完成。

第四章  安全技术措施

一、安全防护措施

1.对现场的预留孔洞,必须进行封闭覆盖,危险处,在边沿处设置两道护身栏杆,并应于夜间设红色标志灯。

2.各施工用架严格按照脚手架安全技术防护标准和规范搭设。

二、临时用电措施

1.建立现场临时配电线路必须按规范架设,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不得采用塑胶软线,不得成束架空敷设,不得沿地明敷暗设。

2.施工现场内所有电箱的内部设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箱内电器必须可靠、完好,其选型、要符合有关规定,开关电器应标明用途。电闸箱内电器系统统一式样、统一配制,箱体统一刷涂桔黄色,并按规定设置围拦的防护棚,流动箱与上一级电闸箱的联接,采用外插联接方式。

3.的配电系统必须按部颁标准采用三相五线制的接零保护系统,非系统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接零或接地保护方式。各种电力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装置的选择应符合规定。

4.在采用接地和接零保护方式的同时,必须设两级漏电保护装置,实行分级保护,形成完整的保护系统。漏电保护装置的选择应符合规定。临时用电做到一机、一闸、一保险,配电箱应有门锁及防水措施。

三、消防管理措施

1.为加强本工程场内的消防工作,确保施工期间无火灾、火险事故,保障施工生产能正常进行,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现场安置消防水桶、铁锹、钩子、铲子等消防用具。

3.建立各级消防责任制,制定消防制度,并监督严格执行。

4.建立明火申请用火证制度,施工现场禁止吸烟,控制火源。

四、施工、质量安全要求

1.在施工过程中,坚决执行《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操作工程》,并严格遵守现场规章制度,非电工不得擅自接电,接电时必须请电工操作。

3.电源电器由专人负责,严密注意电箱机械是否漏电。

附表:一

主要劳动力人数统计表

序号名     称人数备       注
1工程管理人员7现场工程管理
2技    工8施工安装
3普    工13施工作业
合    计28
附表:二

主要机械设备投放计划

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额定功率(KW)

备   注
1电锤T76瑞士120.95
2手持电钻B-200北京20.5
3钢丝刷15
4二级箱4
5移动电箱16
6角磨机日立30
7电焊机BXI-300天津210.5
说明:其它零散设备由公司统一考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