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师上传 开题报告(08届开题报告样式)
2025-09-25 17:40:44 责编:小OO
文档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本研究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村落的衰败与现代社区的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两大主题背景。

自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最低生活保障的关注都转移到了农村,但对于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仍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难点问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对福州市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更好的认识所面临的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探讨更适合这个地区的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的办法。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王静(2007)在城市低保问题上认为如何实现低保无业人员再就业是一个有很大难度的问题,而促进就业的局限性挫伤了就业者的积极性,与低保标准相比,再就业收入偏低,促进就业的激励略显单薄,导致有就业愿望的低保人员放弃就业机会。另外未规定低保救助的期限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思想,救助标准的平均化不能体现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制定不规范、不严谨导致钻漏洞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存在如家庭收入难以核查和监控,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机制,低保管理工作的人员保障与协调不够等管理和服务中的问题。该作者认为应当改进和完善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鼓励就业的力度;加快实行分类、分层次的救助,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主动就业;加强对个人收入和人户分离情况管理;充实低保工作力量,加快低保信息化建设进程;统一成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聂志坚(2007)认为在城市低保上,低保制度的实施主体还存在着理念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误区,城市低保制度的经济状况调查仍然需要很多改进和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还有待提高。应当在加强财政投入的力度,改善财政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为城市低保人群提供医疗救助方面的制度安排,并要完善配套措施,扩大就业机会,在长期基本的低保待遇给付基础上,增加偶尔的针对节假日的待遇给付,进一步关注城市低保人员的生活质量,尊重低保人员的人格尊严。

王俊刚,袁高鹏(2007)认为在城市低保实施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不准确,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不及时,工作机构和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制度衔接困难,协助低收入者脱贫的措施少。应当首先强化对低保工作的认识,并依法规范低保工作,要加强低保工作力度和扩大就业扶持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周乔亮(2007)认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线”。而全国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收入界定比较困难,资金支出压力增大,低保标准有待提高,动态管理亟需加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目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科学制定保障标准,严格界定保障对象,同时严格执行,规范工作运行程序。制定相关、完善低保制度,落实资金,按时发放,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并跟踪督查,实行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多方救助,落实配套。建议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并切实做好动态管理,充分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同时加快社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设,确保低保工作落到实处,加强低保资金的监管,规范低保资金的运作,还要制定优惠,确保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王宁,姜凡(2007)认为在完善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侧重以城市低保制度为核心,辅以各项配套措施,努力构建综合性低保救助制度。城市贫困是一种相对贫困,因此城市低保制度不仅要保证低收入群体维持生存的最低生活需求,还需要将目光转向城市居民生活中支出份额越来越大的医疗、教育和培训、住房等方面,应不同困难群体的不同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应的配套制度。其次,加强职业介绍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福利单位的管理,促进再就业。各地区都应该建立合理数量的服务机构,配置合适人员,并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充足可靠的就业信息。第三,采取分类救助,加大对重度贫困家庭的照顾。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员采取不同救助方式更有助于满足受助对象的切实需求,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王宁,黄亮(2007)认为昆明城市低保存在对低保对象的核实困难的问题,而低保基层服务机构隶属关系不明及其工作困难也同样很严峻,低保居民的生活状况和需求的满足也需要关注,该作者还提到了城市低保制度的伦理缺陷问题。而对于改善这些情况的建议,则认为我们应该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相关配套的,在保障标准的制定上应该由召集民政、劳动、财政、计划、经济、统计、工会等相关部门的专门人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标准,可以在一个地区制定一个标准,也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保障对象制定几个标准,并且定期进行修改。提议建立社会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将低保对象的家庭资料,包括家庭成员的年龄、工作经历、健康状况、特长、收人情况、家庭财产状况等一系列信息输入统一的数据库, 经常核实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通过互联网,在民政、财政、劳动、银行等部门实行资料共享。应该着力改善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引进专业工作人员从事低保工作,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增加办公经费等。在对低保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行救助的同时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应该充分尊重低保居民的人身尊严、关注其道德价值和公民权利的实现。认为在对城市贫困群体承担官方救助责任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进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实行“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形式,以壮大社会救助的力量,提高社会救助的质量。

赵德江(2007)认为我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虚瞒报等违规现象严重,缺乏规范性,配套措施不完善,管理缺乏科学性,而且保障作用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对于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作者建议应当先要健全和完善立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主导型的最低生活保障模式,同时建立社会互助机制,并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和保障标准,建立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

康蕊(2007)认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于城市居民的一项“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又是最基础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中表现出了五对矛盾,它们是“该保的没保”与“不该保的保了”并存;“普惠”与“歧视”并存;“统一”有余,个性化、特殊性不足;低保工作难度大与低保工作人员素质低、低保管理工作经费少并存;缺乏与其它社会保障的有效衔接。对于如何完善城市低保,该作者提出首先应当加大投资,做到“应保尽保”,并建立诚信机制, 做好身份识别。同时提高低保保障标准,配套多种保障项目,增强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还要做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建立综合性救助体系。

何怡卿(2007)在其文章中提到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成倍增长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的审核条件和方法存在着漏洞,包括难以核实低保对象的收入,申请时间问题,核实低保对象工作力量薄弱,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人意见突出等。而对于解决对策该作者则认为首先要科学制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的审核条件和方法,制定低保对象的审核条件和方法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采取借助银行的实名制核实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的手段,并推行实行低保标准额度的浮动制。其次是要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申报、稽查和处罚制度,加大力度推行低保对象重新就业申报制度,提高低保对象的自觉意识,同时建立低保制度的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就是要为低保对象创造就业的条件与机会。

姚建东(2007)从制定的角度对于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该作者认为应当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有效发挥城市低保制度的基本功能。同时提高科技含量,完善城市贫困人群的甄别技术体系。还应当建立配套制度,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并广辟财源,完善城市低保财力支持体系。健全机构,完善城市低保管理体系。

曹艳春(2007)在对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几点关于低保的建议,该作者认为应当对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提高标准,建议每年根据上年平均工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增长率进行定期调整,使贫困者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进而施行分层梯度式“低保”标准。所谓“分层梯度式最低生活保障金分配制度”,是指根据绝对贫困、基本贫困和相对贫困制定具有梯度的保障制度,先对处于绝对贫困中无法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人群提供救助,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对基本贫困者、相对贫困者等特殊困难人群进行救助,满足不同规模与结构、处于不同境况的家庭的救助需求。最后是建立互动支持系统,促进“低保”受益者就业。

尹志刚(2007)在研究低保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的状况和问题时提出了对我国现行低保制度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该作者认为我国的低保制度是在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甚至存在诸多空白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把上面其他安全网没有兜住的人员和业务一股脑都兜了下来,以至于目前低保制度承受的压力似乎要把这张网撑破。而且现行的低保制度存在超越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使得吃低保成为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资格。由于我国的金融及货币流通制度存在暗箱操作,透明度很低,因此,各种灰色、黑色收入无从调查和核实。还有部分社会成员对低保制度的依赖。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至今远没有完全消除,部分社会成员的市场经济观念薄弱,“等、靠、要”意识强烈,对申请低保持一种“不要白不要,不吃白不吃”的心态,千方百计要挤入低保队伍,而且一旦获得低保资格,就坚决不退出。

李湘楠(2006)认为随着低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低保制度的许多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包括隐性收入调查难,也就是对象的收入核实问题难问题,进保容易退保难,理解有难度,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工作条件不完善,保障水平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低保对象就业难等问题。该作者建议加强有关低保的宣传工作,注意规范低保操作程序,加强低保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对低保户的素质教育工作,并加强低保资金管理。

姜锡明,曹莉(2006)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研究中提出各地州筹集资金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和自治区补助力度的加大,使地州产生了依赖思想。而低保制度促进就业的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表现为未能与失业保险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拉开距离,相互衔接;另一方面,一些地州的低保标准过高,脱离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懒汉现象,不利于促进再就业。同时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对于完善该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该作者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并树立“就业保障导向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新观念。同时应当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优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业务流程。还应当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基础工作,并科学界定保障对象的范围和保障标准。

许应春,李妹妹(2006)认为我国低保制度的财政压力大,资金来源渠道窄,筹集机制不合理,且救助标准偏低,难以维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与此同时,还存在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于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建议,该作者提出首先应当稳定低保资金的来源,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筹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针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低保救助工作。

2.存在的问题

虽然研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的文章数目繁多,但是研究福州市低保问题的文章却寥寥无几。而每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情况,上述文章所写的有些问题福州市并没有,所以相对的对策也不是太适用,因此有必要调研福州市的低保情况并找出适合我市具体情况的解决对策。许多文章的观点并不是十分全面,也需要根据福州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来探讨出最佳的改善城市低保的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分析福州市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现状,并总结福州市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该地区具体情况的解决方法。

2.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论文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改善福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情况,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德江.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4):72-74.

[2]姚建东.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7(08Z):53-54.

[3]王俊刚,袁高鹏.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2007(7):63-65.

[4]王静.城市低保及管理方式探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53-57.

[5]聂志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报告[J].长春党校学报,2007(2):68-71.

[6]王宁,姜凡.各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有效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6):83-85.

[7]王宁,黄亮.昆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探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1):81-84.

[8]康蕊.浅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太原党校学报,2007(1):42-43.

[9]何怡卿.试论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经贸:下旬,2007(06Z):49-50.

[10]曹艳春.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29(2):15-20.

[11]周乔亮.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思考[J].电子财会,2007(1):60-62.

[12]尹志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的状况、问题及对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66-72.

[13]李湘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控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2S):50-51.

[14]姜锡明,曹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财经,2006(3):17-19.

[15]许应春,李妹妹.完善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J].

人口与经济,2006(2):66-69.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步骤、预期目的

(一)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实证研究法、统计调查分析法。

(二)研究步骤

1.检索文献,掌握全面的文献资料;

2.调研中收集相关的实际数据;

3.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4.结合专业理论研究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三)预期目的

希望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在实际的研究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来完成整个课题的调研,并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论文成果。

三、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一)研究工作总体安排

在论文写作初期先大量阅读各相关文献,借鉴学习前人的写作技巧和行文方法,有个大致的论文框架。然后在充分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定出初稿。最后是对论文的不断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充实。

(二)具体进度

1.2007年11月至12月,完成选题,文献查阅和资料的收集,确定写作提纲。

2.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并上交给论文指导老师。

3.2008年2月,将论文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并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4.2008年2月至5月,结合论文实地研究资料,完成论文的二次修改,并提交指导老师修改。

5.2008年5月,完成论文的定稿。

6.2008年6月,准备论文答辩。

四、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五、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院审查意见:

                       

                              分管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