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eaching Progra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 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共建人类的多元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了解文学范围的比较研究。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广泛运用综合、分析、例证、对比、辐射式思维、点面结合、课堂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作品分析与欣赏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同时,辅以多媒体、电化教学、课堂讨论、观看录像、小论文写作等其他方法。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导 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机制
第二节 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第三节 比较文学研究者的知识装备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兴起的先决条件、比较文学兴起的内在依据以及比较文学兴起的思想条件和学科基础。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1、开放性
2、综合性
3、跨越性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1、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可比性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重要概念
1、国别文学
2、世界文学
3、总体文学
4、比较文学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的内部体系
1、法国学派
2、美国学派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把握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特征规律,将一些与比较文学相关范畴的关系加以区别,了解比较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类型,以便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时获得方的支持。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西方比较文学的历史:
1、“史前史”
2、学科史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
1、“史前史”
2、崛起期
3、发展期
4、滞缓期
5、全面复兴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现状
1、关于学派的冲击
2、关于新理论的冲击
3、关于文化研究的冲击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东西方比较文学的历史以及比较文学所面临的关于学派、新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冲击。
第四章 比较文学原著研读
第一节 巴斯奈特
第二节 韦勒克
第三节 艾金伯勒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解读一些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比较文学。
第五章 文类学
第一节文学的分类、文学体裁研究。
第二节文类实用批评、文学风格的研究。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文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它们的研究概况和操作方法。
第六章 主题学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1、人物形象的演变史
2、母题、主题、题材、情境
3、意象和套语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主题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掌握它们的研究概况和操作方法。
第七章 译介学
第一节 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1、传统的翻译研究
2、比较文学中的翻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
第二节 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史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区别比较比较文学中的翻译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之间的不同。
第八章 比较诗学
第一节 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与方
1、西方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探寻
2、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与对话研究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东西方诗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的探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与对话研究。
第九章 跨学科研究
第一节文学与艺术
1、关于艺术的分类及其范畴
2、文学与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3、文学与艺术的差异
4、文学与艺术的相同
第二节文学与宗教
1、“宗教”的来历
2、文学与宗教的相同
3、文学与宗教的相异
4、文学与宗教的互渗交叉
第三节文学与哲学
1、文学与哲学的相同
2、文学与哲学的相异
3、文学与哲学的互渗交叉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科际研究包括的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
等领域,了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是一必然,注意文化内涵的探讨仍要把握文学性的特点。
第十章 比较文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聚焦中外文学作品的相关描写,透析文学创作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会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同时突出比较文学的文学性。
学时分配
章 | 教学内容 | 学时分配 |
导论 | 3课时 | |
一 | 比较文学的定义 | 3课时 |
二 |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 5课时 |
三 |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课时 |
四 | 比较文学原著研读 | 3课时 |
五 | 文类学 | 3课时 |
六 | 主题学 | 4课时 |
七 | 译介学 | 2课时 |
八 | 比较诗学 | 2课时 |
九 | 跨学科研究 | 2课时 |
十 | 比较文学实践研究 | 2课时 |
合计 | 32课时 |
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陈惇 孙景尧 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4.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5.基亚 颜保译.比较文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6.梵第根 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第一版.:商务印书馆,1972年
7.Susan Bassnett.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Blackwell,1993
8.孟华编译.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9.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执笔人:岳峰 审核人:史成明 专业负责人:陈义海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