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湖北2012届八校第二次联考语文-参
2025-09-25 17:40:48 责编:小OO
文档
湖北省八校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

1.C(A蓬—篷;B 焕—涣,解jiè;D靡mǐ)

2. D(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C(A成分残缺,“等”后加“问题”;B语序不当,“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便利”位置互换;D搭配不当,“提高”改为“觉醒”或“增强”)

4.A(范围由大至小,由“世界”而“人间”,然后是“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最后才到大小三十六峰。是对前面的小结)

5.A(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温顺世故的袭人,忍辱吞声的尤二姐)

6.B.(“中”,应该解释为“符合”。课内《劝学》有“其曲中规”可作参考)

7.C.(①句是杨达卿先生对“为善施义”的思想认识,不属于“言行”;④句是“为善施义”所产生的社会效果;⑥是社会名流对杨达卿先生的赞颂,不是“直接”而是“间接”表现其“为善施义”的)

8.D.(A“父子夫妇相食”于文无据;B“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不对,应是让饥民种树,再提供粮食,使其有自食其力的感觉。C《万木图》不是阮德柔绘制的,是他命画工绘制的)

9.(1)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发”“振”“号于众”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当时的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高”“工/作”“图/表”各1分,句意正确1分)

10.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九处停顿,每三处1分)

11.(1)孟诗语言平淡,但内涵丰富。这几句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2分)描绘出傍晚归来的村人的安闲从容,以及自然界景物的静谧优美,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2)结构上:点题,以“重阳”点明题目中的“秋”字;首尾照应,以相约“共醉重阳”与诗歌开头四句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至登高相望等内容相呼应。(2分,两点答对一点即可)思想内容上: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2分)

12.(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鹏之徙于南冥也(3)虽九死其犹未悔(4)倚南窗以寄傲(5)望帝春心托杜鹃(6)赢得仓皇北顾(7)犹抱琵琶半遮面(8)岩扉松径长寂寥

13.B(A.表述不当,原文意思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不乏积极意义。C.原文显示“如何看待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只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D.“只是”说法绝对)

14.C(“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的说法太绝对,“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的作用,而是承上调形式应该“有意味”)

15.A(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目的和最终结果虽然都是立足于现实,但仍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流派。可以说《等待戈多》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现实,但不能说它“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6.C E(选对一项得2分。主人家提出的种种建议,“其中有几个,恰恰是国王本人在内阁会议上一直持反对意见的”。“布纪侬风味牛肉”并未串联情节或隐藏主旨,不足以看作线索。)

17.勤政爱民,求真务实,尊重(善于听取意见);(2分)想深入民间了解可最终仍不免被蒙蔽欺骗。(2分)(意思对即可)

18.小说题目“地窖”首先是实指房屋主人家地底下的一个地下室或地洞,小说中总长将主人一家关在地窖里;(2分)隐喻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被们所掩盖、国王受到了蒙蔽的事实。(2分)小说讽刺了欺上压下、弄虚作假的,表达了对丧失话语权的弱小老百姓的同情。(2分)

19.答案示例:①小说情节结构上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以国王的求真务实与大臣的欺上瞒下形成对比,以丧失话语权的弱小百姓与强力控制话语权的权势阶层形成对比。这些对比造成了巨大的反差,增强了讽刺效果,能更好地表现小说主题。   ②小说情节上多处运用伏笔。那位普通的家庭主妇竟然知道国王的饮食偏好,那一家人在餐桌上讨论的许多话题“几乎全都是在朝里议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为后文揭开埋下了伏笔,使读者在大白时恍然大悟,又觉得合情合理。   ③结局出人意料而又戛然而止。小说在暗访“”结束时陡生波澜,点明了“演员”的身份,并交代了“这所房子真正的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在揭开后小说又戛然而止,引人深思其根源,主题表现得含蓄而不直露。(以上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答“铺垫”“照应”,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20.答案示例:(1)(模仿《别了,司徒雷登》)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借代)英国在的统治;“别了”,用委婉而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蕴涵着中国人的自豪。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主要新闻事件,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故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蕴涵深意:“没有什么新闻”是指纳粹法西斯在这里的罪恶行径,世人早已知道;虽然没有什么新闻,但是仍有必要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21. 答案示例: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答案示例:(1)①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以应对劳动力短缺(2分) ②缩短中小学学制(2分),应对未来挑战(或“应对人口老化”)(2分)

23.参照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万木图》这幅画,是担任翰林院侍讲的建安人杨荣先生,为了彰显他的祖父杨达卿的美德,画出来留给后代看的。

杨达卿先生有孝顺的品行,对于行善做好事一直急切努力地追求。然而不喜欢以施舍闻名,认为接受别人施舍的人,总有一种惭愧羞辱的心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羞辱,还不如不施恩。一定要使那些接受我的施舍的人,(接受施舍)就像他应当得到的一样,并且在内心觉得安宁,大约这样才可以。  

元朝末年,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粮食,将打开粮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喊话说:“有能够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人给他们谷物,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就给了他谷子),因此救活的饥民多得数不胜数。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地忠厚、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高大茂盛,都符合用材(的标准)。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我没料到树木现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来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建寺庙道观、造桥梁以及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送给他们;有家贫要建造房屋、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千万)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利!”于是先生施舍给人们的好处就更加多了。

当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先生的行为很高尚,命令画工绘制了《万木图》并上表奏报给朝廷。士大夫和读书人写了很多诗文记载这件事,歌颂这件事,不久(这些绘画、表章和诗文)都在战争中丢失了。而他的子孙,感念佩服他的教导,至今没有违背。然而,想让他的后世都感念佩服、不违背先祖的教导,这就是杨荣重新绘制这幅图的原因啊。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想施舍谷物粮食而已,只是想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才获得救济而)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会这样呢!那些接受救济的人一定是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世人心中都存有天理,(善心好事)会传递延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社会衰败混乱、充满艰难祸患的时期,仅局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不这样的话,假如杨先生生活在在太平盛世,得到某种任命可以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的受益者难道不是会更广泛吗?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继承他的教导,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不停地做下去的话,那么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更加普遍。(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 

附断句题参考译文: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管理好(的道理),对自己的家人不能管教得好的人,却能去教化别人,还没有这种情况。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孝顺(父母的品德),可以用来侍奉国君;恭敬(兄长的品德),可以用来侍奉官长;慈爱(幼小的品德),可以用来使唤众人。

附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