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环境下情报学的发展与创新
Abstract:In formation science has g one through over50years of development.N ow it’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em2er2 gence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 filtr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he research on in formation science takes on the trend of knowledge.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cognitive view point be used to observe in formation science.I t als o describes how to innovate in 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knowledge environment.
K eyw ords:in formation science;knowledge organiz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economy
情报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一般认为它以布什(V.Bush)194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诚若所思》为开端,迄今仅50余年历史。情报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从军事情报学、文献情报学、科技情报学、竞争情报学到社会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并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环境的变化,并要求情报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在人类迈入新世纪之际,情报学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情报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新世纪情报学如何创新?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情报学的影响
111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情报学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知识与经济融为一体,知识成为主导的生产要素之一。而情报科学与情报事业在许多方面同知识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在知识经济中是一个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成为情报学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知识已成为知识经济、情报学和情报事业的汇合点。从社会基础设施来看,情报业务部门将成为知识经济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产业布局来看,情报产业将成为新兴的知识产业的重要内核;从人类社会活动来看,情报活动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活动方式;从理论研究来看,情报学将为知识经济中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一大批人将从事情报工作。知识经济的特征是用信息技术代替人的脑力劳动。大多数的工作是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知识开发利用的需求,情报学在宏观上要面向国家的知识开发和利用事业,为推进社会知识经济的进程,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加速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建立合理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112 知识管理对情报学的影响
如果说知识经济是经济形态变革的话,知识管理则是
管理理念的提升。各界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存在多种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研究对象,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它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显性知识,但整个知识创新过程是由大量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社会关系知识交互构成的。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看到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及其所属学科情报学的启示作用。国内外情报界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9年11月,美国情报学会(ASIS)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提议在2000年11月召开主题为“传授知识管理”的专题讨论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信息研究系在互联网上开发了“知识管理指南”项目,该项目包括:知识管理继续教育课程、知识管理研究资源、知识管理专题资源等栏目。情报学研究人员对知识管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产生和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采用知识管理概念研究情报学,势必会成为一种趋势。当代社会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说“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论断已经过时,只有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谓知识的知识,是知识创新体系中的知识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可以说就是情报。情报学是研究情报以及情报交流全过程的科学。从现在来看,对于情报的研究,更深层次是对知识的研究,对情报交流的研究对应于对知识的传播、获取的研究。作为信息管理学科群中的情报学,其研究客体“情报”在本质上是一种“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那么知识的“激活”、“活化”当属情报学研究重点。因而情报学应当将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的有效组织、管理与利用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研究内容。
2 情报学的发展趋势
211 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
情报学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自己
ITA!理论与探索#的理论体系。在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情报的知识属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情报检索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情报组织的实质是知识组织,情报的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情报学最初起缘于解决科学交流的无序化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知识和知识组织问题越来越受到情报学的注意,对情报组织的研究开始转向对知识组织的研究。
21111 知识和知识组织 图书馆和情报学理论界将知识区分为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根据知识的表现形式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组织研究中的知识首先应该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 nowledge),又称“记录的知识”(C odified K nowledge),是可以用文字或符号表现出来的、可加以编辑集成的知识,存贮在诸如印本资料、视听资料等载体上,如事实知识(K now2what)、原理知识(K now2why)。它可以明确归类,即能通过社会逻辑工具(自然语言、机器语言等)清楚表达。人们一般通过社会手段(接受教育、阅读公开发行的图书资料)掌握这类知识。
隐性知识,即“意会的知识”(T acit K nowledge),是指无法用社会逻辑工具语义明确表达、分类的知识,包括人们由经验产生的直觉、技能等。这部分知识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不能直接储存与转换到物理媒介上,只能通过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如技能知识(K now2how)、人际网络(K now2who)、定时知识(K now2when)、定位知识(K now2which)。可以看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学习需要复杂的知识交流与逻辑思维,这是基于文档的知识交流无法完成的。
由于人类的知识是藉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社会互动而创造出来的,知识组织必须包括对显性知识的控制,同时也应注重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我们面临的是许多世纪以来汇集、深化和日益成熟的大量知识,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整序的必要性。知识组织是关于以知识整理与交流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诸如整理、加工、表示、获取和利用等一系列控制行为的理论和方法,是所有组织知识的方法、技术与能力的总和。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对知识存储进行整序和提供知识。知识的整理与利用活动涉及到知识生产、传递、吸收与利用等环节。
21112 情报学与知识、知识组织的关系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情报、知识的研究文章分析后可得出:情报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是消息及系列化、特定性、决策知识的有效传递。知识是情报的属性,情报是知识的传递,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
对情报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各种见解。其中美国V.斯拉麦卡较多地从知识的角度来界定情报学的研究内容。V.斯拉麦卡认为情报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情报学研究的基础、情报学研究的认识和情报学研究的管理等3个方面。其中情报学研究的管理主要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对待,考察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可利用性和作用,研究知识作为资源的特征、知识动力和社会的知识管理。
解决情报学意义上的知识组织问题,情报学需要综合应用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语言科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方法。知识组织应该是对文献中记录的知识的逻辑内容进行分析,能直观地标示人类思考和创造相互影响及联系的结点,以展示知识和情报的有机结构,为用户提供纯情报。现在情报学研究用分类法和索引法对文献进行标引分类是在组织文献而不是组织知识。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情报系统低效、庞杂,充满着矛盾与混乱,只能向用户提供文献线索。用户通过这些线索获得原始文献,还得花大量时间阅读分析才能获得所需的知识情报。情报学要有所突破,就要在原知识组织的理论上进行突破,开发智能型知识组织结构的理论和方法。
21113 从对情报组织的研究转为对知识组织的研究 情报组织一词通常用于情报检索与检索领域,往往与“情报存储”交替或并列使用。情报学界通常将研究“情报组织”的方法分为以下6种。
1)主观范式研究,亦称思维范式研究。主要是从人的角度研究军事情报活动、安全情报活动中的谍报理论。
2)客观范式研究。主要是对知识客体(文献)进行研究,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植于目录、分类、检索等文献实践活动中。
3)交流范式研究。交流范式研究主要研究情报的产生、组织、传递与吸收的全过程,其理论体系建立在如何提供情报和如何使用情报的实践活动中。
4)行为范式研究。注重情报产生者和情报用户的行为理论研究。
5)认知范式研究。从情报行为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情报心理研究。认知范式研究更注重于心理学研究,通过心理研究来匹配情报生产者与情报需求者的情报行为。
6)综合范式研究。综合范式研究注重主观范式、客观范式、交流范式、行为范式、认知范式的复合研究,即将思维、心理、行为、载体(文献)、过程、内容等综合起来研究,以便建立社会情报学理论,满足人类对情报的综合需求。
虽然上述6种方法只把知识的个体作为研究重点,还没有把面向知识域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但毕竟把对情报组织的研究由情报转向知识,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实际上,情报界许多人士已注意到情报组织研究中的知识问题。他们认为,情报存储与检索系统研究包括知识组织和
!理论与探索#ITA技术实现这两个方面。“情报组织”往往被局限在情报存储与检索领域,但从信息、知识、情报三者的关系以及信息污染和无序化的角度来看,“情报组织”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适应情报学的发展。“知识组织”比“情报组织”的内涵更为深刻、丰富和明确,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情报学的实质、目标和任务。情报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科学文献的交流与传递上的“情报组织”阶段,而是要向“知识组织”转化,深入到文献的知识内容中,从文献中捕捉有用的知识,将其精炼加工,针对具体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真正起到“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情报学研究的内容本质是知识客体,其目标是对知识进行有序存储和提供有效的使用,所以王知津教授认为应以“知识组织”代替“情报组织”的概念,以更好地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情报科学的实质、目标和任务。
212 以认知观点观察情报现象,进行情报学研究回顾情报学的研究传统可以发现,自产生之日起,情报学就一直以研究情报技术为主流。近十几年来,一些研究者开始呼吁以认知观点观察情报现象,进行情报学研究。虽然他们就什么是情报学的认知观点没有统一、严谨的定义,但基本和核心观念是相通的。即认知过程发生在情报学研究涉及的任何交流系统的两端,强调人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对情报的接收、感知以及创造活动的媒介及其交互作用。他们吸取认知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有关理论,研究人的信息处理原理,关注人对情报的利用和吸收,以支持、改善这种利用和吸收情报系统与情报服务为目的。认知情报学观点重视人们在情报利用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即情报的接受状态,强调对用户情报需求的理论理解与把握,以实现双方在认知层而非物理层上交互。可以说情报学是认知科学的应用领域。
情报学领域处于当今世界变化最剧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沿,技术进步及技术无疑会对情报学研究继续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认知情报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所面临问题的性质、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处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研究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十分有益和极富启发性的。情报查找和利用从根本上说是一项认知行动,而不是一种物理和机械运动。情报学认知观传达给我们的观念性信息是重要的:情报过程的主体是人,是人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情报的查找和利用是个人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与情报系统交互作用,以解决当前知识需求为目的,以完善、改变知识结构为结果的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当今认知情报学观点倡导的认知研究范式,在许多方面仍带有更浓重的用户导向研究色彩。情报学界的研究者应将认知情报学研究与传统情报学研究结合起来,使两种情报学方法和理论在互补基础上形成更合理更完整的情报学范式。
3 人类对情报需求的变化使情报学进一步创新由于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于人类对情报的需求,因此,人类对情报需求的变化将要求情报学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情报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类情报需求为前提,必须将理论建设和人才教育共同促进与发展。
311 情报学学科理论的创新
31111 情报学将向社会情报学发展 人类对情报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单一情报需求(文献情报需求、科学情报需求等),转向了适用于各领域的决策情报需求(竞争情报需求、社会情报需求等),因此,情报学不能仅囿于文献情报学及科技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必须真正建立适合于人类现代综合情报需求的大情报学理论,即社会情报学理论。社会情报学是研究各领域多种情报及综合情报活动的性质、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由于各专业领域的情报活动皆具共性,而研究各种情报活动共性的理论即为社会情报学理论,因此,情报学必须在坚持大情报观、情报活动共性观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适合综合情报活动的现代情报学理论,即大情报学或社会情报学。社会情报学的建立与发展必须有相应理论体系、方体系的建立,而不能口头说建立社会情报学,而实际还只是进行科技情报学研究。
31112 情报学理论建设必须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理论研究相结合 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文献情报理论必须与现代的竞争情报理论、工商情报理论、技术情报理论、安全情报理论、军事情报理论等现代情报理论相结合,以形成现代综合情报理论———社会情报理论。社会情报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报理论研究相结合,避免学科理论基础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具体理论研究相脱节。
31113 情报学应以情报研究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大情报学或社会情报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要将图书馆学、文献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资源管理学、信息论、大众传播学综合成为一个单独学科,而是要在界定情报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于各种专业情报活动领域的综合情报学理论。情报学将以情报研究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将此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区别。
312 情报学教育的创新
人类对情报的需求,导致了情报活动从传统情报活动
(下转第226页)
ITA!理论与探索#
接到对应的全文,如图4所示;如果同时选中多篇文献,可
在这些文献题名左侧的复选框(小方框)内打“<”
(单击之即可),然后,单击页面底部的“显示所选”按钮,即可看到囊
括此次所选的“多篇全文显示界面”
(该界面没有Web 浏览器自带的菜单栏和工具栏)
。
图4 单篇全文显示界面示例
有的文献(尤其是通常较难获取的全文信息)仅供有偿
使用,须事先办理会员注册手续方可浏览。
查阅在线词典:在“单篇全文显示界面”和“多篇全文显示界面”的右上方,有一“在线词典”链接,单击之,“在线词典”被激活,全文中的相关名词术语随即变成链接(带下划线,颜色明显区别于文中其他文字)。单击这些名词术语,可链接到相关的解释信息。
保存全文:在“多篇全文显示界面”,右键单击页面上的任何部位,在随即出现的菜单中选择“全选”命令,使页面内容反白显示,然后,右键单击反白显示区域的任何部位,并在随即出现的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然后,关闭(或最小化)全文显示界面窗口;随后,打开W ord 文档,将刚才复制的内容“粘贴”于W ord 文档。“粘贴”完毕,删除不需要的部分内容,并保存W ord 文档。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单篇全文显示界面”,而且,相对而言,保存的效率较高并且质量容易得到控制。当然,在“单篇全文显示界面”,也可通过单击页面左上角的“文件”菜单并在随即出现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另存为”命令,并根据需要选择保存类型———“Web 页,全部(31htm ;31html )”或“文本文件(31txt )”等。
传递、打印全文:保存后的W ord 文档,可作为附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W ord 文档的打印十分简便,而且,与直接打印Web 页相比,页面质量更容易控制,不过,后者也有长处———“保真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http ://w w w 1bjin fobank 1com/irisweb/in fobank 1htm 120012122282 http ://w w w 1bjin fobank 1com/irisweb/htm l/intro 1htm 120012122283 http ://w w w 1lib 1sjtu 1edu 1cn 12001212228
作者简介:陆宏弟,男,1966年生,馆员。主要研究方向:计
算机情报检索,发表论文多篇。
收稿日期:2000212230
(上接第167页)
发展为现代社会情报活动,情报学理论从传统情报学理论发展为现代社会情报学理论。而社会情报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情报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又皆离不开情报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因此,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综合型情报学教育体系,是推动社会情报学不断创新的必要基础。
31211 教育目标 现代社会情报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
养一支具有超前情报学理论、高新情报技术技能、较高情报研究能力的复合型情报人才队伍。因此,情报学教育必须以满足人类综合社会情报需求为基点,面向社会,改变以往单一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31212 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超前情报学理论、
较强情报研究能力,适合于各领域实际情报工作、掌握高深情报技术、既“通”又“专”的综合性情报人才。复合型情报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社会情报活动和社会情报学的形成与发展所要求的。为此,必须改进情报学课程体系,真正使所授课程符合现代社会情报学和现代社会情报活动的要求(例如,增加工商情报分析、竞争情报分析、技术情报分析、秘密
情报手段等课),走出文献情报学教育和科技情报学教育的
圈子,真正使所授课程内容、专业设置与现代社会情报学相符合,避免改名不改内容的状况出现。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情报学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知识环境下,既要坚持情报学的性,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新并逐步深化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使情报学在继续保留本学科特色的同时,深入社会,融入经济,充分发挥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1情报学进展1第三卷1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2 刘植惠1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界定和分类及其对情报科学的影响1情报学报,2000(2):104~1093 雷燕1知识经济与情报学1情报学报,2000(2):110~1144 蒋永福1论知识组织的语言学基础1图书情报工作,2001(5):17~205 邹曼莉等1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组织1图书情报工作,2001(5):21~24
作者简介:汤姗红,女,1973年生,馆员。发表论文10余篇。
收稿日期:2001209228
!信息系统#
ITA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