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区大港中心幼儿园朱双梅
作为在一线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理论知识学习了不少,讲座也听了很多。比如: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积极探究的欲望。于是,我们就在课程上下功夫,尽量将游戏融入教学,想办法用趣味性的游戏情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个方法的确奏效,孩子们很投入,兴趣很浓厚,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达成,我们认为这是很完美的课程设计。
当我们接触“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这一理论,我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意识到了,课程设计得再完美也属于“预设课程”的范畴。这里所体现出来的“以幼儿为中心”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游戏的作用是使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地迎合老师。而“生成课程”却是在幼儿灵魂深处产生出来的,才是真正“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可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生成课程”很不靠谱。首先,生成课程产生于幼儿的兴趣,每个班上有二三十名幼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有的对这个感兴趣,有的对那个感兴趣。其次孩子们的想法随意性很大,改变起来也很快,很难捕捉他们真正感兴趣、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三,在上准备得很充分的公开课时,孩子们有时都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内容,常会有与活动前的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目标不能达成。何况是在完全开放的生成性课程中,老师没有任何活动前的准备,完全要靠临场发挥,这个过程是老师很难把握的,对老师的挑战很大。
经验往往也是绊脚石,它牵绊着我们一直没有勇气去探索“生成性主题活动”这一新的课程形式。但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急迫,不管有多少的质疑,有多少的困难,有多少的不适应,我必须要打破瓶颈,只有把以前的经验放置一边,才能有新的开始!以下是我探索过程中生成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
一、主题活动的产生:
刚进入夏季的时候,我们中班年级组发了一张调查表“我心中的夏天”给孩子们带回家,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们对夏天的已知和未知的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力图找到他们感兴趣并且有能力去探究的有关夏天的事物。第二天,我们围绕调查表上的内容上了一堂谈话活动,来谈一谈“我们心目中的夏天”。记得当时有一个孩子说道:“夏天蚊子很多,很讨厌!”接着有一个孩子举手提问:“老师,夏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昆虫呢?”于是我问:“夏天里都有哪些昆虫呢?”这下举手的人就多了,有的说有苍蝇,有的说有七星瓢虫,有的说有屎壳郎,有的说有毛辣子(树上的一种毛毛虫,接触到人的皮肤会给人带来刺痛感觉),萤火虫等等。孩子们居然能说出屎壳郎和毛辣子,我有点意外!于是我试探性地问道:“屎壳郎有什么本领呢?”有个孩子站起来说道:“他会推粪球!”另一个孩子举手回答:“它会把宝宝产在粪便里,它吃粪便也拉粪便。”孩子们哄堂大笑。这时我有点疑惑了,我们这里屎壳郎并不多见,为什么他们对屎壳郎有共同的爱好呢?我问孩子们:“你们是怎么知道屎壳郎的?”孩子们说:“图书角里有屎壳郎的书!”我这才明白,孩子们的已知经验来自于图书角里有关昆虫的绘本书。于是,我心里有线索了,我们可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可是我不知道关于昆虫,这个高深的知识点,凭城里孩子们对书上的一些昆虫的了解,他们的兴趣又能维持多久?况且我自己对有关昆虫的知识的了解可能都不如孩子们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我很心虚!但是我转念一想,这毕竟是来自于孩子们的,我们课程的改革目的不就是要以孩子为主体吗?这时我意识到,我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随意更改孩子们的选择!于是,我接着对孩子们说:“那我们每个人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一找昆虫,找一两个你感兴趣的昆虫重点了解一下,后天的课上请你们给大家谈谈它长得什么样、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记得当时课上完之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告诉同班的另一位老师孩子们的兴趣点是昆虫,按理论我们将要继续下去的是有关昆虫的主题。她跟我一样也有同样的担心:昆虫的课不好上,这不是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的,我们自己对昆虫都很无知,怎么能引领孩子们深入地开展这个主题呢?我们应该往夏天的冷饮、夏天的水果、夏天里的运动方面去生成,可是孩子们在这堂课里就只说到了昆虫。于是《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就在我很矛盾、很担心的心理前提下拉开了序幕!
二、主题活动的实施:
1.主题活动的实施(一)
两天后孩子们陆续带来了好多有关昆虫的图片,并且在家里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昆虫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们开展了科学《我们知道的昆虫》的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带来的昆虫图片给大家介绍昆虫。陈思旋小朋友和大家介绍了七星瓢虫,他说:“七星瓢虫背上有七颗星,他喜欢吃蚜虫,它是益虫,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它硬硬的翅膀却也能飞起来?”王瑾瑜小朋友和大家介绍了蜘蛛,他说:“蜘蛛非常厉害,它专门靠织网来捕捉虫子吃,网是很粘的,虫子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我记得当时他一边说一边做着夸张的动作!赵阳旸小朋友和大家介绍了蜈蚣:“蜈蚣有四十二条腿,它会蜇人,他喜欢在潮湿的地方!”课程结束后,我把孩子们搜集来的昆虫图片以“我们知道的昆虫”命名布置在主题上。没想到孩子们午睡起床后都来到了主题墙前,指着上面的昆虫说哪个是自己带来的,还说着它们的名称、本领等。就这样孩子们一下子认识了好多种昆虫。看到当时的情景我自然想到了:既然孩子们对昆虫的图片都这么感兴趣,那我们何不去校园里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昆虫呢?
2.主题活动实施(二)
第二次的教学活动《找昆虫》,我直接谈话导入:“你们知道昆虫都生活在哪里吗?”孩子们毕竟是从书上对昆虫引起的兴趣,似乎觉得昆虫离我们很远,居然被我问住了。于是我说:“我们去找找他们,好不好?”孩子们很意外,非常开心地说:“好!”于是我们带了所有的放大镜,带了一个塑料罐来到了校园里。孩子们蹲下身子,很快就看到了一群蚂蚁在搬运苹果屑。大家聚拢在一起,谈论着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蚂蚁很厉害,能背大大的食物。有个孩子还说:“蚂蚁走路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另一个孩子说:“不是的它们在合作搬运苹果。”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草地上,孩子们的奔跑惊动了里面的蟋蟀,一个个都弹跳了起来,孩子们无意中发现了它们,又是一阵惊叹!于是孩子们就喊我去捉它们,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住了一只蟋蟀。在草地上我们还发现了蝴蝶和蜻蜓,孩子们立即追了过去,可是它们很快就飞得很高了。
后来,我们来到了灌木丛。不记得是哪个小朋友,她很快就发现了有一只蜘蛛,用网把叶子卷起来正躲在里面睡觉呢。旁边还有蜘蛛网却看不到蜘蛛,孩子们走来走去,碰了一下蜘蛛网,蜘蛛立刻就赶了过来,孩子们都知道了,原来这只蜘蛛很狡猾,正躲在旁边捕捉猎物呢!
接着,我们来到大树旁,孩子们发现了密密麻麻的蚂蚁正在爬上爬下,孩子们一个个发出了惊叹声,哇!树上也有蚂蚁呢!哇,它们爬的好高啊!只见密密麻麻的蚂蚁从树干上,一直往上爬,顺着树枝爬到了树的各个角落,当时的情形很壮观!最后,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刚走进菜园时,里面静悄悄的,什么虫子都没有,我真有点纳闷。这时朱老师正在摘菜,指着一只蚂蚱对我说:“这里有一只!”可是我们却看不到它!朱老师用手拨动了一下菜叶,蚂蚱跳了起来,哦!难怪看不到它,原来它的颜色和菜叶的颜色是一样。孩子们看到蚂蚱蹦得高高的,一个个又惊叫了起来:“哇,它跳的好高啊!”我说:“可是我又找不到它了怎么办?”孩子们说:“再让它跳起来!”于是孩子们也学着朱老师的样子去拨动菜叶,蚂蚱再次跳起来,我很快看清楚了它把他捉住了。回来之后,孩子们又把今天《找昆虫》的这一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孩子们画好后,我请他们说一说所画的内容。记得当时一个在班上表现很一般的女生给我介绍了她的绘画内容,她告诉我:“太阳红,蝴蝶飞、苹果红、花儿香、树儿高、虫子爬,小朋友放风筝。”她的语言表达让我意外!当她刚开始三个字往外蹦的时候,我差点要批评她怎么不能说长一点的句子,而当我耐着性子听她说完后,我庆幸自己没有多嘴!还有个孩子画了草地上的蚂蚁和毛毛虫、天空中的蝴蝶,她所表达的意思是:蚂蚁很羡慕蝴蝶长得这么漂亮,地上的毛毛虫看到了说,过几天我也会变成蝴蝶的!
我们把捉回来的蚂蚱、蟋蟀、潮湿虫,还有孩子们带来的天牛、屎壳郎、蟑螂等昆虫放在了区域里,供孩子们继续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对很高的透明容器里的蚂蚱非常感兴趣,大家凑在一起看蚂蚱蹦,看了好久好久。看着孩子们对蚂蚱蹦得高这么感兴趣,于是我又想到了可以生成一堂有关昆虫蹦得高的活动。
3.主题活动实施(三)
第三堂课,《会蹦的昆虫》谈谈有哪些昆虫可以蹦高,为什么蚂蚱能蹦得这么高?通过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很快就知道蚂蚱有蹦得高的秘密武器,就是有一对长长的、粗壮的后腿!还有哪些昆虫跟蚂蚱一样有长长的、有力的后腿?我们通过观察昆虫的图片就能得出答案。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蚂蚱蹦高。孩子们似乎真把自己当蚂蚱了,把两只手当蚂蚱的前腿,把腿当蚂蚱的后腿,一个个手撑着地,努力地蹬着腿,真能蹦得高高的!那几天孩子们自发地又从家里带来了一些有关昆虫的书和图片。
4.主题活动实施(四)
鉴于在找昆虫时,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我们又生成了美术活动《蚂蚁王国》。在第二个活动《找昆虫》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蚂蚁已有了观察,于是我问孩子们蚂蚁长得什么样?孩子们说蚂蚁是许多黑黑的小点,后来我们又进一步通过蚂蚁的实物图片重点来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当孩子们自由画蚂蚁时,很多孩子都画了蚂蚁和苹果,蚂蚁爬树、蚂蚁和蝴蝶,这正好是我们去找昆虫时碰到的场景,还有的孩子画雨天里的蚂蚁躲在树上,还有的画蚂蚁在大雨下撑着叶子小船,我想是不是那几天天天下雨的缘故,所以孩子们会画雨天的蚂蚁。
经过几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有关昆虫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孩子问:为什么蚂蚁在大树上爬行不会掉下来呢?为什么蜘蛛的网能黏住小昆虫,却不会黏住他自己呢?小蚂蚁是靠什么来挖洞的呢?蜜蜂和黄蜂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昆虫是益虫,有的昆虫是害虫呢?于是,我又想着能生成一堂社会活动《益虫和害虫》。
5.主题活动实施(五)
在《益虫和害虫》的这堂课之前我布置了家庭作业,请孩子们回家搞清楚,各种昆虫分别是以什么为食物的?第二天有个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蜘蛛不是昆虫!”我半信半疑,于是百度了一下,发现蜘蛛的确不是昆虫。这下我紧张了,今天的计划被打乱了,我不能继续上《益虫和害虫》了,因为我不知道究竟哪些虫子是昆虫,哪些虫子不是昆虫?于是我在网上搜索视频。很庆幸,视频很适合孩子们观看,于是今天的活动就改成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认识昆虫。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原来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并且有一对触角、有六条腿的就是昆虫。我们又一起把主题墙上孩子们所收集的“我们知道的昆虫”的图片对照视频里的图示一一分析,将不是昆虫的虫子打上×。其中我们找到了蜘蛛、蜈蚣、蝎子不属于昆虫。
6.主题活动实施(六)
在搞清楚哪些虫子是昆虫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开展了社会活动《益虫和害虫》这堂课使孩子们明白,自己喜欢的蝴蝶、蚂蚁、蟋蟀,知了原来都是害虫,而可怕的螳螂、脏脏的屎壳郎却都是益虫,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在只有主题名称,没有计划,没有现成的活动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还不知道第二节课的内容,当时心里很虚。但是,当上完第一节课时,第二节课该上什么内容,就已经在我的心里呈现出来。之后,接下去的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根据孩子们在前一个活动里表现出来的兴趣或者反映出来的问题而产生的。
《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结束了,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没有根据我起初的经验判断而放弃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逐渐地做到了把自己放低,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做到了真正去信任孩子。当我真正去信任孩子时我体会到了孩子的确是我的老师,他们在引领着我、给我启发、帮助我继续下面的工作。在生成活动过程中,老师还一定要做到用心去观察孩子,记住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点,在众多的兴趣点中,帮孩子筛选出可以进一步共同探讨的问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问题,再为孩子们提供活动环境、活动材料,这才是老师价值的所在,体现出老师作为支架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教育学者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所说的一句话:“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我想,如果我们能真正弄懂这句话的含义,时时刻刻把这句话放在脑海里,我们才能真正放低姿态,才能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才能组织好从幼儿灵魂深处产生的课程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