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2025-09-25 17:41:36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目前主要的人口问题

一.严峻的人口数量问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达到14.3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 000万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之一。 

  二.突出的人口质量问题 

  中国的早教之父冯德全教授说:“我国人口存在着三多:一是文盲多。大约5个人里面有1个文盲,占两亿多人。二是残疾人多。每20个人里面有一个残疾人,残疾人占了六千万。三是智力低下人多。智力低下人占了一两千万。”这反映出我国人口无论科学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等都存在很大问题。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指出,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但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5年,美国该指标为13.63年,日本为12.9年,比我国(8.7年)高出5年左右。中国社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即使是我国近年来迅速提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1%),也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相差较远。”而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影响我国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三.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和加速 

  计划生育实行近30年来,我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但同时也要接受另一事实: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去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近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1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用每100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它的正常值通常在102~107之间波动。而我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透露,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 000万~4 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1个找不到配偶,数千万的男子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而且这一现象从2007年开始将逐渐显现出来。男女性别比在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形势不容乐观。婚姻失衡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五.人口机械迁移、流动挑战城乡和谐发展 

  在国际上,人口迁移和流动并无实质区别,我国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我国独特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的移动行为是否改变其户籍就成为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标志。除此之外,相关权威学者认为,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的核心区别在于:流动人口只是暂时离开其常住地,而进入暂住地或客居地的人口,最终要返回其常住地;迁移人口则是改变了定居地的人口,通常并不再返回原来的常住地。国家统计局进行统计时,把在一个地方居住达半年以上的人口,无论其户口在何地,都算作这个地方的常驻人口。在很多地方,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的时间甚至长达几年。例如,在北京的400万流动人口中,居住北京5年以上的人口高达40%以上。中国的城市化率指标,都是按照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统计的,而城市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因此,中国的人口流动其实就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形式,是户口没有变更的迁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人口迁移现象愈发频繁。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628万人,城镇人口为56 157万人,我国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2.99%,比2004年末提高1.23个百分点。而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军规模十分引人注目,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1 823万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3.8%。而全国的流动人口总量在2005年已高达1.47亿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隔绝的二元格局正在被逐渐打破,经济改革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是迁入地就业形势严峻、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治安欠佳,它们对城市化的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迁出地的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