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安博物院博物馆
2025-09-25 17:44:44 责编:小OO
文档
西安博物院博物馆部分

1、前言(东门厅)

     游客朋友,欢迎您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是西安博物院典藏文物的核心部分,陈列内容包括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博物馆共分三层,地下一层为基本陈列展区,陈列了千余件文物,以“古都西安”为主题,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博物馆有四个专题陈列:一层是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专题陈列,二层有古代书画专题陈列、玉器专题陈列和印章专题陈列;而临时陈列厅经常性的举办内容丰富的各类展览。东门右侧报告厅的幻影成像剧场,是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大型多媒体主题剧场,再现千年小雁塔的历史与传奇,欢迎参观。左侧为讲解咨询台和卫生间。

2、大厅地图

   现在请您看脚下这幅地图,这是西安地区历代都城变迁的示意图,反映了周、秦、汉、唐等时期都城的方位变化情况。这幅示意图同时也是关中地区地貌图:西安南依秦岭,北枕渭河,八水环绕,自然条件优越,在古代就被称为“天府之国”,“金城千里”,所以有了“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从西周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100余年。那么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您步入地下一层的基本陈列厅,跟随着我们的讲解,一起追溯长安城的历史变迁吧。

3、隋唐长安城遗址模型(男声)

  现在您来到的是“千年古都”部分,这里给您介绍的是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西安的城市变迁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一部分。这里按历史主线摆放了不同时期的城市模型,它们分别是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模型”、“宋京兆府.元奉元路”和“明清西安府”模型。通过这一组模型展示了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变迁。现在请您随我去看看唐长安城模型。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第二年开始营建新都大兴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的面积大约为84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内有东西向14条大街,南北向11条大街,25条道路将全城分成100多个里坊。

  大家看,当时长安城宫殿多么宏伟壮丽,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被称为“三大内”。坊市整齐划一,街道宽阔平直。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店肆林立,商贾云集,城内还集中了百余座佛寺道观。唐朝最鼎盛时期,长安城内人口超过百万,其中有数万外国人定居于此,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的都市规划与建设的成就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古代都城布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长安城,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在书画、诗歌、雕塑、乐舞、金银器、碑刻等传统文化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今,大明宫、兴庆宫、明德门、青龙寺等遗址犹在,大、小雁塔依然高耸入云。模型旁边有自动导览系统,您只需轻触一下触摸屏,您感兴趣地方就会亮起灯来,前方的投影设备会把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放大展示给您,您要不要试试呢?

4、汉长安城模型(男声)

     朋友们,刘邦建立汉朝后,于公元前202年在渭水以南,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安城,惠帝、武帝时又进行了大规模增修。您看,汉长安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城垣面积36平方公里,城内大道纵横,坊市有序,规模宏大。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汉长安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是与西方罗马齐名的东方文明之都。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mǐn)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九个王朝先后仍以汉长安城为国都,沿用了近八百年之久。

5、唐大明宫麟德殿复原模型(男声)

     这是唐朝大明宫麟德殿的复原模型。因为这座大殿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所以叫麟德殿。它存在和使用了约220年之久,是一座三殿串联式二层楼阁组合建筑。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经典之作,可惜?毁于唐僖宗光启年间。现在,我们只能通过这座模型,来想象当时那富丽堂皇的景象了。

6、宋京兆府.元奉元路模型(男声)

     在宋金时期,长安城和周围地区都归京兆府辖制。元朝初年京兆府仍然在长安城中。到了元世祖九年,也就是1272年,忽必烈封第三个儿子为安西王,第二年修建安西王府,将宋京兆府更名为奉元路。

7、明清西安府模型(男声)

     这个模型是明清西安府城。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奉元路改称西安府,“西安”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沿用至今。经明代初年扩建后,西安城呈长方形,面积11.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13.74公里。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四面各开一门,各有正楼、箭楼和闸楼,城上雉堞(dié)相连,敌楼散布,十分壮观。西安府城经过清代、现代多次修葺,是我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垣之一。今天我们还可以看见钟楼、鼓楼。城墙里面有两道城墙,小长方形的是明代的秦藩王府城墙,大城墙是清代的满人在西安城内的自治区,也被称为满城。

8、西安历史――西周、秦及阿房宫

  游客朋友,大厅环形区域,用实物和图片为您介绍了长安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

  西安,古时候叫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唐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周原的周人把活动中心转移到现在西安城西南的沣河中游,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建立了丰京和镐(hào)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阿房宫为都城咸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法天象地”的思想在渭河之南皇家上林苑中营建的宫殿群。阿房宫规模宏大、建筑豪华,是秦都咸阳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体,其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由于工程巨大直至秦朝灭亡尚未全部竣工,在秦末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被付之一炬。仅留下大量的夯土遗迹,经过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和钻探,在阿房宫遗址的范围内发现了大片的夯土建筑基址、排水管道遗迹、园林建筑遗迹等。

  您听说过“秦砖汉瓦”吗?现在我们面前就展示了一组秦代的砖。一直以来,“秦砖汉瓦”被称为中国古代砖瓦的典范,但据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西周时期砖瓦就出现了,当时制作陶瓦的工艺已经非常先进,而同时期的方砖却粗糙、易碎,实用性差。但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代制作砖瓦的工艺,至少在西周时期巳经开始了。这里陈列的砖瓦和下水管道,就出自丰镐和阿房宫等遗址。

9、西安历史――汉代

  现在,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2年的西汉时期,刘邦兴建了长安城。“长安”本是秦时期的一个乡聚名,取“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的意思。

  西汉末年。王莽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新",定都长安,并把长短的“长”改为经常的“常”。但新朝只维持了十余年,便在农民中覆灭了。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又恢复长安的名称。

  这里有许多汉代瓦当。这些瓦当中,有不少就来自于汉长安城。您知道吗?古代建筑常用的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还得从瓦的制作方法说起。工匠们先用泥条盘筑成圆筒形的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筒瓦,切割成三等分,就是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筒瓦的前端再安上圆形或半圆形瓦当。

  这种筒瓦和板瓦的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那么您知道瓦当是做什么用吗?其实,瓦当就是屋顶檐头筒瓦前端的一个遮挡,它既能遮挡椽头,使之不易腐烂,又起到了装饰作用。瓦当的形制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表面通常用各种花纹或文字作装饰。

10、西安历史――隋唐时期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隋唐时期是第二个鼎盛期。整个社会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气势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中国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当时,唐王朝采取了开放,不仅大量吸收外域的优秀文化,而且将中国发达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长安成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里有一对鎏金铜铺首,铺首是附着于门上用于挂门环之器。这对鎏金铜铺首出土于唐代的皇宫大明宫,铺首的形状像一只兽,卷曲的鬃毛中有一对大犄角,面目狰狞,凶猛而威武,据传为龙的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闭,故常被装饰在门上用于守门。以铺首作门环装饰的做法汉代就已经出现,除了引人注目显示身份外,还有辟邪祈祥之意。 

11、西安历史――明清时期

  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再作为国家的都城了,但仍然占据西北的战略要冲。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即1369年,正式将丰元路改为西安府,"西安"这个名字延用至今。公元1370年,明太祖把次子朱樉(shǎng)封为秦王,镇守西安。同时下令在西安营建秦王府,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明大规模扩建了西安城,它以唐末韩建所建新城为基础,东北两面城垣各向外延伸约三分之一平面形制为一横长方形,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在西安市中心,兴建了钟楼和鼓楼。今天,西安的东、西、南、北四条大道,都以钟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至四面的城门,城市布局匀称整齐。如今,这些城墙、城门、城楼、钟楼及鼓楼,保存完好,是今天西安的重要标志。

  到了清代,城市规模基本沿袭了明代西安城,只是对城内的建筑略作修改,并在城里修建了满城和南城,满城专供八旗驻防军和军人家眷居住。而南城则是用来驻守汉军的。今天的西安老城依稀可见明清西安府城的总体规模和基本格局,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之一。

12、明汧阳王墓:

  这里向您展示了一组明代汧阳王朱公鏳(zhēng)墓出土的文物,它们是一些生活用品和家具,而中间摆放的则是两个陶房屋。陶房屋的出土为研究明代的建筑水平、建筑艺术、陶塑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3、“帝都万象”总述

         游客朋友,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有13万件,展线上只展出了1%,基本陈列“帝都万象”分为两个展厅,以“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个主题为轴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为组合,突出反映西安商周以来3100年的社会、生活状况,汉唐时期是长安城最为繁荣的阶段,这里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中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都会,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唐以后西安不再是都城,作为西北重镇仍然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府城继续谱写着文明的华章。

14、勾连云雷纹大鼎

     游客朋友,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这件勾连云雷纹大鼎,在这件鼎的下腹部有勾连雷纹,这种纹饰只流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再加上它的形制,我们推断这个鼎是西周早期的器物。这件鼎高82.5厘米重85公斤,是我们馆藏铜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句成语:一言九鼎,它形容君子重信。古时候,鼎不仅是实用器,也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据礼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和奴隶则不许用。鼎是青铜礼器中用于煮肉、盛肉的器皿。

15、吕服余盘、饕餮面提梁卣

  下面给您介绍的文物是饕餮纹提梁卣(yǒu)。这个类似于卤的字念yǒu,它是一种礼器,专门用于盛酒。在卣里盛的酒叫秬鬯(jùchàng),它不同于其它的普通酒,是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一种香酒,用于祭祀降神和赏赐有功的诸侯。这种酒器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从这件卣器具的形制和所饰夔纹、饕餮纹的形态来看,属于西周早期的特征。

  我们再向展柜右边看,有一个吕服余盘。这个吕服余盘是西周晚期铸造的。器体厚重敦实,左右两边的是耳,比器口要高。腹内底部铸造有60多字的铭文,记录了周王赏赐吕服余的事情。

16、永盂

  您眼前的这件器物是国家一级文物永盂。盂是用于盛水、盛食的容器,永盂是西周时期的大型盂之一。1969年出土于陕西省蓝田县洩湖镇。

  永盂的腹内底部铸有123字的铭文,它记述了西周时期的一次授田活动,天子委托益公去给师永赏赐土地,参加授田仪式的有荣伯等重要贵族的出席,它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赏赐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17、卫簋

  我们面前的4个小型展柜里为您展示的是卫簋,北京有一条簋街,是美食街,簋街的簋原来就来自古代的一种器物啊。它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宴享时用的,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稻﹑粱等食物。

  在西周时期,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享时以偶数的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套使用。例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等。考古发掘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居多。这四个簋的造型、体量、铭文完全一样,是配五个鼎使用的。在簋的盖子内壁和腹内底铸有铭文。铭文内容相同,大意为:某年8月初的丁还亥日,王在康宫,荣伯带卫见王。王赏赐给卫蔽膝和马饰,卫感谢王的恩德,为祖先作此宝簋纪念此事。到战国时期,簋已基本退出青铜礼器的体系。

18、西周编钟和甬钟

  古代豪门贵族宴飨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这就是“钟鸣鼎食”这个成语的来历。汉代的张衡就在《西京赋》中写道:“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写了:“阎闾(lǘ)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的诗句。

  钟最早出现于西周,唐朝以后它主要用来打点定时。中国的传统音律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今天的“都、来、咪、索、拉”,没有“发、西”两个半音。

  钟的各个部位都有着特定的名称,比如:钟的上部叫钲(zhēng),下部叫鼓,钟口的两角是铣(xiǎn),钟唇叫于,钟顶是舞。每枚钟都有许多钟乳或枚。

  钟分三种:一是甬钟,上方有长柄,使用时侧悬着击打;另一种是钮钟,上面有方形或兽形的钮,使用时正悬着击打,我们这里没有为您展示;第三种是鎛(bó)钟,舞上有偏环或是兽形的钮,也是正悬着击打。单独悬挂的是特钟,成组的是编钟。

19、甗(yǎn)

  这个展柜展示了饕餮纹甗,甗是古代的炊蒸器。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用来盛放食物;下部为鬲用来盛水;中间有箅子可以通蒸汽。使用的时候,在底部烧火煮水,用蒸汽把食物蒸熟。        

20、西周生产工具

  周秦时期的生产工具。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比较发达,但用于铸造工具的仍然比较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多为陶器,所使用的工具以石、木、骨、蚌为主,杂有少量金属器。到了汉代这些用具的材质几乎被铁器取代了。

21、茧形壶

  展柜里有一件器物很特别,它的外形象一个蚕茧,我们叫它茧形壶,这是战国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容器。由于它的腹部又像一个鸭蛋,所以也叫鸭蛋壶。

  传说,这茧形壶除了作为器皿之外,还可以防敌,使用方法是:在和敌人作战之前,将茧形壶埋入地下,口留在地面上,若是敌兵进军来袭,陶壶会发出响声。壶口处就能听到敌兵的行进声,并能辨别方向。

22、兵器和车马器

  这里展出的是一组兵器和车马器。我们知道,周武王伐商,秦始皇统一中国,依靠的都是强大的。频繁的战争,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武器装备。周秦以车战为主,辅以步兵。当时的武器多为青铜制造,战国时有铁兵器出现。我们可以从遗存至今的各种武器、战具中,了解到当时战争的惨烈。

23、汉唐风采引导词

  游客朋友,现在参观的是汉唐风采中的物阜民安部分。我们都知道,汉唐时期的长安经济文化高度发达,都城人口巨增,百业兴旺,物阜民安。那么老百姓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从展柜中的文物来了解一下吧。

 炉灶.鍪

  您看,这是一套组装炊具,这个灶是不是和我们以前用的炉灶相似呢?有炉灶、烟筒、炉门,那灶眼上还放着一件器物叫釜,是一种盛水的器皿。釜的上面放着甑,煮饭的时候,在釜里放上水,把要煮的食物放在甑上,这个组合就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我们看展柜最右边摆放的是西汉晚期的双耳铜鍪(moú)。它原本是一种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饮食器,但在战国中晚期之后,秦国人也开始使用它。另外,还有不少铜鍪与兵器一起出土,表明它也曾当作军锅使用。

24、上林铜鑑

  1977年,在西安西郊的汉上林苑遗址内一次出土了22件汉代铜器,我们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上林”铜鑑。“上林”这个词最早是指秦的一个旧苑子,后来被汉武帝扩建成具有70所离宫别馆的上林苑。在这件器物外壁的口沿上刻有隶书铭文。铭文里标明了铜鑑的用地、容量、重量、以及编号等等。

25、错金银勾连云纹铜钫

  这件精美的器物叫错金银勾连云纹铜钫,错金银是古代的一种工艺,就是在事先留好的凹槽内将金银丝镶嵌进去,然后打磨抛光,金十分稳定,2000多年后图案依旧光亮,两侧的银氧化后呈现出黑色,金色表现的图案是云纹,云生万象,古人就用这种来回勾曲的线条表达了对云的理解,可能有朋友会问古人为什麽要用云纹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所以再没有比风调雨顺更为重要的事情了,所以云纹在古代的器物、服饰、家具上面是大量出现,08年的北京奥运的火炬上也能找见它的踪影。

26、早期瓷

  朋友们,这个展柜里摆放的大部分是早期瓷。

  考古研究显示,在殷商中期,中国东部地区就有瓷器的烧造。这种瓷器的胎、釉的烧成温度都与现代意义上的瓷器有明显区别。因为处于初创阶段,所以称之为早期瓷。到了西汉时期,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被现代意义上的瓷器所代替。展柜里文物都是西汉时期的瓷器,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27、金饼、鎏金朱雀压镇、麟趾金

  这个展柜里摆放的那些圆形的金饼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称量货币,叫“柿子金”。西汉时期,人们往往将黄金做成圆形的饼状。当时的黄金是以斤为计量单位的,人们在使用中可以随意切割。

  那四个朱雀形状的器物是鎏金朱雀压镇。唐代以前,人们大多席地而坐。为了防止席角卷起,找来石块压在四角。后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发展,审美意识的提高,就出现了各种形制和材质的压镇,唐代以后宋代开始的镇逐渐演变为文房用具。

  我们展柜里摆放的麟趾金。据《汉书》记载,太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5年,汉武帝梦见了天马和麒麟,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所以就把黄金做成麒麟脚趾和马蹄的形状赏赐臣下。

28、灯、熏炉、鎏金羊灯

  我们来看看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灯。早期的灯是陶制的,而铜灯则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中晚期,灯的式样比较繁多,西汉时更加丰富多样,羊形灯就是其中的一种。

  展柜里有一件鎏金羊灯,外形是一只卧羊,素面通体鎏金。羊背部是铆接好的盖,把盖翻到羊头上就是灯盘。点上灯,就好象是一头神羊“顶着”光明来到人间。另有一件造型相同的鎏金羊灯,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中。

  这里有两个造型精美的熏炉。熏炉,是古代的一种焚香用具,它的主要用途有三种。

  一方面是熏衣用的。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的亲朋好友,要将服冠熏香,这样才不失礼节。

  另外一种用途是:古代文人读书做文章时用的。学习时焚香,可以去除室内恶臭之味,使人心情愉快,提神醒脑,以免困倦懈怠。  

     最后是供祀神佛用的。在朝拜祖宗或礼拜神仙菩萨的时候焚香,一则表示对祖辈或神仙的崇敬、信奉,二则改换空气,给人一种清香、宁静、肃穆感。

29、西汉美酒大型汉墓的鎏金铜锺

  这件就是2003年西安未央区枣园村南的基建工地发掘出土的,那是一座西汉早期偏晚的积炭墓。这个铜锺就是出土于墓室的耳室的。出土的两件铜锺高达78厘米,通体鎏金,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罕见的鎏金铜锺。而且有一件铜锺里有26公斤西汉酒,这酒翠绿清澈,香味浓郁,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鉴定,其酒精含量为0.10%,为研究西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0、汉灶、家畜饲养业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的是生活器具展区,在西汉中期以后到北魏的大型墓葬中,以灶的模型作为冥器是非常流行的。这些灶中绝大多数为陶灶,少量铜灶,而金银的灶具就少见了。

  灶是用来炊制食物的,那储存粮食的器具就是仓。西汉早期仓是圆口的,腹部像鼓,平底,口上扣着钵形盖。到了西汉中期,仓的腹部多为圆角状,并出现肩部成弧形的仓,底添三足。东汉时,仓身下部内收,多数平底无足。

  再说说汉代家畜饲养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就出现了家畜饲养业。当时主要驯养六畜有猪、牛、马、羊、狗、鸡。而汉代养猪业非常发达,地方官吏都提倡百姓家庭养猪以增加收入。秦汉时期牛耕已较为普及,养牛业备受重视。马在古代号称“六畜之首”,秦汉时期,马被视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因而养马业特别兴盛。从西域引进大宛马改良中国马种,同时还从大宛引进优质苜蓿,促进中国养马业的发展。

31、唐代金银器

  这是唐代的金银器,里面有盘子、碗、杯子等生活用具。其实,金器早在殷商时期、银器在春秋时期就流行了,但只是用于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波斯等外来银器大量流入中国。受此影响,隋唐时期,大量具有外来风格的金银器皿,进入皇室及上层贵族家庭。唐代皇家设有金银作坊院,那里制作的物品称“官作”;而民间工匠制作的则称“行作”。官作因为有皇室支持,其工艺水平和生产规模明显都高于行作。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颠峰,当时经济繁荣发达,对外交流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的金银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多彩,而且制作也极为精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

32、唐代白瓷

  这个展柜摆放的都是唐代的瓷器。唐代的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说。而这里的“北白”指的是北方流行的白瓷,白瓷出现于南北朝,隋唐时期最为流行,白瓷胎料比较细白,釉层薄的地方滋润,釉层厚的地方则是青色的。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里程碑。

  我们看展柜展出的官字款瓷器,一带上“官”字就是皇家的专用瓷器。这种瓷器的胎质薄厚均匀,瓷化程度较高,光润晶莹,它的造型以花口和多瓣口盘碗最具特色。文物专家从这些瓷器的造形、胎质、釉色、工艺和“官”字字体的特征分析,是唐代晚期河北曲阳窑的产品。曲阳窑位于河北曲阳县。北宋时期,曲阳县所在的地方为定州管辖,所以曲阳窑又被称为定窑。

  展柜中摆放的是“盈”字款白瓷,是唐代邢窑的产品。邢窑烧造的白瓷体现了盛唐时期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当时曾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瓷器上署着“盈”字款的,专家认为与皇宫内的“大盈库”有关。大盈库在《新唐书》、《旧唐书》中都有记载,它是唐代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只能由皇帝支配、使用。

33、金背镜

  铜镜在古代最主要是照颜饰容,在清代被水银玻璃镜子取代。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繁荣,铜镜铸造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造型、装饰、工艺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做工精细,镜体厚重,镜面澄净如银。

  唐代的海兽葡萄纹铜镜代表了中国铜镜制造的最高水平,那面金灿灿的是唐代的金背镜。金背镜是唐代制镜的绝艺之一,在镜子的背面贴上金版或银版,锤刻出各种纹饰。据《旧唐书·高季辅传》载:“太宗曾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这里所描述的“金背镜”,指的就是这种背面贴金壳的铜镜。

34、三彩器

  这陈列的是三彩器。唐三彩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釉陶。最早出现在唐高宗时期,开元时期达到了鼎盛。

  唐三彩瓷器是怎样烧成的呢?它身上这些绚丽的颜色是怎样显现出来的呢?古代工匠们先用白色粘土作坯胎,入窑经1100℃度的素烧,取出后再上釉、二次烧造而成。唐三彩釉料的基本成份是石英,用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以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在窑内烧制时,各种金属氧化物熔化扩散,任意流动,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多彩釉。釉色有绿、黄、蓝、白、赭、褐等色。

  唐三彩用于陪葬,同时也作为商品远销到日本、朝鲜、埃及、伊朗等国。在河南巩县、陕西铜川、西安、河北内邱等地都发现有烧制唐三彩的窑址。

35、帝都万象第二展厅(引导词):

   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帝都万象的第二展厅。左边是汉唐风采部分的人文荟萃、丝路起点、皇家陵阙的几个段落分别介绍了当时的社会习尚、对外交往方面情况。汉唐时期是长安城最为繁荣的阶段,这里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中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都会,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出土文物印证了这一点。而展厅右边是府城华章部分,讲述的是唐以后的历史。

36、康文通墓武士俑

  眼前这四个高大的唐代三彩俑,左边的两位文官俑是康文通墓出土的,两位武官、武士俑则是1985年西安市灞桥区洪庆原出土的。康文通,是青州高密郡人。他出身豪门望族,生前没有身居要职,而死后的墓葬形制却采用大型前后室砖墓,这在西安地区已发掘的唐墓中十分少见。武官头戴鹖冠,冠上饰鹖鸡,因鹖鸡“勇健斗,死乃止”,唐人以鹖为冠,像此也,是说唐人以雄健欲斗的鹖鸡形象装饰头上戴的冠,取其勇敢善战不怕牺牲的意思。这四个三彩俑形体高大,烧制难度相当大,三彩俑有釉上彩绘,将绚丽的粉彩、描金工艺与华美的三彩釉相结合,增强了三彩俑的艺术表现力。我们有意将这四件三彩俑放置在展厅的最前面,目的是想让他们代表西安博物院对各位朋友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请您沿顺时针方向继续参观。

37、汉代乐舞陶俑

  陶俑作为陪葬明器,产生于春秋时期。相信您一定看过秦兵马俑,那种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憾。汉代的陶俑继承了秦代陶俑的制作风格,但体量缩小。题材大多为农夫、工匠、厨夫、宫廷侍女等日常生活形象。内容广泛,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是汉代乐舞陶俑,两汉时期继承了秦代的制度,扩大了“乐府”的建制,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供统治者作为“观民俗、知厚薄”的施政参考,更重要的则是加工创作乐舞,供宫廷欣赏享乐。

  汉代乐舞多姿多彩,它的世俗性在鼓吹乐和相和大曲中表现得极为明显。鼓吹乐起源于北部边境少数民族,引入汉代宫廷之后,主要用于朝会、节日和之中,带有仪仗的性质。流传至今的《汉乐府》集就是对汉代乐舞的总结。旁边的叫跽坐俑,就是上身直立,臀部紧挨脚后跟的一种坐姿,这是一种古代非常正式礼貌的坐姿,而从他们的手的姿势来看,是在做音乐演出。真是惟妙惟肖。

38、隋代黄釉乐舞俑

  这里是隋代黄釉乐舞俑,这些俑是1985年西安安县贾里村出土的,其中1件是舞俑,两旁是2件乐俑。

     舞俑是一个身材婀娜的女子,她的右臂上举至耳侧,袖头自然下垂,左臂垂落至身体左侧,似乎正在合着音乐翩翩起舞。另外两件乐俑都是乐人,头梳单高髻,跪坐在长方形底板上,一人吹笙,一人吹排萧,神态专注自然。

39、仕女俑

     这个展柜中摆放着13件唐代粉彩仕女俑,她们体态丰腴,襦裙曳地、云鬓高耸,是中晚唐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女俑千娇百媚,有的头戴荷花冠凝神静气心在高远,有的双手拱于前仪态典雅端庄大方,有的面带微笑身体侧转用手比划着正在谈论一件趣事,最靠右边是一个梳着双丫垂髻的未成年女孩,双手端着东西,头部向右仰起表情单纯而无忧无虑,我们从她们身上及大量唐墓壁画和出土陶俑中,看不到女性被压制受的低眉顺目,看到的是信心十足、精神饱满、生活富足、雍容华贵的唐代妇女形象。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并广交四方少数民族,大胆吸收外来思想文化,杂糅汉胡蛮夷风俗,形成勃勃生机,妇女在装束方面追求时髦、崇尚新异之风盛行。唐代妇女的面妆在承袭前人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单从眉式看,玄宗时已有十种,点唇的方法也有十六、七种之多,发式更是多种多样有几十种之多,而且各有专名,仅从这里展出的仕女俑来看就有单刀髻、堆髻、堕马髻、双绾髻、乌蛮髻、双丫垂髻、荷花冠七种类型,“髻鬟峨峨高一尺”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唐代妇女的发髻以高为美为贵,人的头发如何能造就出高达一尺的高髻呢?探其原因,一是利用结鬟、盘叠、拧旋、反绾等梳编法,使髻高耸;二是掺杂他人头发,使头发增多增厚,甚至用竹丝、铁丝等制作假发髻套于真发之上,以致发髻高大,唐人称之为义髻。

     仕女们身穿高腰曳地的襦裙,裙上的织绣花样还清晰可见,长裙使丰腴的身体显得修长而多姿,肩上有披帛,这是唐代妇女经常穿着的服饰样式,脚上穿的鞋子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有平头、高头之分。十三件粉彩仕女俑出土于同一座大型的唐朝墓葬,一共有17件,因为陈设的局限,这里展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她们充分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

40、三彩腾空马

  这件三彩腾空马,是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制药厂的唐墓出土的。这匹马四蹄腾空飞奔。马鞍上坐一个胡人少年,面带微笑,双臂前伸正在驾驭奔马。马匹上有赭红、黄色釉,骑手的衣服是蓝色,色彩绚丽,釉色光亮。古人在做唐三彩马俑的时候想到要做一件站立的或是卧着的,马可抬头可低头,但是古代的工匠在制作这件陶俑的时候跳出了过去的惯性思维,做了这个腾空飞奔的造型,而这样的一个造型在窑口中的烧制也不同于一般的陶俑,较为复杂。整件骑俑人物表情恬淡安详,马姿雄壮威武,造型富于动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唐三彩器中的杰作。

41、灰陶大骆驼

  这件灰陶大骆驼,是1988年西安市韩森寨出土的。

  汉代时,由长安横穿亚洲到西域各国的交通已经畅通,往返路途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它把中国的文化及丝绸、瓷器等带去西域,又把西域的文化及物产等带回中国,使这条道路变成友谊的纽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42、黑人俑

     这个展柜里有一个唐代的黑人俑,黑人俑并不多见。您看,他头发卷曲,长着宽阔的鼻子,嘴唇很厚,像个小童子。

     这件陶俑造型细腻逼真,生动形象,说明制作工匠对黑人的形象是非常熟悉的。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中非人民就已经有了交往,非洲黑人就已经来到了中国。

43、彩绘小憩骑驼俑

  在展柜中间有一个彩绘小憩骑驼俑。您看,骆驼站在一块长方形的踏板上,背峰间依坐着一个胡人。双臂搭于驼峰,掩面入睡。而骆驼抬头前视,想要行进,却显得很疲劳。展现的正是风尘仆仆的西域驼队途中小息的场景。它使我们想起以长安为起点,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这个骆驼队跨越浩瀚的沙漠与戈壁,时时会遭受狂风卷沙的天气,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是中西文化与经济的传播者,是友谊之路的使者,路途漫漫,将要到达长安之时却劳累的睡着了。

  从艺术角度欣赏,这件彩绘陶俑令人耳目一新。骆驼与俑是唐代陶器艺术中常常见到的,而艺术匠人在多彩的生活中捕捉最“精彩”场面,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渲染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骆驼形象适当加大。给我们留下一个遐想空间,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驼俑的旁边有一件唐三彩载物骆驼。它于2002年出土于西安安区的郭杜镇。骆驼头部高昂、双目圆睁,在两个骆驼峰之间搭着鞍架,上面驮着丝绸,两侧带着马镫壶、花口盘、凤首壶等物品。

  这件作品是唐三彩动物雕塑中最独具匠心的品种,它体现了自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后,中亚、西亚商人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域来到中国,以骆驼为运载工具的史实,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44、西安北周康业墓的围屏石榻

   这是一个围屏石榻,它是由底座和周围十块条石围屏以及五个榻腿组成,围屏中间六幅,左右两侧各两幅,每幅围屏线刻一组图案,上面描绘的俨然一幅雍容华贵,前簇后拥,贵族人家的气象。值得一提的是,中间由左至右第四、第五幅围屏人物造型衣着为胡人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景。

  康业墓位于西安市北郊炕底寨村西北。据墓志记载,墓主康业-康国人,曾任魏大天主等职,死于北周天和六年(571)。康国是汉魏隋唐时期昭武九姓胡国之一。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线刻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粟特人墓葬,整个画面布局已运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刚萌芽的山水画构图方式,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和我国绘画艺术的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45、北周史君墓

  我们看这个石椁,是由北周史君墓出土的位于西安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据墓志记载,这个墓是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姓史,是北周凉州萨保,萨保是官名,主要职掌管理波斯商人事物和主持袄教祀祭。史君葬于北周大象二年,也就是580年。石椁的整体是一座歇山顶的殿堂形式,由石板拼接制成,四周刻满精美的图案,从内容上看,大部分与粟特人宗教信仰有关,因此,一出土就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图案的雕刻上采用了浮雕彩绘贴金作装饰手法,图像内容十分丰富,在墓志上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字——粟特文。那么粟特是一个什么国家呢?史学家认为,粟特可能位于中亚的泽拉夫善河流域,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46、北周李诞墓

  这口石棺做的十分精致,是北周李诞墓出土的。李诞,是婆罗门种姓人,北魏正光年间来到中土,北周武帝的父亲屡次赏赐他,死后追赐邯州刺史。

  印度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印度还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呢。

  这座墓是夫妇合葬墓,这具石棺的女主人,除了口含一枚东罗马金币外,没有任何随葬品。这具石棺上面刻有中国传统的伏羲、女娲等图案,同时也融合了可能与佛教有关的守护神等内容,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均发生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与变化。

47、汉代裸体俑

     展柜里有3件汉代裸体俑,它们身材匀称,生理特征十分明显,却都没有胳膊。事实上,当初入葬时都穿着各式衣裳裙甲,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丝棉织物都已经腐朽了。这些裸俑的肩部留有孔洞,这说明当时应该是安装了木质臂膀的,只不过出土时已朽烂无踪了。

     这组陶俑模拟真人,让他们到阴间继续为死去的主人服务。汉俑的形体小,头部造型相当细腻,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被准确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48、唐代杂技

  展柜里有7个人在表演叠罗汉,这是唐代的杂技俑。唐代社会开放,国家富强发达,杂技品种较多,包括走索、旱船、丸剑、角抵、戏马、斗鸡、魔术等等,有“百戏”之称。

  在长安,每当有盛大的会典,一定要演杂技。武德年间,唐高祖大征四方杂技,在洛阳演出;贞观年间,太宗多次于玄武门、相思殿等处观赏百伎表演。玄宗时期更是热闹,常常在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观看百戏。

  此展柜以表现儿童题材为主题,除叠置伎外还有唐代的沐浴童俑、唐代婴儿襁褓陶俑、唐代百戏中的戴干等,对儿童天真活泼、专注无邪的描绘和塑造,反映了唐代雕塑艺术的进一步世俗化。

49、金乡县主墓

  1991年在西安市东郊发现了一座唐代大墓,墓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藤王李元婴的第三女金乡县主,这座墓是金乡县主与他的丈夫蜀州司法参军于隐的合葬墓。

     墓内有彩绘壁画,出土了150多件彩绘陶俑,种类齐全,组合完整,包含了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如露髻驰骋的骑马女俑、戴胡帽穿胡服的骑马女乐俑,生动的体现了盛唐时期女子骑马出行的风尚以及胡服、胡乐盛行的情景;架鹰抱犬、带豹驮鹿的骑马狩猎俑,则是唐代贵族酒足饭饱之余逐兽山林、射飞苑中的真实写照。我们从这群气势庞大的骑马鼓吹仪仗俑,可以联想到唐代贵族出行时旌旗招展、鼓乐喧天的盛大场面。这批陶俑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盛唐时期陶塑艺术品的杰出代表。

     该墓出土的百戏杂技俑在以往发现的唐墓中极其罕见,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杂技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戴孔雀冠的骑马伎乐女佣,裸袒相搏的角抵相扑俑等,在唐俑中尚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这批彩陶俑制作精美,工艺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雕塑、服饰、生活习俗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50、镇墓兽天王俑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镇墓兽、天王俑。镇墓兽是随葬器。它是守卫墓门、的怪兽。在战国墓中就已经有木雕漆绘的镇墓兽,到盛唐时期,镇墓兽昂首竖耳,巨口獠牙,鬃毛飞扬,形象十分凶猛。到了宋代以后“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镇墓兽也随之少见或基本不见了。

   而天王原本是佛教艺术中的形象,一般站在佛与菩萨的两侧,他是保佛的。在唐朝墓葬中经常出土天王俑,从考古发掘资料我们了解到,天王俑经常放在墓门的两侧,与二镇墓兽,十二生肖俑,被称为四神十二时,起着镇墓辟邪的作用。这件天王俑借鉴了现实中武士的造型,肌肉发达,充满着无穷的力量。脚下踏着的夜叉,张口哀号,欲反抗而不能得逞,惊恐万分。 

51、宋代刻花五足炉、明代青花阿拉伯纹碗

     进入到了明清西安这一段落。主要以瓷器、元代墓葬和明代墓葬中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西安作为西部重镇的风貌。

     这个展柜里有宋代的刻花五足炉,是北宋耀州窑黄堡窑场烧造的。

     这种五个足的香炉,最早见于唐代,五代时仍屡见不鲜。到了宋代,流行了一种新型五足香炉。这类炉有大小两种,它们造型相近,大多是素面的。有纹样装饰在炉的宽沿上,制作的不是很精细。

   现在我们看明代的青花阿拉伯纹碗。青花瓷是中国的国瓷,这件青花色泽浓艳,有黑疵斑点,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呢,这是采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制作而成的。“用这种原料在干燥的瓷坯上绘制图案,再经过1200多度高温,就可以烧造出鲜艳夺目的蓝色图案。但蓝色中都泛着黑斑。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黑斑呢?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量高,经过高温烧制就会形成黑色的结晶体,所以和其他的青花瓷器不同,这就是明代永乐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

52、元代车马出行俑

     这里陈列是一组元代的车马出行俑,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场面。元代的陶俑一般为灰瓦色,人物为蒙古人形象,不但从脸形、服饰或姿态动作都表现出蒙古人所具有的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在型造技法上,虽显得筒单,却能抓住人物的典型形象,并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造型艺木的地方民族风格。

53、彩绘毡帽俑

  这组陶俑是2000年在明汧阳王朱公鏳墓出土的。据墓志记载,汧阳王朱公鏳是秦康王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436年,1446年被封为汧阳王。 

  明代曾在西安地区封立了十三个秦王,秦王死后都安葬在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及杜陵原上,被俗称为“明十三王陵”。这座墓座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中出土了陶俑、陶模型、瓷器、玉器等共计111件,另外还有35枚铜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