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答司马谏议书》基础知识及默写练习
2025-09-25 17:44:44 责编:小OO
文档
《答司马谏议书》基础知识及默写练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  ,晚号  半山  ,小字獾huān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  驳论  名篇之一。

二、字词梳理

(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10)辨:同“辩”,分辨。                    (11)重念:又想。

(12)视遇:看待,对待。               (13)反复:指书信往返。

(14)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

(15)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16)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17)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1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

(19)以谓:以为,认为。

(20)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

(21)不为:不能算是。

(22)举:施行。

(23)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24)前:预先。

(25)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26)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

(27)恤:顾念,考虑。

(28)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9)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30)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31)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32)非特:不仅。

(33)度:计划。

(34)度义而后动:考虑适宜就行动。义,适宜。

(35)是:认为正确。

(36)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37)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38)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39)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40)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三、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四、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五、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六、一词多义

1.以

(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4.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5.事

(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

6.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2)某则以为:却。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7.理

(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8.知

(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七、文言句式1.判断句(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点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4.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作定语后置。

 

1.《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指责,王安石逐一加以反驳。在他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非拒绝他人规劝的表现。

辟邪说    难壬人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与司马光议事不和的原因,他本不想勉强解释,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详细写出自己的理由。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对自己冠之以“拒谏”的罪名加以反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这不算拒谏。

辟邪说    难壬人    

4.《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知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7《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而“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1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且“________”,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3在《答司马谏议书》的开篇,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合的原因所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4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政治主张不同是他与司马光议事不和的原因,他本不想勉强解释,却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而详细写出自己的理由。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只有像盘庚一样,具备了果敢的行动、无悔的坚守,才有可能成功。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8《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集中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20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2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系出于皇帝意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新法的制定是“____________”,即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样的程序不存在“侵官”之说。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2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孝公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2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朝廷臣子反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