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鸟的教学设计
2025-09-25 17:43:39 责编:小OO
文档
《鸟》教学设计

                         永安六中   陈娟

一、 教材分析 

《鸟》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教材首先选择了不同环境下的鸟类图片,将学生带进了鸟的王国,为学生总体认识鸟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教材以家鸽为例,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多方面比较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探究活动则是本节最重要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保护鸟类的多样性中,让学生理解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但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巧妙地抛砖引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探究。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虽有接触,恐难深入。爱鸟护鸟的思想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所以可通过具体资料来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简述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的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鸟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蜗牛和黄鹂鸟”引入新课。之后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做出假设,主要用观察法、资料分析法进行探究。通过比较,归纳总结鸟的特征。最后师生共同探讨鸟与人类的关系,达成爱鸟护鸟的共识。

六、教学准备

视频、PPT 、家鸽骨骼标本,黄鹂标本,纸飞机、鸡骨、猪骨、羽毛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蜗牛和黄鹂鸟”

在悠扬的歌声中和充满生机的画面中提出问题:黄鹂鸟为什么善于飞行?

学生欣赏并思考鸟为什么善于飞行,说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鸟类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已有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思考相关内容。

新课教学

鸟的主要

特征

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演示:

(1)将一张薄纸和一个纸飞机分别扔向空中。

(2)用大小不同的力扔相同的纸飞机。

(3)用大小相同的力扔一张纸叠成纸飞机和多张纸叠成的纸飞机。

质疑:这对你探究鸟的飞行有什么启示吗?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飞行需要适宜的外部形态、内部动力和较轻的体重。

 

利用演示实验

将问题引导到飞行的要素:减小阻力,具有动力,较轻的体重。

1鸟的外部形态:指导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标本,观察鸟的外形,分析体型与飞行的关系,翼对飞行的意义,羽毛的作用,完成讨论并分享鸟的外部形态与飞行的关系。

得出结论:1.流线型的体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2.前肢变为翼,翼附着羽毛,宽阔呈扇形,扇动空气可获得飞行动力。

3.体表被覆羽毛

培养学生结合现有知识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鸟与飞行相适应的动力来源:

(1)提出问题:如按照上述分析为人类打造相应的流线型外衣并安装羽翼,人是否能飞?

(2)提出问题:鸟类是如何保障飞行时的巨大动力供应的?

呈现资料:鸟的胸肌占体重的1/5,人的胸肌占体重1/120。展示胸肌和胸骨之间的关系。

(3)回忆已有知识思考能量从哪里来?食物中的能量需要哪些系统配合才能释放出来?

呈现资料:消化系统:体重为1500克的雀鹰,能在一昼夜吃掉800-1000克肉。蜂鸟一天所吃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2倍

呈现资料:呼吸系统:出示肺与气囊的关系模式图和气体交换模式图,研究家鸽的气囊在气体交换中的作用。

呈现资料:循环系统:出示鸟类和人的心率,心脏比重的表格。想一想鸟的这种心律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如何?

学生分析资料进一步思考与飞行相适应的特征。

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强大的动力。

高高隆起的龙骨突扩大胸肌的固着面积。

回答问题;需要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的配合。

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利于获得足够营养,满足能量供应。

鸟具有气囊辅助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气囊还可减轻身体比重。

鸟的心脏占体重的比例大,心率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强,保障物质运输,满足能量供应。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探究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3.黄鹂鸟如何实现飞行时较轻的体重?

出示鸟骨骼标本。指导学生观察鸟愈合的头骨、骨内部中空。

(1)呈现资料鸟骨骼占体重约5%-6%,人骨骼占体重18%

(2)呈现鸟消化系统图片资料:直肠短,粪便随时排出。

(3)呈现黄鹂鸟有喙无齿的图片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骨骼轻薄、中空、坚固。支持身体、减轻体重。

直肠短,粪便随时排出,利于减轻体重。

有喙无齿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

4.其他特征

体温恒定:鸟是恒温动物

讲述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提问体温恒定的意义。

生殖方式

提问:鸟类的生殖方式及这种方式的意义?

总结:鸟与其他动物最主要的不同(主要特征)

小组合作:画出你心目中的鸟

要求:时间5分钟,你所画的鸟体现了鸟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得出: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回答: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有卵壳保护,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学生总结鸟类主要特征

体表被覆羽毛。

前肢变成翼。

有喙无齿。

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学生画鸟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

发展学生通过理解概念进行分析推导的能力。

结合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鸟分布广泛的原因。

 

强化所学知识

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热情

展示多种多样鸟的图片,他们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那它们的食性、喙、足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提问:如果自然界没有鸟类,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

总结:鸟与人类关系密切

是大自然美丽的使者,然而现在1/8的鸟类面临灭绝的危机。请你为提醒人们爱护鸟类写一条公益广告。

学生回答:捕食林业害虫,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具有观赏价值传递书信

思考回答:为了人类的鸟语花香请爱护鸟等。

促进对鸟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入了解。

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价值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提问: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任务布置:1、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请你为这句话做百字解说。2、请大家课后收集各种各样鸟相关资料,分析他们的喙,足,食性有何不同,并制作鸟的相关海报。

学生互动回答总结

总结归纳,提炼重点。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深化知识。

八、板书设计              

第六节  鸟

一、探究鸟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一)外部形态:体型流线型 ;

             体表覆羽 ,前肢特化为翼

(二)强大的飞行动力

              胸肌发达,有龙骨突: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用肺呼吸,发达的气囊,双重呼吸; 心跳频率快,运输能力强

(三)轻的体重  

骨骼轻薄 长骨中空.不贮粪便.没有牙齿

二、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九、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设计围绕鸟类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做出假设,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的探究得出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环环相扣,逻辑清楚,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构建鸟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关联,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与新知识建立有效的联系。并且通过画出心目中的鸟这一活动,强化对鸟主要特征的认识。

本课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方法,发展了收集资料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后收集各种各样鸟的资料,比较不同鸟的喙、足、食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基本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于鸟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各抒己见,写公益广告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加强了生生互动的同时,也更有效的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不足之处:

1、在知识之间过渡上,语言设计组织不够精炼,过渡不是很自然。

2、在进行学生探究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观察鸟的身体结构。

3、在引导学生方面,要根据课堂效果采取适宜教学方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