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
(1)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开挖”的原则。
(2)基坑开挖的程序:测量放线→分层开挖→排降水→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等。
(3)基坑开挖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
(4)防止对地基土扰动:人工挖土,15~30cm;机械开挖,15~20cm(铲运机、推土机)、20~30cm(正铲、反铲、拉铲)
(5)井点降水,水位降低至坑底500mm以利挖方进行,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成。
观察法、扦探法、轻型动力触探。 | 4、脚手架检查和验收 ·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每搭设完6-8m高度后; ·达到设计高度后; ·六级及以上大风、雨后; ·寒冷地区土层解冻后; ·停用超过一个月的 | 8、砌体结构的优缺点 1) 容易就地取材,比使用水泥,钢筋和木材造价低; 2) 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良好的耐火性; 3) 保温隔热效果良好,节能效果好; 4) 施工方便,工艺简单; 5) 具有承重与围护双重功能; 6) 自重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 7) 抗震性能差; 8) 砌筑工程量繁重,生产效率低。 |
5、基础工程的施工顺序 桩基础→土方开挖、钎探验槽→垫层→地下卷材防水施工→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墙柱→地下室顶板→墙体防水卷材、保护墙→回填土 | ||
搭设高度24米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需要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搭设高度50米以上的落地式脚手架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组织召开专家认证会。 | ||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0) 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缓凝减水剂; 1)保证强度,适当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2)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内外温差(25°C); 3)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 4)预埋冷却水管; 5)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 6)设置后浇缝; 7)二次抹面。 | ||
6、脚手架拆除 ·拆除与搭设相反的程序,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严禁先松开连墙件,再拆除上部杆件。 ·分段拆除时,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六级及以上大风、雾、雨、雪,停止作业。 | ||
9、基坑支护破坏形式: --支护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支护埋置深度不足,基坑隆起 --止水帷幕,导致管涌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保护处理不好 | ||
10、装饰装修施工顺序: 。室内装饰装修施工应在屋面防水工程完工后; 。室内抹灰、、吊顶、饰面板(砖)、隔断工程,应待轻质隔墙、暗装管道、电气管线敷设和专业工程预埋件、穿墙穿孔板孔洞预留或封堵完成后进行。 。木门窗及其玻璃安装可在湿作业前进行;金属、塑料、特种门窗,宜在湿作业完成后进行。 。有抹灰基层的饰面板(砖)、吊顶、花饰安装工程应在地面面层和明装管线施工前,管道设备试压后进行。木竹地面最后一遍涂饰应待裱糊工程完成后进行。 。管道、设备等的安装及调试应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前完成。 | ||
3、混凝土工程施工缝: (1)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2)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的1/3范围内; (3)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 (4)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Mpa。 (5)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5d的湿润养护。 | 7、下列墙体或者部位不能留置脚手眼: 。120mm墙、料石清水墙、柱; 。过梁上与过梁成60°三角形范围及过梁净跨度的1/2范围内; 。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砌体门窗口两侧200mm(石砌体300mm)和转角处450mm(石砌体600mm)范围内; 。梁或梁垫下及其500mm范围内; 。空心砖墙;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 |
1、脚手架重点检查部位: --杆件的设置和连结,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是否符合要求, --地基是否有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 --扣件螺栓是否有松动; --高度在24m以上的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架体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有超载使用的现象等。 | 2、高处作业的基本安全要求 1.施工单位应为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等必备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用品。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2.在进行高处作业前,应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安全设施是否安全可靠,脚手架、平台、梯子、防护栏杆、挡脚板安全网等设置应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要求。 3.高处作业危险部位应悬挂安全警示标牌。夜间施工时,应保证足够的照明并在危险部位设红灯示警。 4.在雨雪天从事高处作业,必须采取防滑措施。遇六级及六级以上强风和雷电、暴雨、大雾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不得进行露天高处作业 | 3、安全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有: 1)工作场所或工作岗位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 2)所接触的安全设施、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3)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4)安全注意事项等。 |
4、基坑(槽)支护的主要方式 简单水平支撑;钢板桩;水泥土桩;钢筋混凝土排桩;土钉;锚杆;地下连续墙;逆作拱墙;原状土放坡;桩、墙加支撑系统;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合理组合等。 | ||
5、交叉作业安全控制要点 1.交叉作业人员不允许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要做到上部与下部作业人员的位置错开,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安全隔离层进行防护。 2.在拆除模板、脚手架等作业时,作业点下方不得有其他作业人员,防止落物伤人 | ||
5. 基坑验槽时,必须具备的资料有: (1)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附有基础平面图和结构总说明的施工图阶段的结构图; (3)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或记录。 | ||
6、基坑验槽的程序: (1)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施工单位确认自检合格后提出验收申请; (2)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按设计要求进行验槽。 验槽时对柱基、墙角、承重墙等沉降灵敏部位和受力较大的部位重点检查。 | ||
6、基坑发生坍塌以前的主要迹象 .周围地面出现裂缝,并不断扩展。 支撑系统发出挤压等异常响声。 环梁或排桩、挡墙的水平位移较大,并持续发展。 支护系统出现局部失稳。 大量水土不断涌入基坑。 相当数量的锚杆螺母松动,甚至有的槽钢松脱 | 3、事故报告的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有关单位名称 2、事故简要经过; 3、事故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的初步原因; 5、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6、事故报告单位或报告人员; 7、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 |
7、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需组织专家论证的 1.深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工程; 2.地下暗挖工程; 3.高大模板工程,高度超过8米或跨度超过18米,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平方米,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平方米的模板支撑系统; 4、30米及以上高空作业的工程 5、大江大河中深水作业的工程 6、城市拆迁或爆破和其他土石大爆破工程。 | ||
7、 施工缝留置 1、单向板留置平行于短板的任何位置 2、主次梁,次梁跨中1/3范围内 3、留置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 4、, | ||
4、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1、选用低水化热矿渣水泥,缓凝减水剂 2、保证强度,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 3、降低入模温度,控制内外温差 4、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 5、预埋冷却水管 6、掺入适量微膨剂或膨胀水泥 7、设置后浇缝,二次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