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 056R22AGY 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十五讲 改卷教师:
学号: 106090072 姓 名: 高贺 得 分:
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5.4~1722.12.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给予康熙的评价,可是康熙帝真的是那么伟大吗,甚至于有些人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我曾经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由此片我深深地佩服康熙帝这么一位千古一帝,觉得他的一生真的太不容易,八岁,还是个孩子的玄烨,就已经担起了管理国家重担,可是当时的朝野有太多的阻碍,孝庄太皇太后只得凭着老脸去和大臣们周旋,康熙也是很争气的孩子,他没有让老祖母失望,从智擒鳌拜开始康熙开始了他的作为真正的皇帝的时代。可是随着我年龄增长,我在考虑为什么与康乾盛世相隔不到45年的时间里,大清朝就签订了耻辱的《南京条约》?我也曾经一度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后来后来想想就不对了,45年,未免衰落的也太快了吧。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误区就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康熙帝的丰功伟业。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六点: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六,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我们先谈论一下康熙帝时代主要的战事:关于康熙平三藩、续修柳条边与准部之乱
或许可以用康熙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与稳定、无暇顾及其他来为其拒绝变革做辩解。然而康熙即位时,除西北边疆外,前明旧疆已基本统一;到1674 年三藩之乱爆发前,国内一直是相对稳定的。而三藩之乱、沙俄侵扰、噶尔丹叛乱等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恰是康熙处理不善所造成。
先看三藩之乱。吴、耿、尚三藩均封在东南海隅或西南边陲,非腹心之患。吴三桂、尚可喜均已年迈,去日无多(吴三桂发动叛乱时已62岁,5年后就死了);而康熙少年亲政,来日方长。倘不急于撤藩,先整治内地,暂从尚可喜传子之请;则吴三桂以其子在京师为额驸,既图袭爵,又无词可籍,必不致反。待大憝既死,旧党凋零,彼袭爵之后辈必为,摘过废之易如反掌。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大藩为小藩,又以各种借口削夺诸王侯嗣封爵达百余人,康熙宁不知此?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实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奈内地未治,人心不一,吴氏狗急跳墙则变起难于骤定。各地汉员纷纷附吴,实因康熙重满轻汉而起。其所赖平变诸将帅亦多是勒尔锦、尚善、喇布等一班满员,以致兵兴8载、祸连10省,刚有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岂非康熙撤藩太急贪功激变之过乎?康熙与吴三桂之间本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不能与农民被官军相提并论,只能追溯事件起因而判定其责。故现行历史教材于王敦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并未将勘定之功归于晋、梁、唐诸帝而大加宣扬;反于晋元帝、梁武帝、唐玄宗,追本穷源,谓之自贻伊戚。靖难之变亦然,人们不责燕王叛乱而归咎于建文帝撤藩过急,宜也。何于康熙厚爱之甚?倘康熙败于吴氏(吴氏若不拘泥于划地江南,而全师北向,亦有胜望),又将如何评价?故曰三藩之事,激变本非明智,平定亦难以为功。
康熙素以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签约受到赞扬。然而雅克萨的反复争夺缘何而起?尼布楚条约得失如何?当初俄人闯入黑龙江流域,还在顺治前一年。满族入主中原,人口大批迁入关内,关外地广人稀,而顺治却以关外为祖宗发祥地,不许移民开发。并在东北南部(今辽宁境内)修筑一条长达1000公里、与山海关相连的柳条边,划东北为内外两禁区;进入柳条边内须持官方证明,而出柳条边外则是绝对禁止的(包括满人)。俄人便趁边防空虚沿黑龙江东下,如入无人之境。雅克萨即随处修建的城堡之一。顺治年间中俄曾多次交过手。康熙亲政后,并未意识到这种空边的危害,反而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续修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延伸到法特哈的“新边”,并严申禁令。这些柳条边最终成了抢占中国版图的借口。虽有盛京、宁古塔、瑗珲三将军的设置,并增建齐齐哈尔等三城,奈地太宽,人太少,兵力、物资取用调拨不便,自然顾此失彼疏于防卫。以至雅克萨得而复失,只好签订《尼布楚条约》。同意让出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地方以换取本属中国的雅克萨。如康熙能以顺治时边警频传为戒,在改革军制与装备的同时,废柳条边禁令,移民开发东北,一二十年后必初见成效。少数俄人远离欧洲腹地,势孤力弱,何敢逞凶?也就不会有雅克萨之拉锯与尼布楚的退让。然而订约之后,康熙仍未绸缪及此。乾隆后才渐弛禁令。因开发较迟,乃复有咸丰对俄之屈辱。其间,东北边境虽有百余年的安宁,那也是彼得一世后期至亚历山大一世时,扩张方向主要在西方的缘故。而康熙对俄无论战与和都无功可以自诩。
准部叛乱及其影响是清朝长期头痛的问题。也正是康熙对噶尔丹内侵处理不善才留下这后遗症。康熙前期,蒙古三部的情况是:漠南已归属清廷,漠北表示恭顺,漠西与清廷关系较疏。由于漠北蒙古土谢图汗抢去扎萨克汗的爱妾,造成两汗开战,给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以可乘之机。该部首领噶尔丹遂以帮助扎萨克汗夺回爱妾为由,攻入漠北,迫使漠北各部内迁;并借口追索祸首土谢图汗,跟踪至漠南。却又声明不敢与天朝为敌,得祸首即回云云。是为内侵之始(17)。倘康熙明察事件起因,借此机会主持有关各方会盟,面谕调停,令土谢图汗向扎萨克汗和噶尔丹汗,再临以兵威,送他们各返旧地,必然干戈不起,一举收服众心。噶尔丹虽顽,但实力与清廷相差甚远,所谓援助,也是虚张声势。清与漠西的关系便可由此确定。但康熙匿土谢图汗而不出,动辄用兵。首次战胜后,又让科尔沁亲王致书诱噶尔丹再犯,才有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望风而逃。第三次亲征时,噶尔丹本蛰居阿尔金山,兵少粮尽,不战而死。所谓三次亲征,仅乌兰布通堪称一战;且敌军仅二、三万,康熙竟动员了从东北到陕甘的沿边各军。论战果,比起汉朝的窦宪、卫青,实在微不足道。况既已开衅,又不毕其功于一役,趁势将漠西漠北同时平定,再设官分治,或可长治久安;然而虽劳师再三,敌巢如故,却从此结怨于准部,以至康、雍、乾三朝连年用兵,以对付准部及其附庸在青海、、发动的叛乱。到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时,乾隆恼羞成怒,竟命兆惠将准部屠戮几尽(18)。其后霍集占、张格尔、阿古柏等叛乱迭起,令清廷几无宁日,亦是准部事件开了少数民族与政权长期对立的恶劣先例。
清代民族关系之紧张甚于元代,不能不说是康熙轻启边衅劳而无功的结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康熙所处时代的经济情况和康熙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作为: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
康熙即位前夕,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外部形势促使中国变革自强。而在国内,封建社会受到明末大混乱的冲击也已经摇摇欲坠,从而为变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期已经产生,到康熙初,: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大商业资本集团纷纷出现,如盐商、粮商、布商、山西票号商、广东出口商,资本动辄数百万两;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经济更趋繁荣;在农村,由于顺、康时自耕农居主要地位,农村人身依附关系比起明代大为松弛,雇工的自由流动度加大,这就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力。说明变革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其次,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出身驿卒又带伤残的李自成竟成功地推翻了并不算昏庸的明思宗,则“正统”、“天命”、“尊卑”、“贤愚”论已难于解释。
再次,从当时的社会基础看,明清之际的混乱使人们逐渐转向西方寻求精神支柱。关于这一点,由信洋教者之多可见一斑。天主教徒从1610年的2500人激增到 1650年的15万人。康熙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是趁热打铁、取中西文化之长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封建社会僵而复苏呢?从康熙帝的所做所为来看,他选择了后者。
二、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的另一面
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皆因民族问题而起。清朝最后还是于民族问题、特别是八旗群体特殊化、尤其是八旗贵族掌控朝纲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为抵制外来政治思想的影响,维护封建,康熙还严格禁止天主教。
三、关于康熙经济决策上的错误
康熙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平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 由于康熙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良机既逝,再难发展。至于旧史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垂死前的回光反照。那种“繁荣”是表面的、虚假的、病态的,其实已经腐朽。
四、关于康熙是否关心科技进步
康熙是曾学过一些西方数理化和文字,也用过一些西方传教士做官,还让他们翻译科学著作,甚至亲自加以删定。但他对科技并非真感兴趣,只是当成摆设而已。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土……。西方科技深藏于内廷,于国计民生何益?人材怎么出?
科技与教育落后的明显后果是军事落后。其实,早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时康熙就该觉察出本事落后的苗头。当时驻守雅克萨的俄军约400人,而彭春前次带兵1.5万人,后次8000人。兵力众寡及远近劳逸之势一目了然,然而围攻数月竟不能全歼或攻取,则械谁精良,练兵方法谁先进自不待言。
倘当时能重视科技文化军事的学习与更新,持续百年,民智早开,兵精器利,何至有1840年以后的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