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说明:1本试题共4大页,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20分
2请同学们冷静思考,认真做答,规范书写。愿你考出理想的成绩。
题 号 | 一 | 二 | 三 | 总分 |
得 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阻遏( è ) 歼灭(qīan) 绥靖( jìng) 锐不可当( dāng )
B 疟疾(nüè) 提防( tí ) 寒噤 (jìn ) 转弯抹角( mò )
C 荒谬(miù) 塌败(tā ) 尴尬 ( gà ) 杯盘狼藉( jí )
D 瞥见(piě) 颓唐(tuí) 吊唁 (yàn) 跋山涉水( bá )
2、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触目伤怀(心,心中) 人头济济(形容人多) B情不能已(停止) 猝然昏厥(出乎意料)
C情郁于中(聚集) 犹豫再三(重复三次) D识文断字(判断)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他写的《信客》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善良诚信、任劳任怨的信客形象,表达了对诚信的赞美。
B 《台阶》以“台阶”为线索,来反映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的代价。
C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文章选自《呐喊》。
D 《老王》一文描写老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写他的“善”;一是写他的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2分)
A.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并倾听着大桥建设者的英雄事迹。
B.电视机的价格一降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三倍。
C.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管理。
D.同学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仍然精神饱满地前进。
5、文后的四个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2分)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__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_____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的清爽;___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6、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2分)
A. 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个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
B. 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
C. 五岁的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
7综合性学习(9分)
为积极参与“好书伴我成长”绿色渎书工程活动,班级组织了“读书看报”交流会。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宇璇同学出示了一幅在报纸中看到的漫画:
①请用一两句话概括画面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请说出这幅漫画的主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峻同学读了下面一则新闻:
北京时间5月24日晚间消息 联合国组成调查组,于当地时间24日开始对日本在遭受历史罕见的地震海啸灾害袭击之后随即爆发的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核泄漏事故产生将随着调查的深入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
调查组在抵达日本之后立即与日本的代表举行了会谈。日本此前表示其将全力配合调查组的调查工作,同时日本官方也指派来自东京的核科学研究人员组成国内调查小组对核泄漏事故展开调查。
①请给这则新闻拟个标题: 。(2分)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句子上修改。(2分)
核泄漏事故产生将随着凋查的深入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4分)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⑴诗中__ 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 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⑵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45分)
(一) (15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己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9.对加点词“赶紧”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恰当的项是( ) (2分)
A.“我”怕父亲爬月台时跌倒。 B.“我”觉得不应增加父亲的负担
C.因为橘子是父亲给我买的 D.“我”深受感动,但又怕父亲看到后伤感
10.请用“ ”线划出描写父亲买橘子去时的句子,找出其中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对表现人物起了什么作用?(5分)
答:
11.“我的眼泪又来了”和选文中哪一句话相呼应?其中的“又”字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2.父亲把橘子给我以后,为什么感到“心里很轻松似的”?(2分)
答:
13.选文中几次写到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
(二)(14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1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分)
16文段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3分)
17文段划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3分)
18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3分)
(三)(16分)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 ”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9.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3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20.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 和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3分)
21.【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的品质。(2分)
22.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2分)
23.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6分)
(1)“悲”
(2)“壮”
三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这是《感动中国》的主题歌。是的,这世界处处充满着爱,因为有爱,地球才生动。
请调动你头脑中储存的爱的信息,以“爱”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011—2012第一学期月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答案:一、积累运用
1C 2C 3C 4D 5C 6 A
7(1) (示例):①算命先生被雨淋成的落汤鸡,行人都在嘲笑他,“你是算命的,不是算得很准吗?”算命先生颤抖着说:“唉!今天没听天气预报啊!”
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大意对即可)
(2) ①答案示例:联合国介入日本核泄漏事故调查(大意对即可)
②核泄漏事故产生的后果(或“影响”、“原因”)将随着调查的深入陆续暴露在公众面前。
8(1)阴阴 又 (2) 思乡
(一)9.D
10“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1分) 动词是:走、探、攀、缩、微倾(2分) 作用:这些动词表达出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以及他对儿子深厚感情。(2分)
11.呼应: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1分) 一次又一次为父亲在看似平凡,实际蕴含着深沉父爱的背影所感动。(2分)
12.觉得自己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心里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不想让儿子为自己的境况担心。
13.两次。第一次是表达出对父亲感激和怜爱之情;第二次是表达出对父亲的不舍之情。
(二)14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15“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16动作、神态描写 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17“找”用了拟人手法,好像它们也懂得复仇似的,同时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意对即可)
18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三)19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3分,每空1分。概括合理均可)
20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3分,每空1分。言之有理均可)
21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2分,每空1分,言之有理均可)
22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2分,言之有理均可。)
23“悲”示例:
1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
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
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
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
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
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6分,每点3分。点评合理均可)
三 作文(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