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和临写方法
2025-09-25 17:49:23 责编:小OO
文档
欧阳询楷书的艺术特点和临写方法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一方面楷书经魏晋六朝的不断演变,法度已臻成熟,体势亦趋完备,气骨刚健、端庄平正的优美楷书为世人立极,以晋人之理而立法,从而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时代风格;另一方面在草书的书写上,特别是狂草(大草),于理法中溶入性情,以类乎于颠狂的即兴 创作,从而又表现出一种极其浪漫的风格。在规矩法度森严的楷书中当首推欧阳洵的楷法,其骨力的刚健、笔法的精到、结构的森严,堪为后人立法,历代书家,莫不受其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人楷法,作为学书的基础,迄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试从三方面来介绍欧书的艺术风格。

欧阳询生平

欧阳询,字信本,历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呼之为“渤海”、“欧阳勃海”。欧氏祖籍潭州临湘(湖南),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享年85岁(公元557~1年)。

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世人以欧体相称,其时书名远播域外,高丽亦曾遣使求书。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之笔势,主要受北派书风影响,但又兼容南方“秀骨清相”之气象。入唐以后,渐臻佳境。“欧体”书承“王书”,都“风神严于智永(张怀灌语),于是,它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与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大家”。

“欧体”的艺术特色

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故历代诸家,无不取法唐人。“欧体”有戈戟森然之险劲,又不失精妙之秀骨清相,为后人楷法之师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妙。

对于欧阳询书艺特点之评说,历来众说纷纭。

《新唐书欧传》:“欧初效王书,后险劲过之,固自名其体。”

张怀灌《书断》:“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杨士奇《东里全集》:“询书虽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跋醴泉铭》:“欧书以圆笔为性情,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

苏轼:“欧阳率更书,妍弩拔群,尤工于小楷,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余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高貌耳。”

上述评家,对欧字笔力之险劲,结体之严整,可谓“共识”,而东坡“劲险刻厉”四字,实为精要之概括。

欧阳洵楷书刻碑举要:

1、《欧阳询书兰亭记》唐太宗贞观二年立,72岁书。

2、《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也名《化度寺碑》)贞观五年立,75岁书。

3、《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四月立。76岁书。

4、《虞恭公温彦博碑》贞观十一年十月立。81岁书。

5、《皇甫诞碑》,此碑作于贞观年间,具体年限不详。究其如入化境之书风推测,一般认为是欧阳询晚期之作。

欧字的书写笔法

不善学欧字者,往往失之过猛“剑拔弩张,方棱出角),原因是只知其“方”而不知其“圆”。所谓“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乃指欧字方圆兼容之特点。就用笔而言,自古有方圆之说,所谓“圆”则强调中锋运笔,得其骨力;“方”则运用侧锋取妍,求得精神。圆笔中锋源于“篆法”,方笔侧锋源于“隶法”。各种书法,除篆书这外,隶、楷、行、草诸体都离不开侧锋用笔。实践证明,书写楷、行、草诸体,要达到笔笔中锋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的。正如姜夔《续书谱》中所说:“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正锋(中锋)与侧锋,构成了笔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用笔时两者都不可偏废,当以正锋为主。

“欧体”兼用侧锋隶法,其特征表现为点画起笔、收笔、波撇、转折、钩趯之处常现棱角或露锋。故其透出一种竣利沉着、骨气雄强、斩钉截铁的明快风格。

欧体楷法主要笔法简介如下。

一、折法

折以成方,是欧体的主要笔法。“折”又分为右折和左折两种。

(一)右折

1、引笔右行,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画的右上角,以笔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翻笔,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将锋由阴面翻到阳面。

3、然后顺势朝右下作点,稍一挫动笔锋(调锋后)再引笔下行(例图1)。

右折称之为“提翻法”。此法较难,初学者可分两步练习:第一步先练横画收笔之提和竖画发笔之顿;第二步再练提翻时的暗圈动作。难就难在作暗圈须“笔不离纸”,其实这种动作无非是在转折时将两笔吻合得自然些罢了。折法宜干净明利,竣快爽捷,提翻动作要轻捷。如提得太高,超出画外,翻笔后即形成“扛肩”;如不到翻就向下作斜横落点即形成“塌角”;如提翻时犹豫不决,墨迹即渗透外画外而形成“鹤膝”。这是右折时常见的误笔(例图2)。

(二)左折

1、引笔向下,至折角时以腕法将锋提至竖的左下角,以不离纸为度。

2、然后迅速侧势一翻,笔锋在纸面上作一暗圈。

3、翻笔后顺势朝右下切入作点,点后逐步顿挫笔锋向右上挑出(例图3)。

二、侧法

“侧法”即是点法。称之为“侧”,实际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笔画形态上 呈斜伏状,点以斜势居多,斜则多姿;二是作点时皆顺势落笔,尖锋入纸,以侧取势,十分便捷。

“点”法要重,笔力要深入沉着,其势如“高峰坠石”。

“点”法化势:

凡露锋之点,起笔时用尖锋入纸,顺势落笔;方笔之点,即用逆势切入,收笔出锋方向,应与下一笔点画的起笔相呼应,则自然盼顾有情,血脉相连

“点”法化势举例如下:

半蚁点、蝌蚪点、粟子点、直三角、横三角、杏仁点、悬胆点、打点、柳 叶点、曾头点、反捺点、直波点、三开点、悬珠点、三往一复点等(例图4)。

三、 勒法

所谓“勒法”,即横画的写法。“勒”有欲行不行,意存所顾,强抑力刺, 愈收愈紧的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锋平过,用笔轻滑则意思浅薄。写横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势欲平而画欲曲

楷法虽以“画平竖直”四字为律,但决不是平直机械地排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横之平,指势而言,有了轻重、粗细、曲直的变化,不但能够产生笔力,还可以产生韵律、点画就会生动起来。

(二)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大法

“画如长锥界石”。可以设想,锥在石面上要划出痕迹,锥尖势必与石面形 成一种对抗的力,而锥尖深入石面后又十分艰涩地用力划过去,这就很形象地比喻写横画时“勒”的意思。所以,写横画时要锋先笔后,逆势涩进,令笔画丰实。

(三)凡横画重叠时要富有变化

1、笔形变。包括长短、肥瘦、仰覆、起止处的方圆藏露以及用墨处的浓淡 枯润等,特别是发笔处变化最大。

2、角度大。或平,或斜向右上,或斜向右下。

几种常见横画的具体写法:

(1)平画。逆势切入,调锋后铺毫提运,逆势涩行,至收笔时,将锋略提 至右上角,然后向右下顿一顿,再反揭回锋收笔。所谓落笔时取“逆势”,即笔锋在离纸面不远处“空中作势”,也可用尖锋轻触纸面逆入。欧体多用“切入平出”法(例图5)。

写平画要注意其势上平,首尾俱低,中段略细,宜丰实而不可空怯。这种笔常为一字主画。

(2)露锋短画。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着力右行,力量偏于上侧,至收笔

时轻提、轻顿,疾收。(例图6)。

写露锋短画,发笔要尖,收笔要圆。这种笔画常为一字之次画。

(3)仰势和覆势。仰势用笔用露锋短画,只是画势微曲,有上仰之意;覆

势同平画用笔,只是画势微曲,有下俯之态(例图7)。

四、 努法

“努法”即竖画的写法。“努”有用力之意。“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 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即斜横落点后中锋运笔),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即发笔时逆入,收笔时上缩,画的中段绷得紧紧的,故名努也。”(包世臣语)

几种常用竖画的具体写法:

(一)垂露

轻锋逆上即将锋略提至竖的左上角,然后迅速向右下方切入作一斜横落点, 调锋提运,着力向下,至收笔时将锋向上略提,然后向下顿两顿,再向右上或左上回收(例图8)。

(二)悬针

发笔同垂露,至收笔时以腕带动笔尖,微微上下挫动笔锋,边走边提,由中抽出后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关键是出锋收笔用劲得当,令竖画饱满尖锐,而切忌“针尖”细长(例图9)。

(三)曲头

此画发笔尖锋入纸,顺势落笔,至收笔时轻提、轻顿、疾收,书写起来有 便捷爽利之势。在楷书“尖按法”中运用(例图10)。

(四)向背

此两竖相对之法。所谓“背”,即两竖势微弯,如两人背向而立,欧楷喜用 此法而少用向势(例图11)。向势略。

五、掠、喙法

“掠”即长撇的写法,“喙”即短撇的写法。“掠”字形象地比喻写长撇时 末锋飞起之笔法,有如妇女梳长发之态,而“喙”则形容写短撇的动作如禽鸟啄食一样迅疾,且短小、锐利、饱满的笔形亦像鸟喙,有双重意义。

写长撇,可用“努”法向左下斜行;出锋时,势微曲而力匀。“掠”法当的腕送,决不可以指头挑剔,而作虚尖斜拂。写短撇时用逆势切入后,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以轻捷劲利为胜(例图12)。

六、策法

“策法”就是挑法。谓之“策”,因为好比用马鞭子策马一样,发力于执鞭 处,得力在鞭稍处,这十分形象地比喻挑法的发笔和收笔的动作,力量要聚在收笔的锋尖处。起笔时,笔肚着纸,侧锋斜铺,然后转中锋于空中暗收(例图13)。

七、 趯法

“趯法”即钩法。“趯”含有跳跃之意,是书法用笔中的重要笔法,也是写 欧字最难掌握的笔法。其难在钩多有棱角,书写时要充分利用侧锋,在蹲锋同时须运腕得当,即出钩前笔杆微倾(倾倒的方向与运笔的方向相反),笔毫铺开(用力不匀称,一般借力于钩之外侧),而笔身仍保持斜挺之状——这是关键之关键。有的学者在理论上虽有所悟,但在书写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应题就在于笔力不够,未能做到笔身挺而笔毫斜铺。

几种常见的钩法:

(一)直侧锋钩

轻锋逆入,如作竖画切入作斜横落点,稍一调锋后即将笔杆倒向右侧,使笔毫斜铺展开,引笔下行,同时笔杆渐向右上方欹侧,至出钩时借力在毫外侧,轻轻向下快速一顿(即蹲锋),并运腕力向左前方猝然趯起,钩法自然尖锐饱满(例图14)。

(二)心钩、戈钩、浮鹅钩

这三种钩的运腕方法类似,均为右钩,且比直钩易于掌握。关键是发笔时手腕皆微左仰,笔管微右倾,取其侧势,而出锋时手腕均需向右侧微微翻动(例图15)。

(三)平钩

平钩的关键在于掌握右折法(详见折法),行笔至折角处,翻笔作暗圈后朝右下点,再微微挫动笔锋,得势后方可向左下钩出,出钩方向当与下笔相呼应(例图16)。

八、磔法

所谓“磔法”,即捺法,是书法用笔中的主要笔画。捺法势宜开张,一波三 折(起笔向右上为一折,中驻向右下为二折,末笔平出为三折)。

1、平捺(例图17)。“道”、“之”等字用之。

2、侧捺(例图18)。“文”、“是”等字用之。

一字中有数捺,则以合代开,敛其捺脚,不可多捺,如“途”、“森”等字。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