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中医经典名句的理解
2025-09-25 17:47:2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医流传几千年,前人总结了很多经典的名句,它们是老前辈经验的浓缩,是精华,也是我们后辈临床的指南。理解一句经典名句,有时候可能救人一命。
第一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

    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总是干净不了。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

   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

   

第二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其分歧主要有= :其一,认为” ”为“火”之误,金·刘完素将此改为“诸痛痒疮皆属 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世诸家多宗之.高士宗将其改为“诸痛瘁疮皆属于火”;其二,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有以痛、痒作为疮之症状者,有以痛、痒、疮作为三种的病症者。各有道理,但又难免失之偏颇,未尽经意,张珍玉教授通过一典型病倒,使本条文之经义昭然若揭,病案举例,辨析如下:

男.63岁,2000年4月28日初诊。因胸闷、牙痛5 d,周身皮疹、瘙痒3 d来诊。惠者素有冠心病病史,5 d前出现心悸、胸闷,并伴牙龈肿痛、头痛.继而周身皮疹,色红、瘙痒、联结成片.且夜间痒甚,晨起渐减.多梦眠欠佳,小便短少、色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数弱。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尿常规正常,脉证合参,诊为 心气不足、心 火偏亢。治以活血养心兼以清心泻火。

处方:当归9 g、丹参9 g、川芎9 g、郁金6 g、茯苓9 g、炒栀子6 g、生龙骨1 2 g、夜交藤1 2 g、砂仁6 g、甘草3 g 

水煎服,日l剂。服药3剂后,皮疹消退,头痛缓解.心悸、胸闷及牙痛大减,眠可,二便调。上方去生龙骨、夜交藤,郁金加量至9 g,加炙远志6 g、黄芪25 g、党参1 5 g、炒白术9 g,继用2剂.牙痛缓解,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唯劳累后偶感胸闷、憋气 上方去炒栀子.继服6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证属心气不足, 心火偏亢。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缓、瘀阻于脉则心悸、胸闷;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为头痛;瘀血阻络,壅而生热,心火炽盛发为牙龈肿痛;心脉瘀阻,气血失和,营卫失调,加之热毒火盛发于肌肤则为皮疹、瘙痒。本病虽症多繁杂.但究其病因病机,则本在心气不足.标为心火偏亢 故治疗以养心活血为主,兼以清心泻火。方中当归、丹参皆入心经.补心脉而通血行,为治心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郁金为气中之血

药,二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川芎通上达下又与潜阳安神之生龙骨相伍,二者一升一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度;茯苓健脾理气.入肺脾二经,而肺脾又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用茯苓可肺脾同补以助l心气;炒栀子清心泻火;夜交藤养心安神;砂仁、甘草醒脾调中,资助气血生化之源.调和诸药。

二诊瘙痒皮疹消退,头痛、眠差缓解.牙痛大减.说明上浮之火渐消,故去生龙骨、夜交藤.加入炙远志、黄芪、党参、炒白术以加强养心益气之功。

三诊:心火已消.遂去炒桅子.专力调气血、养心气, 全方补中寓通、养中有泻、先清后养、攻补兼施。

患者皮疹、瘙痒明显.但方中无一味祛风止痒之品,而药到病除。正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转载:白云静《“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辨析》  山东中医杂志2002年2月第21卷第2期)

   

第三句:“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冬养阴”之养生法: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第四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金匮要略》对营卫之气不足引起的脉阴阳俱微,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如“风痹状”者,选用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主药,以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行”。诚如李士材所谓“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气足自无顽痹”。再如,中风乃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瘀阻经脉所致,治疗上亦守“治风先治血”之旨,如三甲复脉汤加减治肝肾阴虚之风气内动,大秦艽汤治络脉空虚之风邪入中,莫不以治血为主,或育阴液、重肝肾,或养血为主,佐祛风以通络。过敏性紫癜与中医文献中描述的“紫癜风”、“发斑”相类似,多由风火湿毒侵袭腠理所致。治宜针对风热毒邪以祛风解毒之法,临床常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 所治之血即指阴液,包括阴血、津液,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

丁某,女,47岁,教师,常年反复发作荨麻疹,诊时患者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全身可见搔痒痕迹,四肢部见红色疹点。通过脉证互参,该患者体弱血虚,诊断为风疹。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服药3周后病愈。按:本方由归、芎、芍、地四物汤加用补益疏风之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等组成。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蔡某,女,20岁,学生,该生参加高考后,面生丘疹如刺,严重时有脓疮,烘热疼痛,曾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丹参酮片、龙胆泻肝口服液等治疗未见好转。诊时颜面潮红,粉刺、结节、囊肿、破溃处留有橘皮样疤痕和血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数。系风火湿毒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头面而发。用消风散减木通、苍术,加青龙衣、丹皮、紫草,服15剂而痊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青龙衣疏风透表,苦参、生石膏、知母、苍耳子、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丹皮、紫草养血、凉血、活血、滋阴润燥。

 

  第六句:“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临床上作为重要的病理机转被广泛应用,它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内经·举痛论》提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瘴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为后世医家对疼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向。基本的共识是: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是不内外因,由于寒凝热郁,痰结湿阻,血瘀气滞,食积虫聚,跌打损伤,气血亏虚均可以各自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发生疼痛的病理变化。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认为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则以辨证求因论治,使其气运行通畅,以改善或制止疼痛。所以“通则不痛”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如胆囊炎、胆石症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腹痛等范畴,情志不舒及虫积等引起脾虚失运而生湿,气血郁结中焦,久则化火,影响胆的“中清”、“通降”功能。导致胆气不通而疼痛,又由于体内正气不足,无力将胆管内的细菌、毒素、虫体、虫卵等邪气排出,胆汁便缠附于上,日益增大,形成胆石,更导致胆的管道阻塞不通,疼痛尤加,恶性循环,而通过辨证论治,应用理气导滞,清化湿热等方法治疗,甚者则予手术治疗,从而使胆道湿热得解,瘀积得消,胆石得除,气滞得行,“通则不痛”。再如坐骨神经痛,在中医学属腰腿痛范畴。一般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赘形成或梨状肌损伤,使相关部位的经络(神经)受压,而导致气血不通引起疼痛,一般予以牵引、复位、推拿、针灸。甚或手术,使患部组织粘连松解,肌肉松弛,相关经络、气血恢复通畅,从而“通则不痛”。 

  

第七句:风盛则动

       “风盛则动”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此句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起风时,树木随风而动,类比如人,意思是风气偏胜,可使人发生颤抖或手足拘挛等症。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病例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治疗时是否会考虑到祛风来治疗吗?

    1、慢性肠炎: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没有呢?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的治疗?

    3、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祛风?用上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养血祛风、潜阳熄风等的运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