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传几千年,前人总结了很多经典的名句,它们是老前辈经验的浓缩,是精华,也是我们后辈临床的指南。理解一句经典名句,有时候可能救人一命。 |
第一条: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那么我们应当想到,脾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水湿内停应当为水饮才对,水饮与痰湿是不一样的,水饮只有经火炼,方能成痰。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 ②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 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 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总是干净不了。 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 敛脾的常用药有芡实、白莲子、苍术...... |
第二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其分歧主要有= :其一,认为” ”为“火”之误,金·刘完素将此改为“诸痛痒疮皆属 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世诸家多宗之.高士宗将其改为“诸痛瘁疮皆属于火”;其二,对痛、痒、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有以痛、痒作为疮之症状者,有以痛、痒、疮作为三种的病症者。各有道理,但又难免失之偏颇,未尽经意,张珍玉教授通过一典型病倒,使本条文之经义昭然若揭,病案举例,辨析如下: 男.63岁,2000年4月28日初诊。因胸闷、牙痛5 d,周身皮疹、瘙痒3 d来诊。惠者素有冠心病病史,5 d前出现心悸、胸闷,并伴牙龈肿痛、头痛.继而周身皮疹,色红、瘙痒、联结成片.且夜间痒甚,晨起渐减.多梦眠欠佳,小便短少、色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数弱。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尿常规正常,脉证合参,诊为 心气不足、心 火偏亢。治以活血养心兼以清心泻火。 处方:当归9 g、丹参9 g、川芎9 g、郁金6 g、茯苓9 g、炒栀子6 g、生龙骨1 2 g、夜交藤1 2 g、砂仁6 g、甘草3 g 水煎服,日l剂。服药3剂后,皮疹消退,头痛缓解.心悸、胸闷及牙痛大减,眠可,二便调。上方去生龙骨、夜交藤,郁金加量至9 g,加炙远志6 g、黄芪25 g、党参1 5 g、炒白术9 g,继用2剂.牙痛缓解,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唯劳累后偶感胸闷、憋气 上方去炒栀子.继服6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案证属心气不足, 心火偏亢。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血行迟缓、瘀阻于脉则心悸、胸闷;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而为头痛;瘀血阻络,壅而生热,心火炽盛发为牙龈肿痛;心脉瘀阻,气血失和,营卫失调,加之热毒火盛发于肌肤则为皮疹、瘙痒。本病虽症多繁杂.但究其病因病机,则本在心气不足.标为心火偏亢 故治疗以养心活血为主,兼以清心泻火。方中当归、丹参皆入心经.补心脉而通血行,为治心要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郁金为气中之血 药,二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川芎通上达下又与潜阳安神之生龙骨相伍,二者一升一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有度;茯苓健脾理气.入肺脾二经,而肺脾又与心关系最为密切,用茯苓可肺脾同补以助l心气;炒栀子清心泻火;夜交藤养心安神;砂仁、甘草醒脾调中,资助气血生化之源.调和诸药。 二诊瘙痒皮疹消退,头痛、眠差缓解.牙痛大减.说明上浮之火渐消,故去生龙骨、夜交藤.加入炙远志、黄芪、党参、炒白术以加强养心益气之功。 三诊:心火已消.遂去炒桅子.专力调气血、养心气, 全方补中寓通、养中有泻、先清后养、攻补兼施。 患者皮疹、瘙痒明显.但方中无一味祛风止痒之品,而药到病除。正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转载:白云静《“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辨析》 山东中医杂志2002年2月第21卷第2期) |
第三句:“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成实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乎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冬养阴”之养生法: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秋季养阴,重在养“收”: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之季,故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蛰虫尚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顺应自然规律,故冬季养生应以“藏”为原则,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
第四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 《金匮要略》对营卫之气不足引起的脉阴阳俱微,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如“风痹状”者,选用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为主药,以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行”。诚如李士材所谓“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气足自无顽痹”。再如,中风乃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瘀阻经脉所致,治疗上亦守“治风先治血”之旨,如三甲复脉汤加减治肝肾阴虚之风气内动,大秦艽汤治络脉空虚之风邪入中,莫不以治血为主,或育阴液、重肝肾,或养血为主,佐祛风以通络。过敏性紫癜与中医文献中描述的“紫癜风”、“发斑”相类似,多由风火湿毒侵袭腠理所致。治宜针对风热毒邪以祛风解毒之法,临床常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 所治之血即指阴液,包括阴血、津液,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 丁某,女,47岁,教师,常年反复发作荨麻疹,诊时患者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全身可见搔痒痕迹,四肢部见红色疹点。通过脉证互参,该患者体弱血虚,诊断为风疹。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服药3周后病愈。按:本方由归、芎、芍、地四物汤加用补益疏风之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等组成。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 蔡某,女,20岁,学生,该生参加高考后,面生丘疹如刺,严重时有脓疮,烘热疼痛,曾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丹参酮片、龙胆泻肝口服液等治疗未见好转。诊时颜面潮红,粉刺、结节、囊肿、破溃处留有橘皮样疤痕和血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数。系风火湿毒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头面而发。用消风散减木通、苍术,加青龙衣、丹皮、紫草,服15剂而痊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青龙衣疏风透表,苦参、生石膏、知母、苍耳子、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丹皮、紫草养血、凉血、活血、滋阴润燥。 |
第六句:“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在中医临床上作为重要的病理机转被广泛应用,它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内经·举痛论》提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瘴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为后世医家对疼痛的认识,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向。基本的共识是: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是不内外因,由于寒凝热郁,痰结湿阻,血瘀气滞,食积虫聚,跌打损伤,气血亏虚均可以各自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发生疼痛的病理变化。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认为气血运行障碍是疼痛的变化基础,疼痛是气血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在治疗上,则以辨证求因论治,使其气运行通畅,以改善或制止疼痛。所以“通则不痛”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如胆囊炎、胆石症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腹痛等范畴,情志不舒及虫积等引起脾虚失运而生湿,气血郁结中焦,久则化火,影响胆的“中清”、“通降”功能。导致胆气不通而疼痛,又由于体内正气不足,无力将胆管内的细菌、毒素、虫体、虫卵等邪气排出,胆汁便缠附于上,日益增大,形成胆石,更导致胆的管道阻塞不通,疼痛尤加,恶性循环,而通过辨证论治,应用理气导滞,清化湿热等方法治疗,甚者则予手术治疗,从而使胆道湿热得解,瘀积得消,胆石得除,气滞得行,“通则不痛”。再如坐骨神经痛,在中医学属腰腿痛范畴。一般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赘形成或梨状肌损伤,使相关部位的经络(神经)受压,而导致气血不通引起疼痛,一般予以牵引、复位、推拿、针灸。甚或手术,使患部组织粘连松解,肌肉松弛,相关经络、气血恢复通畅,从而“通则不痛”。 |
第七句:风盛则动 “风盛则动”在临床上运用广泛,此句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起风时,树木随风而动,类比如人,意思是风气偏胜,可使人发生颤抖或手足拘挛等症。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病例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治疗时是否会考虑到祛风来治疗吗? 1、慢性肠炎: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没有呢?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的治疗? 3、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祛风?用上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养血祛风、潜阳熄风等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