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2025-09-25 17:47:30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里程碑式巨著。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条线索描绘了从到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娜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那么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简单叙述一下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命运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宗教;爱情

1.安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正处于时期,当时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而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悲剧消息,使他感到特别震惊和难过。这可能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真的是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他起初写得很是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到这部小说的最后完成,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是使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一个妻子的背叛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女子出轨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

2.社会因素

    当时由于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虽然资产阶级崭露头角,可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有主要地位。所以少女时期的安娜承受后了包办婚姻的痛苦,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过了几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在精神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寂寞与空虚。一次莫斯科火车站的偶然,使她遇到了帅气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也被安娜身上那高贵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与沃伦斯基的美丽邂逅唤醒了安娜梦想中的爱情。在没有遇到沃伦斯基之前,安娜是一个恪守自己本分的贵族妇女,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人们逢场作戏,世俗,以名誉,地位,金钱为生活的重心,他们过着虚伪堕落,享受糜烂的生活。在他们之间,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安娜所喜欢的一切,安娜厌恶着这群不分善恶,虚伪的人们。与安娜从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厌恶一样,她也从没有掩饰过自己对沃伦斯基真诚的爱。可就是这样,使安娜成为了贵族社会的罪人。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和的变动相呼应,反应了妇女在婚姻中追求自由的愿望。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里,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里,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她们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所以在那个社会里,卑微的安娜,只能依附着卡列宁这个大官僚生存。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的。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和骨感,即使安娜再喜欢沃伦斯基,她的心里也被那个现实的社会所束缚着,她没有办法,经济上她依靠着卡列宁,而整个家庭同样也在依靠着卡列宁。她内心在强烈的斗争着,各种辛酸与无奈都在折磨着安娜。她无法想象脱离了卡列宁,她该如何生存,所以她经济上的难以又为她的悲剧增添了一笔。就如同我们现代人三岁一个代沟一样,她与卡列宁没有共同的语言,有的只是安娜的唯命是从,而在安娜的家庭里,她的姑姑看中的也不是卡列宁这个人,而是卡列宁背后的财富和地位。所以说安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牺牲品和交易品,在这八年里,安娜没有得到她所希望所追求的爱情,所以在遇到沃伦斯基之后,安娜不遗余力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最后悲剧酿成。

3.自身性格及宗教因素

(1)自身性格

    在那个虚伪腐朽的社会里,安娜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她美丽,大方;她高贵,优雅;她勇敢,真诚,她具备着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一切美好的品格。安娜不顾一切的向这个社会发起着挑战,她义无反顾的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转身投向了爱情的怀抱。在那个社会里,她这样格格不入的人注定要以死亡结局。她的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和要求。她曾对沃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 我除了你以外什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沃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沃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沃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沃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沃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沃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沃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沃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 

(2)宗教原因

宗教原理是人类在未打开事物神秘面纱前的统一思想倾向性,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依靠,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十九世纪,处于宗教束缚当中,作者也是探索前进的。他认为安娜的追求合乎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从宗教伦理道德观来看,安娜又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她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狂妄,但这种反抗导致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安娜充满了爱情与母爱的矛盾,割舍不下任何一个,与沃伦斯基相爱更是引来了社会的谴责,这种痛苦让她很难以忍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悲剧的阴影日益扩大,在这个宗教伦理道德严重的社会里,安娜作为卡列宁的妻子,谢寥沙的母亲,已被社会宣判这个胆敢破坏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坏女人,不受法律保护,作为一个母亲,“抛弃儿子”,遭到了社会的强烈谴责。安娜不得不不顾一切的力保和抓住已经得到的爱和幸福,又要心里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时间推移,矛盾,恐惧越来越多。

4.卡列宁与沃伦斯基

(1)卡列宁

在我看来,卡列宁在婚姻中也是一个失败者。他是一个伪善,自私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形象严厉的批判了那个腐朽的沙皇封建制度和上流社会刻板、虚伪的道德规范。卡列宁平常严格的按照既定的社会规范生活。,他遵守法规,作风严谨,因而被上流社会称为“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官僚队伍的领先人物,却是一个僵化的,生命意识匮乏的人。他的这一本质特征与渴望自由、不肯循规蹈矩、富有生命活力的安娜正好相反,而与那个僵死的、保守的和平庸的社会环境则恰恰一致。所以卡列宁从内心深处难以接受安娜的生活准则,正如安娜难以接受卡列宁。他因为有环境的支持便总摆出绝对正确、居高临下的架势。他每每以社会所允许的宗教和道德规范逼迫安娜就范,给她设置种种障碍;他既不需要自己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在他这个把个体行为都纳入社会规范的人身上,跳动着的是一颗既不敢与外界抗争,有企图占有一切的猥琐、卑怯的灵魂。当安娜向他请求离婚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是如何才能去掉由她的堕落而溅在他身上的污点”,从而不使他的前途与地位受到影响。也正是出于这种自私的考虑,他决定不同意离婚。以使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关系不合法,那么就会招来上流社会对她的谴责与抛弃,这无疑等于置安娜于死地。那他倒认为这是他对安娜的宽恕与拯救,因为他是那么的道德高尚,富于宗教之心。这是何等残酷的虚伪,一种不自觉地虚伪!卡列宁以及由他这种人组成的贵族社会,无疑是冷酷无情的戕杀安娜、戕杀自然人性的杀人机器。

(2)沃伦斯基

沃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他是那个时代那个圈子里最性感的男子,且风流成性。所以在火车站的一面之缘导致安娜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对安娜疯狂的追求当中,可是在真正的开始了这场爱情之后,他也逐渐的接受不了安娜的完全占有。沃伦斯基接受不了抛弃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一切,所以他也只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需要地位名誉带给他的一切,所以最后逼走了安娜。

5.我对作品的认识

    自从我读过《安娜·卡列尼娜》起,就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想法,对每一位人物形象都有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这无疑是一部对人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著作,它让很多读者找到了它存在的价值。她虽然是一个怯懦的人,但是她又是那么美丽的人,心灵的美丽和纯洁远远超过她的面容美,在这场爱情的挣扎中,爱过恨过,甜蜜过痛苦过,珍惜过遗憾过,痛过哭过疯狂过,最后静静的闭上了眼睛… … 以死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造就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她对自己的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自己被儿子看不起,是被世人所唾弃的,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可是像安娜那样,勇于承认,敢于为爱情承担后果的却少见的可怜,托尔斯泰在人物描写上,成功的塑造了安娜的经久不衰的形象,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散发着美丽生命的元气,突出了一个叛逆女人的光辉形象,勇敢的反叛精神,虽然她饱经风霜,伤痕累累,但安娜的形象具有着永恒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气,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种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勇士气概,化作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每一节美丽的音符,都在我们胸膛中激发起对旧制度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奴隶的人,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哪怕是最弱的生命,只要用毅力集中可用的部分,就能创造出奇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